桂枝汤是《伤寒论》中使用条文最多、出现篇章最多、加减变化最多的方剂,被称为群方之祖,应用广泛。 临床只要谨遵原文,准确辨证,应用桂枝汤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临床疗效,所以,桂枝汤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未来就继续用图解的方式,为大家全面透彻的分享一下,张仲景原文中提到的桂枝汤的10种应用情况。 关注我,下期为您分享,桂枝汤临床应用的禁例。 ![]()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释义 此条论述了桂枝汤的主症、病机、治法以及桂枝汤的方药、配伍和煎服法。 桂枝汤既能解肌祛邪,又能调脾胃,和阴阳。 因此无论外感、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的病机,都可使用本方且有很好的疗效。 故柯琴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图解 ![]() 使用要点 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用桂枝汤 服用方法及宜忌 用于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时: ①一剂药一次煎成,分三次温服; 如果服完第一次药便汗出病愈,可以停药,不必要再服; 如果服完第一次,病人无汗,病未愈可服第二次; 若仍无汗,可以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半天左右服完第三次药; ②服药后帮助发汗的两个办法是喝热稀粥,加衣被; ③出汗的标准是遍身蟄蟄微似有汗,不可过汗,若汗出过多,疾病反倒难以痊愈,有害身体; ④病重时可昼夜服药至二三剂,并加强护理; ⑤服药期间,禁忌生冷和一切不易消化,有刺激性及腐败食物。 用于调和阴阳时,除禁生冷等不必注重其他事项。 界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释义 本条论述凡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者,皆可运用桂枝汤治疗。 图解 ![]() 界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释义 太阳病,如果属中风桂枝汤证,就应该服用桂枝汤,服后疾病当治愈。 若出现反烦躁病不缓解的情况时,是属于桂枝汤正气得药力之助,尽力驱邪而邪又不能祛,正邪相争,经气郁滞,阳郁难伸的缘故。 此时,宜以针刺风池、风府,疏通太阳经脉以泄风邪,再服桂枝汤,病即可痊愈。 图解 ![]() 界 原文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阳伤寒病,用发汗法祛邪后,又不慎感邪时,宜用桂枝汤小发其汗, 而不宜再用麻黄汤峻汗,以免汗多伤阴耗阳的治法。 图解 ![]() 界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阳表证未解,尽管有可下之证存在,也不能单独使用下法治疗。 若独用下法则为逆。 此时,只能用桂枝汤而不可再用麻黄汤发汗而使正气更伤。 图解 ![]() 界 原文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释义 本条指出,对太阳病先用发汗法治疗,病证不解,又用攻下法误治, 从脉象仍浮判断病证仍属表,揭示未引起变证,仍当应用解表的治法。 图解 ![]() 界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释义 本条论述太阳病误下后太阳表证仍在,表现为其气上冲时,仍可予桂枝汤治疗, 如果气不上冲,则病已不在表,所以不能再用桂枝汤治疗。 图解 ![]() 界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释义 从53条可知无论外感与杂病中,只要见到营卫不和见证时即可以用桂枝汤治疗。 从第54条可知在用药上,应注意掌握时间,应“先其时发汗则愈”。 图解 ![]() 使用要点 主症:临床以自汗、阵发性发热久久不愈为特点,无明显脏腑病变及表证。 病机:营卫不和。 治疗: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 方药:用桂枝汤。 END 下篇将为大家分享的是《伤寒论》16、17、19条,桂枝汤的应用禁例, 图解法让你逻辑清晰的记忆重点内容,快速掌握桂枝汤的全面应用要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