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自清故乡行】刘恩友:东海晨雾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中国东海水晶城一瞥

【朱自清故乡行】

                  东 海 晨 雾

                      刘恩友

     今年七月份,南京远东书局总编辑陈德民先生以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身份,邀请我去江苏东海县“朱自清故乡”采风,当时因多种原因没有成行。11月又收到德民先生再次真诚邀请我参加为期三天的“全国知名作家朱自清故乡行采风活动”,于是欣然前往。我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明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城市嘉峪关,乘飞机经兰州转机,当天就千里迢迢地飞到了连云港。到达东海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被早已等候在机场的朱自清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允树接进了东海县嘉臣国际大酒店。在夜色朦胧的夜晚,东海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东海人的热情、质朴、真诚和细心。

     东海是唯一一个以中国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名为县名的地方。次日清晨,带着探究神秘东海的渴望,透过明亮的玻璃,我站在21楼向窗外眺望,但见晨雾缭绕中,一座座高楼仿佛在晨雾中缓缓移动,整座城市像一艘雾海中移动的大船。我轻轻推开窗户,一股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顿时神清气爽。秋天之后,东海常有晨雾,尤其是夜晚气温下降的时候,水汽就凝结成冰晶样的雾在空中弥漫,而当太阳升起后,小水滴或是冰晶就会慢慢变成水汽,雾也就渐渐消散。东海的晨雾纯洁而神秘,似乎是东海的私密告白,它用这独特的方式启迪我早日拨开迷雾,寻找这里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

                 历史传奇的东海

     晨雾渐渐消散,阳光中我随手打开房间里的一本《福,如东海》的书,一首《我的名字就是沧海桑田》的小诗吸引了我:“一树花开,一点雨落,田园便成了诗;一道炊烟,一抹夕阳,眼前的光景,便已恍惚千年。”

     这首诗,便把我带进东海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中。徘徊在东海历史的长廊,仿佛久远的历史册页一页页在眼前翻动,每一页记载的都是厚重而深远的东海故事:历史翻到距今1万多年前,东海人的祖先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商周时代的人们,把这里叫郁洲岛,到在这里设置东海郡是秦统一中国以后的事情了。南北朝时期就设立了东海县,属东海郡管辖,但到唐代的时候,东海郡又改称海州,一直沿用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之前。民国元年,海州再次改回了东海县名,而且1949年的海州曾经也叫东海县。在这样反反复复的改换中,到20世纪80年代,东海县归连云港市管辖,正式确立了下来。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又无间”,据说这是公元1074年,苏东坡跟三五友人把酒望月时赋的诗。“东海的故事,得从海说起。”苏东坡当时眼里的海州城边就是广阔的海域,一片汪洋,他看到的云台山(苍梧山),也耸立在茫茫大海中,远望如同仙境般若有若无,于是又吟出了“我昔登朐山,出日观苍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的诗句。那个时候,站在朐山看去,东海县如同一座岛屿,没有船只摆渡是无法抵达的。

     传说春秋时期,孔子三次登临朐山观海,后人就把朐山改称孔望山。历史翻到明朝,吴承恩来云台山构思创作《西游记》,首次塑造出了美妙虚幻的东海水晶宫。清代以后,由于黄河夺淮入海,以及附近其他河流入海泥沙的堆积,沿海陆地慢慢扩展,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海水东退,东海终于和大陆相接。如今的东海依然频临大海但已经不是海,海陆变迁,岁月流逝,而这些传说和故事既是当地先民探海、斗海、赶海、敬海的生存写照,也把海的因素深深烙进了东海人的基因里,更铺就了东海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改天换地的人文情怀。

            文化底蕴丰厚的东海

     当日,冒着淡淡的晨雾,我们“朱自清故乡行”采风一行参观了朱自清文化园、朱自清中小学,深深被朱自清先生的爱国清廉、踏实真诚等高贵品质所感染。“那条满是梧桐的路,记不得走过多少遍,从小手牵大手,走到大手牵小手。他的背影里,有许多人的回忆。”这首诗,把我带进朱自清的《背影》里。

     我们这代人,最耳熟能详的文章一定有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名篇佳作。朱自清是我国的一位文学巨匠,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散文作家、教育家和民主战士,而东海则是朱自清的故乡;东海是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出发地,也是滋养他品性的永远精神摇篮。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朱自清为文学全才,其诗文语言洗炼、文笔秀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堪称是作文的楷模。朱自清的《背影》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杆,这些文字是永恒的,至今仍在教科书里年复一年被诵读、被品悟,历经磨砺依然高大伟岸。开国领袖毛主席也曾高度评价过朱自清,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是东海得天独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一座永远闪亮的灯塔。虽然朱自清成长于扬州,但他留下的文学贡献、文化精神、民族气节都被故乡东海人民呵护着、珍视着,也被我们一代一代人崇敬着。东海县发起成立的“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在朱自清诞辰120周年之际,建成的目前国内最大面积的“朱自清文化主题公园”,并先后举办的“朱自清小荷文学奖”“朱自清作品诗意版画作品大赛”“朱自清作品夏夜朗诵会”等各种活动,是朱自清精神的沿续和传承。在朱自清出生地平明镇中学,我们在朱自清文化长廊、朱自清作品陈列馆留恋忘返,被朱自清的作品与生平事迹所深深的感染,这里流溢的是一种气息、一种精神光华、一种文学的力量。多年来,东海县通过“弘扬朱自清精神,做朱自清传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引导一代又一代学生,让朱自清的品格和精神像水晶一样在这里绽放光辉,并将两所学校分别命名为“朱自清中学”“朱自清小学”。

     东海还是革命老区,红色的基因也根植在东海的血脉里,每一寸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和岩石,都写满壮烈的故事:1942年,一批奔赴延安的学员在东海磨山附近遭遇日伪军袭击,大部分不幸遇难。如今的东海县磨山上高高竖着“抗日烈士纪念塔”,400多名烈士的墓碑前松柏掩映,庄严肃穆;东海县安峰山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继“皖南事变”之后“安峰山事件”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杀害的500多位烈士英灵。1947年,北撤干部队伍1800多人,在返回苏北坚持地方斗争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500多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800多名被俘、100多人失踪、300多人突围。如今,每一位牺牲在这里的东海烈士,都成为这里红色文化的不朽灵魂。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走进东海就走进一代文豪的本真生活,就走进一处精神文化的高地。我相信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东海的开拓者,是古今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清荷之气的传承者,更是现代美好生活的感悟者。

                晶莹剔透的东海

     在东海的第二天清晨,晨雾竟然比前一天还浓,临窗而望,已经看不到远处,近前的一座高楼仿佛从晨雾中徐徐升起。惊奇之际拿出手机拍照并随意发给一位朋友,朋友秒复说:“是海市蜃楼吗?”我回复:“这是东海晨雾中最美的诗意画面。”

     当天,我踏着尚未消散的晨雾,聆听了朱自清研究会邀请《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主编董山峰所做的《东海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专题讲座,听完讲座我豁然开朗。东海县这些年不遗余力的用各种方式讲好朱自清的故事,讲好历史文化的故事,讲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是中国故事的缩影。这些说不完、道不尽的东海故事,像一颗颗闪亮的水晶,散发着璀璨光芒。

     随后,我们一行走进“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水晶城”“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太平洋石英股份有限公司”,每到一处,仿佛就像走进水晶的迷雾之中。

     东海的水晶像雾。水晶,是造物主馈赠给东海的礼物,东海是水晶孕育、生长的温床。1亿年,这片土地和水晶共生同长、彼此成就。如今东海的水晶有“七最”:“水晶文化渊源最久、中国水晶东海的个儿最大、中国水晶东海的储存量最多、中国水晶东海的产量最高、中国水晶东海的质量最好、中国水晶集散中心东海最大、东海水晶形成的地质条件最佳。”看到这“七最”,我在想,这是不是自封的?但看到2016年9月25日联合国世界手工理事会授予东海县的“世界水晶之都”铭牌就消除了这一疑问。你想,联合国都授予了“世界水晶之都”,这“七最”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唐代王建有首诗:“映水色不别,向月光还度。倾在荷叶中,有时看是露。”这首诗非常精确地描绘出了东海水晶透明、纯净的特点。水晶,雾一样地弥漫在东海的每一片山川、每一处河流,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东海的水晶像雨。在东海水晶博物馆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重达1.99吨的“晶王”,它曾深埋于地下亿万年,于1985年在东海县牛山镇曹林村被发现,其重量仅次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水晶大王”。进入水晶馆世界内部,瞬间声光电交融,水晶的形成过程在这里被演示得淋漓尽致。随后,我们一行便被美轮美奂、琳琅满目、多姿多彩、晶莹透明的水晶世界所迷惑,那些精心雕刻的千姿百态的艺术品,那些色彩缤纷的六菱形的原貌水晶,历经亿万年而依然千变万化、光芒四射。

     朱自清研究会副会长、县财政局局长朱其刚告诉我们,东海县水晶仅电商今年1到10月份交易已达200亿元,40%的人口从事着与水晶相关的行业。正因为如此,东海这个江苏人口过百万的大县,有着最为自豪的荣耀和发展潜力。东海的石英储量3亿多吨,水晶储量达30万吨,占全国的80%,当地人戏称,以前雨下得大点,地下的水晶矿就漏出来了,遍地都是水晶。水晶,雨滴一样地在东海的大地上淅淅沥沥、滋润绵长。

     东海的水晶更像风。为了便于交易,东海县还设立了颇具规模、独具特色的水晶大集市,大集有三多:摊位多,宝贝多,人头多。早上天蒙蒙亮,人们在晨雾缭绕中选购中意的水晶,有雕刻的精品摆件和艺术品,也有刚开采出来的水晶原石。摊主们告诉我们,蓝水晶留纯情,白水晶长智力,粉水晶招桃花,黄水晶带财气。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喜欢水晶的理由,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水晶,每一块水晶都有不一样的的故事,正如东海县财政局副局长穆晓玮给我们详细介绍各种水晶的特点时所说,东海五彩缤纷的水晶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水晶之恋。在这里,晶光闪闪,随意的惊鸿一瞥,就能够惊艳唐诗宋词。难怪李白有“却下水晶宫,玲珑望秋月”的感叹,而温庭筠的认知是“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真是“时间是一束光”,透过水晶聚焦东海这片土地,能够洞穿历史,照见未来。水晶,风一样穿行在东海人日常的生活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东海,我仿佛看什么都是水晶,上午的太阳穿过迷雾,我感觉那是水晶之光,闪闪发亮;傍晚太阳在远处如同一个红得耀眼的大圆球,更像是一个红水晶挂在天边;而夜晚华灯初上的时候,那是水晶点亮的万家灯火,水晶成就了东海人民的幸福之梦,而东海数不清的精彩故事和独特气质,更让东海人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也真正让“福如东海”成为百姓的现实生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家刘恩友先生剪影

刘恩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主席,曾任嘉峪关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甘肃日报》《飞天》《陕西文学》《青海湖》《视野》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出版有诗集《聆听乡村的寂静》、纪实散文集《嘉峪关十部曲》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