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朴:姥姥和她村上的旧庙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姥姥和她村上的旧庙

              文/杨  朴(山西)

     姥姥家村在太岳山的深处叫柳北峪,那年夏天我又一次回去时问一位年已七旬的姨姨,她告我说:古时村南头山上有一棵大柳树,先人就把村子唤做“柳北峪”。

     我小时候去姥姥家,每年不知道跑多少回,总觉得好远好远。那时候都是山路、土路,又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就全凭两条腿走。实在走不动时就坐在父亲担挑着的篓担里,让父亲担着走。从我家到姥姥家好像是25华里,但是要过将近三十道河,有时挨村的河道上架着小桥,但更多的河上是用石头支成的所谓“搭石”。石头大点还相对比较稳一点,石头小点就会不稳,踩上去摇摇晃晃,一不留神脚就滑到了小河里。夏天的河水不冷,立秋后的秋水就凉的钻心地难受……因为人小走不动路,大人又担挑着东西,所以去一趟姥姥家路上要走四个多小时,有时候还得在路过的某一个村子里的亲戚家歇息。第一天去了,第二天就开始腿脚疼痛,很是遭罪。尽管如此,我还是每年几次地往姥姥家跑,因为那里有慈祥的姥姥,还有村里的一座古老的旧庙。

     姥姥在我小的时候映像里就是一个小脚老太太,裤脚裹着裹布,上衣是快要遮住膝盖的蓝色对襟袄。没变,从来就是这样,直到她离开人世。记得那年春天播种的时候,我去了她家时,她正和我的母亲在村前的山坡坡上一块很小的长条小地里种玉米和豆角,布满石头的蜿蜒小路连着不远的村子,我总怕她被路上的石头拌倒后滚下山坡。那一镢头刨下去没有三寸土的坡地里,为了夏天里能摘几次鲜豆角,不知留下了老人多少的汗水和脚印?

     有一年,我用135胶片相机给姥姥在她村前旧庙的石桥上照了一张照片。姥姥穿着永远不变的装束,用她那双昏花老眼在几棵老柳树前静静地望着我——沧桑且混沌的眼睛里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为姥姥留下了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

     姥姥勤劳地操持着家务,很少在村子里走动。但我每次从她家离别时,姥姥都会送我出门,站在村外这几棵老柳树下,满怀不舍地目送我拐过村前那道弯。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大山深处,她才孤零零地迈着小脚蹒跚地踩在满是石头的路上,爬一段小坡再回到她终身未曾离开过的小院……

     我小时候一个人在姥姥家住的时间不是很长,我那时候不愿意一个人在亲戚家住,很恋家。记得有一年夏天母亲把我留在姥姥家里,不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我梦见姥姥端着碗在她院子外的河边杏树下追着我喂饭,突然醒来时,姥姥真的端着饭碗在炕上喊我起来吃饭。我一下子很想家,眼里的泪水哗啦啦地往下流,姥姥哄也哄不住我。那棵杏树真的长在姥姥家河边上,也是姥姥家的,人们叫“里黄杏”,很好吃:甜里带酸,肉厚、个大,后来不知那一年被砍掉了。

     记忆清晰的还有就是姥姥家村头的那座小庙院。原来院子是很完整的,正殿三间显得高大宽敞,殿前沿底有一通清代重修碑,还挂了一颗铁钟。庙叫众神庙,也就是供奉有百姓需求的各种神仙。我的记忆里没见着神像,只是里面东墙壁上的壁画让我记的很清楚。老年人说画的是天神,那些面目可憎的神仙们有的在呼风、有的在降雨、有的在施彩虹等等,其中真的有所谓的“雷公电母”等形象。故事完整、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堪称完美!当时好像东西厢房已经是农业社饲养牛驴的畜圈,南房还住了一户姓李的人家。南房左边是一道精致的院阶门。整个小庙院精干、完整、还显得热闹。

     多年以后,农业社没了,姓李的一家搬走了,房顶坍塌了,院里长了一人多高的杂草……

     2015年夏天,我陪县乡村旅游公司的客人回南湾村拍点资料片时,坐着四驱越野车再回到了柳北峪姥姥家村子。姥姥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她再没有在村前旧庙的石桥上等我、送我。那次因为工作事忙,我也没能抽出时间去姥姥家那所早已经改变了模样的旧院。

     我在村前那座小庙旁,从破烂的小院门进到庙院,齐腰高的叫不上名的蒿草正长的很茂盛,还开着一串串好看的黄色花朵。老李家住过的南房已经成为一堵土墙,东西厢房的房顶塌在屋子里,正殿里不知谁家垛了谷草和玉米杆,厚厚的屋顶塌在殿里,但梁上、柱上、墙上的彩绘依然靓丽如初。雷公还在使劲地打鼓、电母还在认真地拍擦,其他天神各施其职,根本没有在意屋顶塌了,天气变了,没人来了……我看见的还是原先的祂们,只是最初见他们时我还是个不懂事的孩童,后来再看他们几次时都成年轻人了,现在已经到了知天命的人生阶段。真的,他们不在意我、不知道我的存在;我却对他们已经很熟悉,很亲切。此刻,我很为他们的处境感到惋惜,可是,没有办法。尽管这是珍贵的民间文化,但时代的变迁,即使把这座殿宇重新修缮如初,祂们真的能保佑柳北峪村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吗?还是因为有一座小庙,这里就能引来游人如织的香客?像留不住我慈祥和善的姥姥一样,这座小庙和这里的神灵也会慢慢地在人世间消逝。尽管如此,看着眼前这片杂草丛生、断壁残垣的旧庙遗迹,我还是感到很可惜,很伤感。

     姥姥家村前的旧庙,曾经像一个如花似玉的仙女,陪伴一方百姓度过了春夏秋冬不知多少个年华。岁月轮回里祂老了,就是能留得住祂的风韵,这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还有几人愿意虔诚地去懂祂和顾得上陪祂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杨朴先生近影

作家传略

杨朴  本名:杨保庆。1964年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沁源县旅游服务中心职工。从事地方文物和旅游工作三十余年,曾创作《雁过集》,与杨栋合著《太岳龙古迹》,参与编撰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灵空山志》等志书类多本。其文学作品主要以反映农村和生活题材为主,文学体裁多以散文及诗歌类作品见长。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