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局外人》:德判你死刑的罪名是因为你与世人格格不入

 遇见晴空 2022-05-25 发布于广东

2019年夏天最燃的莫过于国漫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横空出世 ,影片上映后口碑和票房一路高涨,成为国产动画电影中"里程碑"式的存在。影片创造了国内49.7亿票房奇迹,入选奥斯卡最佳动画初选名单,被人民日报点名称赞。

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点燃整个夏天的热情。命运也是有偏差的,哪吒降临人世间起便被看做是魔童。

哪吒被人们贴上标签,他有了一个与正常孩子 "格格不入"的童年:哪吒梳着两个丸子头,顶着烟熏妆招摇过市、时不时目露凶光、声音粗哑、标志是邪魅的笑,自嘲地唱过"我是个小妖怪,逍遥又自在。"

哪吒不愿意做魔童,他本是灵珠英雄被命运安排成了混世大魔王,哪吒不愿意做妖怪,他父是托塔天王李靖,他本是英雄之子,却是混元珠之中的魔念幻化而成的魔丸。

哪吒想要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的童年,但人们加诸在他身上的标签让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成了一个局外人。

申公豹对敖丙说过:"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申公豹千年前是一只豹子精,他不愿意妥协努力修炼成功位列仙班。他成了元始天尊的弟子,因为他是豹子精,天尊不愿意把晋升的最后一个名额给他。

申公豹因为豹子精出身导致他的一切努力效果成了笑话,他并不想做坏事,人们加诸在他身上的标签让他变坏,让他变成一个于与众不同的人。

当哪吒和申公豹他们与世间某些规则不协调、不适应的时候,他们选择不妥协。我想起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那就是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的角色默尔索。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因此,"局外人"三个字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短片小说《局外人》是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揭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渐渐演变成《海上钢琴师》里1900所说的:"我从一生下来就和这个世界擦肩而过。"

我们都成了孤独的怪物。

默尔索的母亲去世了,他长途跋涉赶回来参加葬礼,因为旅途奔波而感到劳累,于是在守灵时喝了咖啡、抽了烟。

他没有看母亲的遗容,也没有流泪。

后来他不慎枪杀一个流氓,却引起了大众对他的审判和指控。检察官借他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淡没有为母亲流一滴泪,认为他是冷漠的人,指控他为杀人凶手。

"局外人"默尔索并不试图改变生活。他对于升职、结婚、交际都不在意,因为在他看来生活的改变只是习惯的问题,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他最常说的就是"在我看来都一样"。这既是不在意,也是无能为力。

01、默尔索是感情上的局外人

"每个正常的人,都会盼望身边最亲近的人死去。"

默尔索把母亲送养老院,母亲死亡后他参加葬礼没有流泪,他认为母亲是自然死忙没有承受任何痛苦,不必为母亲的离去而感到悲伤。

默尔索对于母亲的离去默尔索看的通透,看的达观。

默尔索多次表达自己是爱母亲的,他被关进监狱后,几次想起自己的母亲。

默尔索说自己是爱着他的母亲,但他在他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冷淡没有落泪,世人不敢苟同默尔索的行为。

世人认为默尔索是没有感情的局外人。

当女友向他所爱时,默尔索回答不爱,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怕女友离开自己。

对于默尔索而言,他的需求和欲望是排在第一位的,而结婚他不懂,如果玛莉想,那就结婚,搬到他并不喜欢的巴黎去住。

默尔索对玛莉更多的是一种欲望,而不是人们赋予深刻含义的爱。

所有人都可以揣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所有人认为他在母亲的葬礼后与玛莉发生关系,这是一种罪恶。

王小波曾说:"我个人的一个秘密是在需要极大快乐和悲伤的公众场合却达不到这种快乐和悲伤应有的水平,因而内心惊恐万状,汗下如雨。"

默尔索他不说谎,不耍花招,不矫饰自己感情,坦诚无比。

默尔索是工作上的局外人,老板安排默尔索去巴黎工作,默尔索拒绝了老板,他坦言"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

他并不热爱生活,今天做这件事可以,换一件事情同样也可以。听老板的调动去更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不去也可以。

雷蒙问他"愿不愿意做他的朋友",他说"做不做都可以"。

对于雷蒙的写信请求和去警察局作证的邀请,他也从不拒绝,理由是这样做没什么不好,那么就去做吧。

在海滩上遭遇想要报复雷蒙的阿拉伯人时,他也会以合适的方式劝雷蒙不要随便开枪。

当他的生命受到威胁,为了自保他开枪了。

02、默尔索是漠视死亡的局外人

默尔索被投入监狱后,狱中的他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

面对检察官的反复询问,他觉得麻烦,都不愿意过多地解释。

就是这份不过多解释的态度,带给他更多的麻烦。

神父三次想让默尔索信仰上帝,却都无功而返。两人的矛盾冲突点不在于宏大的实体信仰,而在于对时间线的掌握和对自身的确信。

默尔索说他从来没能真正地对任何事情后悔过,他只专注于眼前。人们的揣测,让他失去了表达情感、拥有善意的权利。

默尔索对待外界的感情既愚钝,又清醒。他想的是"不让他人难堪",看到法官和蔼可亲的态度,政府为他指派律师,他觉得这是对他的嘲讽。

他并不畏惧死亡,在被判决死刑前后,所有的情绪波动几乎没有出现"恐惧"这个字眼,而是被更多的不解、疑惑,以及由前者产生的愤怒而支配。

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向来无意识脱离群体的生活方式却成了法庭上法官和众人判罚他是否有罪的"有力"证据。

面对不公的指控,他像个局外人一样站在法庭,没有人再付他的想法。他以"不要勉强自己"为由放弃了上诉。

在监狱里的最后时光,默尔索靠着回忆和哲思度过,最终成为了"看他人被处以死刑有莫名的喜悦"的自己眼中的他人。

他死于真诚,死于不对这个荒谬的世界妥协。就像加缪说:他是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加缪再次阐述他的"荒谬"哲学:"当人对世界的理性和幸福的热望,却碰到了这个非人的毫无意义杂乱无章的世界,荒谬就产生了。"

身处荒谬世界中的西西弗和默尔索,都选择用激情和勇气拥抱这个世界。

西西弗斯因为绑架了死神,而触怒了诸神。诸神为了惩罚他,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

面对日复一日推石上山不甘的命运,西西弗蔑视诸神,用默默承受来抗争;面对不公的指控,默尔索不为所动,坚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热爱。

03、彻底的局外人,冷漠的旁观者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准则,但准则是怎么来的呢?是从人性深处自发的需求而来,还是从根本的自然之法而来?

默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默索尔不愿被虚伪的世俗左右摆布,他一身铠甲,没有什么可以触动他内心的痛点。

默尔索被认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不认同这个社会的基本规范,被认为无视忍心与生俱来的情感。

整个故事里默尔索就是一个局外人,没有波澜的内心起伏,奇怪又真实的视角,觉得他很勇敢,自在的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完全的放下了别人的评判和眼光。

加缪将默尔索刻画成了一个不会说谎的人,这一点在文中多次体现。

理想的局外人应当摒弃一切爱恨嗔痴,一个彻底的局外人应做一个在他人和自己的圈子外冷漠的旁观者。

但默尔索他才是真正与世界一致的人,正如他所说,"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这世界如此像我,亲如手足。"

加缪对他主人公的评价:"我想塑造的主人公,是我们救世主该有的唯一的模样。"这个模样,在加缪看来是默尔索的唯一性格:他拒绝撒谎。

当所谓的社会规则成为公平标准时,这个世界已经比万事无所谓的默尔索更加荒诞了。

格格不入往往是追寻内心想过的生活,在如此暗黑而多歧的人生路途中,以其所持有的率真终于寻到他要走的路,更是在心灵与生活中找到起止之所,用超然的态度面对一切。

加缪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漠视规矩的"局外人",究竟是他一个人的荒诞,还是这个世界荒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