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流行的音乐
作家陈德民的新作《红杉树下》是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或许是我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着相似的经历,亦或是我对当年插队的知识青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微妙情感,所以,书一上手,就有点放不下了,感觉非要读完不可。因为我实在忍受不了故事情节对我的感化和吸引,不读完,竟有一点食不甘味的感觉。读完了全书,又生发出许多感动和想法,觉得不写出来就不能了却一桩心事,故恻然动容,写下了如下随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较为动荡的年代。一大批初、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指示感召之下,经各级组织的精心统一安排,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伟大洪流之中。特定的时期,特殊的政治诉求使这一代人承担起特殊的历史使命。他们怀揣宏大的理想,“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题材逐渐变冷,一些作家甚至知识青年自身也很少提及之时,《红杉树下》无疑是经过严冬的老树又发出的新枝,不仅使人产生了又一春的感觉。
《红杉树下》并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景式的宏大场面,而是以一个10人的知青小组作为典型,应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他们在劳动、生活、爱情中所经历的苦难和最终心灵蜕变的过程,既表现了他们经历苦难之旅反思之后的精神升华,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知识青年在沉重的劳动和精神的重压之下产生的悲悯格调。诚然,对这场几乎影响了城市中所有阶层家庭命运的洪流,如何作出历史性的评价,这不是一部文学作品所要回答的,更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回答得了的。但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从独特的视角,以人物形象来细数历史的纬度和内涵,从特定的时空来透析和索解,使我们从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上能得到发人深醒的启示,上山下乡对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在情感演化和价值迁变上产生的回波更值得品味和借鉴。虽然书中的人物群象的解答不是唯一的,但可以看出上山下乡运动对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的影响和教育是深刻而又长远的。这一特定难忘的岁月在他们心中打上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甚而是一辈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青年时期的磨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能决定其一生,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以郑东杰和文澜为代表的10名知识青年,他们从省会城市南京,下放到了苏北与鲁南接壤的马陵山丘岭地区。这里“地界都在低山岭坡上,交通不方便,旱天吃水都比较困难……眼前空荡荡的……偶尔看到一个村庄,也只是稀稀拉拉的竖着几间土屋还有几棵树木”。一下子从繁华的省会城市来到了贫穷落后、甚至有点荒凉的穷乡僻壤,现实的反差如此之大,心理落差是难免的。鲜花和歌声带给他们的豪情和冲动只是暂时的,青年人身上的燥热和盲动在经过时间的蚀刻后是无奈的体认和无言的承受。此前,他们不懂得农村,不懂得农民,是农民给他们上了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课。通过激烈的灵魂博击之后,最终唤回了他们对农村、农民的认知和情感的回归。当年的知识青年,毕竟是有抱负、有理想的一代新人。以郑东杰为代表的知识青年,他们迅速调整好心态,扛起农具,迈开了他们下乡后的艰难步履。劳动是光荣的,然而却又是繁重的,劳动不光消耗体力,更要承受心理的压抑和世俗的眼光洗礼,但在理想的催生下,这群从南京来的知识青年,没有退缩,没有畏难,手掌上磨出了水泡,过了不久,在磨破泡的地方又长出了新皮,形成老茧。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他们迅速过了劳动关并在思想上逐步成熟起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他们在浴火中重生,在涅槃中成长,书中关于他们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下放到农村的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
知识青年到农村如果仅仅是作为劳动的一员,仅仅是磨练出一副强壮的身板,那么就很难诠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意义。当他们开始熟悉农村之后,知识的积累必然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会反过来推动农业生产的效率。主人公郑东杰想到送肥到大田和收获庄稼时运输用人力背扛的原始方式,既繁重又耗时,便主动请缨,到县城买来了胶皮车轱辘,再安上车架,这样一下子就使劳动效率提高了好几倍,从而腾出时间扩大农田的种植面积。看到农民缺乏技术,他们主动请乡农技推广站的技术人员进村传授农技知识,以科学来指导农业生产,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农作物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缓解了农民的口粮问题,劳动报酬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知识在生产中收获了成果,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成长并改变了农民对他们的看法,青春年华在劳动中绽放,知识收到了外溢的效应。他们在
农村得到了锻炼,并迅速成长、成熟起来,郑东杰走上了大队革委会主任的领导岗位,文澜被推选为大队小学的代课教师,刘学卿被选为团支部书记,章艳担任了村妇联副主任,陈霖当上了村赤脚医生。刘学卿最后还被安排到公社从事文秘工作,由于他善于调查研究,不仅率先提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还策划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客观上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从全书人物的人生轨迹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的知识青年通过上山下乡,由当初“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缺乏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的城市青年迅速转变为富有理想追求,体格强健的新一代农民,他们与当地的农民相融共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改变农村面貌的有生力量。这种人物命运的安排与当年成千上万的知青大军的生命体验是相当符合的。 孙山,江苏作家,政府机关公务员。 《红杉树下》,陈德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