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故乡行】 漫步朱自清文化园 高士林 受朱自清研究会之邀,欣然如约,自武汉经徐州不远千里,我来到了朱自清出生地——苏北东海县,这座闻名中外的“世界水晶之都”,一座人文荟萃的水晶之城。 东海,历经汉唐的风、宋元的霜、明清的雨,穿越历史的罡风,带着古老的气息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以一种几近绝美的姿态展露在我的眼前。她那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传统古建筑,那典雅古朴、鳞次栉比有如水晶一样造形的楼阁店铺,那阴雕阳刻、多姿多彩、晶莹剔透的匾额招牌,那平坦宽阔、青黛油亮、纵横交错的街道,那充溢书香、满目丹青的文人墨客故居……无不让我心醉神迷,让我忘却此地何地?今夕何夕?丝丝浪漫情怀,随着我漫步水晶城方方正正的街道,以及文化底蕴深厚的馆舍园区而融入渐浓的夜色—— 我的脚步挪移在东海水晶城,她的透亮气息让我目不暇接; 我的情结系扎在东海水晶城,她的风情韵致让我心猿臆马; 我的思绪萦绕在东海水晶城,她的厚重底蕴让我流连忘返…… 我来了,东海水晶城。我不知道我们前世今生是不是有过什么约定,秋日的丝丝凉意轻抚我潮热的心,彩灯与水晶昭示宝石的光芒,抹去了我旅途的疲惫与困意。水晶城,你的华贵,你的鲜艳,你的透亮,你的包容,你的凝重让我备感亲切,让我在世俗中沉浮不定的心顿归宁静。 按活动行程安排,我们一行参观了东海水晶博物馆、中国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后,便乘专车直抵朱自清文化园。 “朱自清文化园,位于东海县水晶公园南部,是东海作为'自清故里’的标志性园地。”东海县财政局局长朱其刚悉数于心地介绍,“利用现有闲置仿古风格廊房,科学设计,精心建造此馆,馆园占地面积15亩,分为金石园、怀清廊、清气堂、清友轩、和清风书屋五个版块……”说话间,车已至朱自清文化园区,大家迫不及待下车移步文化园。 朱自清,一个文化的符号,一个地域文化的标识,一位我深受其影响的文学大师。因为这个符号,这个标识,这位大师,我理喻了《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深厚的意蕴,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情,什么是忧患,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人生最为称道的高洁…… 带着敬仰,带着欣喜,带着无以言说的迫切的心,我慢慢地走进朱自清文化园,慢慢地走近一个过往时代的文学大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朱自清先生的一樽铜相,先生端坐于青色的石凳,右手搭在右腿,左手撑着石凳,若有所思、若有所想地注视着前面的荷塘。那“淡淡的喜悦”以及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全写在先生脸上,刻画在先生的眉宇间。沿着青石板,我慢慢地走近石凳侧畔,我的脚步很轻很轻,真的!我怕我的足音扰乱了先生的神韵,更怕我的不逊,让世俗之音亵渎了先生的情怀。顺着先生的视线望向那汪荷塘——荷塘里没有“亭亭舞女的裙”,也没有“层层的叶子”以及“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倒是岸边有“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倩影”,“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去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景致。荷塘依旧,杨柳依旧,先生面容如初,而时光不在,月色不在。望着这一汪荷塘先生在思考着什么呢? 似幻非幻,无数个未解集结于胸。 步入清气堂,先生的生世一目了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4岁多时,因父亲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举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19岁考入北京大学,写诗写散文,其著作等身,尤其散文创作,树立了“现代白话文的美学典范”,而更让人崇敬的是,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却拒领美国粮,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1948年8月12日,一代文豪,因串严重胃病而离世,年仅50岁。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赞颂朱自清铮铮铁骨:“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在馆堂内,徘徊,流连,沉思,怀想,感动…… 来到清友轩,在眼花缭乱中,我看到了叶圣陶、郁达夫、丰子恺、夏丐尊、朱光潜、夏承焘、周作人、俞平伯、顾颉刚、李公朴、闻一多、刘大白、胡适、郑振铎、鲁迅、茅盾、丁玲…… 岁月在东海,慢慢地抖落历史的风尘与锈斑,折叠成古建筑上的这些曾经风华正茂的文坛巨子。清友轩,我的目光在墙壁上游移,在墙壁上抚摸,在墙壁上寻找,在大脑里记忆,顷刻间,我触摸到了一群墨客的显赫与仪仗,触摸到了一个地域的文脉,触摸到了朱自清们的苦难与挣扎的呐喊……触摸中,我体味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深度与厚重,一群文人品性的高洁与骨气。 走出清友轩,才知夜幕早已降临,而我的思绪却仍在馆所里萦绕。 夜色中,我的脚在台阶上踟蹰,我想,也许我每走一步说不定与某一种文化的脉搏有着某种神秘的契合,在那光亮的青石板上,我一脚踏上去,说不定就有某种文化元素,匆匆地穿越时空,带着荷塘月色粘在我的脚板,抑或一脚踩在哪位文人贤士的脚后,一阵风,顺手一揽,抓住了哪一位大师的衣襟,在一片氤氲的书香中,大师朝我微微一笑呢。我不远千里而至,不就是冥冥之中命运发出的某种神秘的召唤,来与之短暂作伴么? 就这样,我沉溺于遐思之中,在朱自清文化园内慢慢地走着,走着……不经意中仿佛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一个人,一座园,一份情致。 随着水晶灯影,我的脚步伴着我的思绪在朱自清文化园馆舍堂轩内徘徊着……来来去去,出出进进,我感受到了文化园的特质——人文气息与现代文明的并存。这种并存,是风景,亦是风情。 漫步朱自清文化园,我心静如水,心清如莲。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高士林 作家,编辑家。现为某中文期刊主编。作品散见《小说月刊》《长江丛刊》《都市》《江河文学》《天涯》《中国艺术报》《文学报》《长江日报》等报刊;公开出版诗集《似水柔情》、散文集《心湖屐痕》、长篇小说《滥》、中篇小说集《那一湾湖汊》等,另有多件文学作品被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文集收录,散文《家乡的油菜花》被选入武汉市中考2018年、2019年、2020年调考冲刺试卷。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