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中国】许卫国:乡村阅读与阅读乡村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乡村阅读与阅读乡村

                       许卫国

     如果一个人有故乡,如果他是从故乡走出去的,一定会有无尽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一言难尽的无限深情,乡愁也不是单纯的愁肠百结,愁眉不展,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认为乡愁单纯是愁那就错了。乡愁是一种交响乐般的情绪,是一种意识流般的诗画,我说不清楚,讲不明白,但乡愁总能打动我的心扉,总能魂牵梦绕,那种悠久的苦味可以品出香甜来,那淡淡的忧郁总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别看城市如何日新月异地繁华,乡村才是人类最后赖以生存的乐土,乡村文化也是人类最能慰藉心灵的春风春雨,也可以说无论人类发展到什么高级阶段,都无法改变乡愁的存在,都会最终在富含乡愁的乡村寻找那一种稀有的精神良药。

     如今乡村阅读居然也是乡愁,起码说是我挥之不去的乡愁。几年来,我走过了一千多个村庄,大半个中国,乡村之美丽,多属于自然,很多人家,很多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却让我忧心忡忡,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也许人家一天三顿饭一顿不少,而仅从目前乡村读书状况来看,足以令人无语。如果我们不正视农耕文化逐渐的消失,不正视美好的家风民风无奈的远去,不是我危言耸听,未来真是一片迷茫。是康庄大道,还是万丈深渊,谁都难以预测。

     有泥土,有青草,就有自然,就有庄稼,有庄稼就有庄稼依偎的村庄。原野是村庄的子宫,村庄是城市的祖先。天空里有一颗颗星星,大地上有一座座的村庄。无论在平川,无论在丘陵,无论在高原,村庄总有绿树环抱,在麦浪稻海的簇拥下如同坚定不移的岛屿,村庄的春天总有几株桃花杏朵,如珊瑚礁闪烁;总有蝴蝶蜻蜓蜜蜂,总有燕子呢喃,青蛙呱呱。村庄总有门前的池塘,水面总有鹅鸭闲情漂游,夏天的池塘边总有老牛在那里洗澡,闭目养神。村庄总有一两个大树,它们可以是槐树,可以是柳树,也可以是松树、榆树、白果树等等,总之,它们成了村庄的标志,村庄的旗帜,它们可以是路标,可以是村徽,可以是村民的骄傲,可以是淳朴热情村民的致意。总之,你循着这大树来,看到这大树,你就有归宿感,有终于感,难免会激动起来。

     村庄的大树下必是村民聚会之地,嬉笑怒骂也许就在这里做舞台,摆战场,乘凉、开会也是好地方。村庄总有一两个赵本山类人物,村庄因他们而热闹,村庄也总有一两个脑子不好使的人,要么被人取笑,要么被人同情,要么一边同情,一边取笑。这都是文化一种活动。

     门前的菜园子里,按照四季变化,阴阳五行种植白菜,黄瓜,紫茄子,红萝卜,青豆角……该什么季节吃什么,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菜园子前面一般都是池塘或河沟,浇水方便,排水也方便。池塘岸边多柳树,柳树喜水,有水自然幸福成长,无水也不会干枯死亡,柳树最早报告春天的生机,最早暗示霜降的肃杀,柳树生性爱水,死后也与水相容,村民就总用柳木做水桶,做水车,耐烂耐腐,柳木在水里也好像虽死犹存。水是柳木的灵魂,柳木是柳树的尸体。乡村植物动物都互相依存,千丝万缕。丝瓜和葫芦、茶豆藤蔓可能搅在一起,你不必去考虑谁结了什么果实,它们也不要你论功行赏,你需要你就摘取,瓜豆种类不同,它们的名字对于人类,都叫奉献。猪圈里挤着小羊,牛栏里小猪钻在老牛肚底,鸡鸭鹅交颈搭翅,为了度过共同的夜晚、寒冷、胆怯,和谐稳定。

     村庄的老人德高望重,也谨言慎行,他们说话往往比那些官方的领导有用,解决家长里短的矛盾,处理左邻右舍的问题他们是首选;乡村妇女心直口快,也不掖不藏,语言常常不顾忌性别,她们也许少了粉黛,可打扮起庄稼,做起针线茶饭来,都是美不胜收;乡村的孩子生动耐受,夏天是水中的游鱼,冬天是雪中狐狸,无衣不冷,赤脚无处不去,好玩处大有人在,太阳晒不蜕皮,水淹不死,虫咬不伤,高处掉下来,揉几下就康复。割草放牛,爬树翻墙头,偷瓜摘桃四处漫游,如今的孩子,身在童年,不知童年属于谁,童年如今已是遥远的记忆。

     走向村庄,必然有几条小路,或许不平坦,或许不笔直,还有蔓草侵道,或有路两边高粱玉米夭折伏在路心,你不要顾及这些,它们不是故意阻拦,你尽管一直往里走,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听到鸡鸣狗叫,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随便问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你要找的人家,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指点,或者干脆就直接带你去你要去的人家,他会率先喊那家主人,根据他们自己的辈分,喊出对方的应该称呼一一“我大娘,你家来亲戚了”。报喜似的。

     在村庄里你感受最深的恐怕是热情和宁静。热情是村民,宁静是夜晚,不过,也不一定,风、清香、狗吠、蝉鸣也可以有不尽的热情,村庄也随时可以宁静,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叽叽喳喳的鸟鸣也会让你除去浮躁,你会像婴儿一样睡去,很多不该有的精神负载都在这里卸掉。

    村庄可以错落散乱南北,也可以一条屋脊贯穿东西,但是,村民们谁也不会走错家门,谁都知道谁家锅大碗小,谁家悲欢离合,吵架的,有人去苦口婆心劝解;红白喜事的,有人去衷心祝贺或如丧考妣地同情。农活时节,搭把手,帮个忙,你有,我有,大家有才是真有,全村家家喝西北风,你一家喝稀饭也不踏实啊。

     一个村庄从雏形那天起,经过几千年,几百年的演化,浓厚的家族意识,亲情氛围,村落文化,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当时,也许是一个人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开垦,丰收之后,被行者发现,行者或留下加盟,或使消息不胫而走,行者或男或女,是女也可能稍微觉得合适就留下传宗接代;村庄也许是一群流浪人,或逃荒者,或流放者,或逃难者,找到一块无人过问又基本可以生存的就发展起来,也有我们知道的,是当局刻意安排人口的分布组成的。无论如何,形成一个村庄自有其道理,其生生灭灭也是存在的,即便没有战火夷为平地,也可能山洪暴发,地震海啸使其瞬间消失,也可能领导心血来潮,不管村民生活习惯,心情感受,经济承受,不考虑村庄文化内涵,一举拆迁,管你千年,百年,一切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并不意味这个村庄就不存在,它会给人们留下记忆,还会有那些富有乡愁情怀的人记录它,传颂它,我想在它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也许就是一本书流动在这个村庄像幽灵一样,带着先人的智慧和感受,把这个村庄带向更远,也给乡村引来很多书和很多读书人,一个乡村的发展因素多种,书,无疑也是因素之一,一个没有书和没有读书人的乡村,一定是原始部落,一定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假如。一个名闻遐迩的村庄一定与书有关,当它因故消失之后,它本身就会成为一本书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当记忆泛起而不能消散就会印在纸上,从而传播,从而有了阅读。

     说不尽的乡愁,离不开的乡村,割舍不掉的情感,无论阅读乡村,还是乡村阅读,都逼着我不得不关注父老乡亲的文化生态,精神家园,心灵的回声,也许我配不上“使命”二字,我相信我有良心。当我被乡村培养成所谓文人之后,在我得到文化的滋润而满面春风时,我不能忘记那些扎根在乡村的父老乡亲,他们同样需要精神的雨露,文化的阳光。所谓生活质量,绝不仅仅是绫罗绸缎,绝不仅仅是是鸡鱼肉蛋,也绝不是高楼大厦。

     翻开我《许氏族谱》,从中看到,一个延续几千年的家族,绵延不断,人丁旺盛,有哪个国家的家族由此连续性?在战乱,瘟疫,天灾多重折磨下,都没有从大地上消失,这不仅是奇迹,我还看到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始终和人类向往的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还有一个最基本的约定俗成的职业分工准则,与劳动和读书有关,那就是贯穿许氏族谱的一句话:“朴者安耕凿,秀者事诗书”。这也就是说,老实朴讷,笨嘴拙舌的就去老老实实务农,聪明伶俐能言会道的你就去舞文弄墨,读经诵诗。这话乍听貌似有理,其实也使一些老实头失去了读书机会,而很多长辈也还是遵循这法则,看自己孩子老实木讷,三棍子打不出闷屁来,就认为还是去种地保险,适合,在自家那块地里与庙堂锦绣、世界风云似乎很远。不然即便读书也不会长进,即便读书在外做事也担心受人欺负或者一事无成,这种偏颇的家风家训让一些人与书无缘。也就是这样教条的体脑分工的提倡倒也能使一个家族延续下来,因为提倡勤劳和勤学都没有错。

     随着时代发展,宿命的意识开始动摇,体脑劳动角色在不断转换,朴者也可以读书,而且还读出成就;秀者也可以去劳动,达到文武双全的最高境界。

     任何一个村子,他的家族所编写的族谱,依然是那几个混得可以的头面人物张罗而成,依然摆脱不了封建统治意识,虽说是一个宗族,所谓“家里”,等级还是森严的,一般族里普通成员也是没有地位的,能统一他们思想的是对先人的孝敬,他们最能尊奉的无疑是历代族长制定的家训。家训要义是“勤劳”,勤劳是中国任何一个乡村的文化根基。以我所了解的湖南张家界堰石村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封闭在四面环山的一个盆地里,他们的祖训就是“勤劳”,是真正以劳动为荣,谁是劳动能手,谁就受到尊重,而那些整天喝茶闲聊,游手好闲的人,会受到家法惩治,鞭打杖击,很不好受。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或者说控制下,一般人家只得老老实实地去干活,虽说也鼓励勤学,可有几家有条件出山外去读书呢?任何一个统治者谁又不希望绝大多数人牛马一样的任劳任怨,而不好高骛远,胡思乱想呢?

     一个村落的兴盛,无疑与读书有关,比如历史上那些宰相村,进士村,翰林村,状元村等,肯定地说那是一个读书圣地,读书在那里一定是蔚然成风的,那里一定有很多勤奋好学的人,其文明程度一定比酒乡、狗肉之乡、赌城、红灯区有天壤之别。有的小村,几百年没有杀人放火,偷窃奸淫等伤风败俗事情,那也一定与读书和读书人有关。甘肃天水的凤山村,一代明相权德舆,明山东巡抚胡缵宗就出生在风山脚下,受他们的影响,这里至今民风淳朴,诗书兴旺,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能出口成章,一古稀老教师甘受清贫至今还在守着他的书摊,为的是还有人来看书。所以这里人才辈出,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这里我们不好说出它的村名。因为怕熟人见怪。它是淮河下游北岸有一个村庄,清末宣统年间,一度时间淫乱风行,女孩子积极主动拉外人上床,老公公嬉皮笑脸与儿媳妇扒灰,村子里一片乌烟瘴气,臭名远扬,四里八乡不愿与其谈婚论嫁,甚至一般来往。因此村庄败落,家庭潦倒,眼看就快人迹罕至了。幸好早年这个庄子出去一个读书人,官至泗州知事,闻之羞愧难当,他深知行政手段恐难奏效,随即请来风水先生设巨石男根为避邪之物立于村西,震慑淫乱之风,又在村里设了村塾学堂,教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可谓软硬兼施,综合治理,几年后,风气渐好,风平浪静,时至今天,那石雕的男根还在巍然挺立,这个村子已被评为全县文明村了……当然这主要是后来发展教育,普法宣传等多项措施共同努力得来的荣誉。

     在皖南,赣东,一个村落的祠堂、族谱、书院、私塾、戏台以及族规家训、红白喜事仪式等,多靠读书人来操持,乡里很多风气也被这些读书人引领,不仅是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就是那种曾经的率性而为,自由散漫,自娱自乐,安详洒脱的生活;靸破鞋,披单被,河里洗澡,庙里睡的潇洒也是农民和那里读书人相互濡染而成,成本不高,一个好心情而已,确让很多达官显贵,富翁文豪眼馋和羡慕。这样的读书人就是以乡村祠堂、书院、私塾、戏台等为阅读或传播阅读的场所,以族谱、经典为范本,使乡村阅读成为风气和习惯,达到这个结果,实属不易,首先这个读书人得让老百姓看得起,所谓看得起就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拿笔能诗文,拿锄能种田的人,其次读书给乡村带来实惠,比如从他们那里获取治病啊,科学种田啊的什么知识,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啊,老百姓的兴趣由此而生,他们读书识字大多要求不高,不奢望高官厚禄,能写个来往信、代办条就是秀才了,知书达理是最高境界,过去的农民确实因为朴实而无野心,对荣华富贵不是梦寐以求,而是担惊受怕。我认为,这是一种悟性而不是小农意识,是大地真本书的暗示和潜移默化。

     祠堂也是因为地方有名望的人才可以建起来的,祠堂至今保持完好也很上规模的多在深山老林的村野,创建祠堂的这些人要么是功成名就,告老回乡的权贵,要么是得罪朝廷而逃亡至此的高官,要么是厌倦仕途和社会纷扰的文人墨客,这些人到了这等地步,多大彻大悟,安定之后,则掀起“新文化运动”,这些人背景不同,等级不同,但一定都是读书人,他们有薪火传承的情怀,也有寻求知音的爱好,所以,建起来的祠堂除了处理家族事务外,祠堂也是学堂,也是图书馆,阅览室,它的存在成为乡村文化中心。

     乡村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农民把大地为书,几千年一直孜孜不倦在那里阅读,书写,描绘,在那里他们读出艰辛也读出快乐,读出劳苦也读出智慧,当他们发明的纸张,便把这些快乐、艰辛、劳苦、智慧写到了纸上,成为书,从此,有多少人梦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最终决定权还是勤劳和智慧。

     奇怪的是很多人当年几乎是迫不及待地逃离乡村,多年后又迫不及待回到乡村,他们多不是落魄者,反而财大气粗,当一切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后,才看到真正的美好在哪里,真正的快乐在哪里。正如我前面说过,乡村是人类最后的乐土。

     于是有人重提乡愁、乡情、乡韵之类,引来一片鼓噪,看来真是缺什么补什么。关注三农,实际上都是关心自己,农村是人类最后的归宿,最后的乐土,无论物质文明多么高度发达,没有了青山绿水,就没有人类的幸福,天人合一,大自然最直接的体现在农村,这就是我们想到了农民,想到他们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仅仅从电视里,歌曲里了解农村,不是误导,就是偏离,

     九亿农民,我们每一顿饭都与他们息息相关。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如果他们精神失落,崩溃了,我们该怎么活?他们养活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享受,我们就该为他们精神世界添点风景。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许卫国先生剪影

许卫国,江苏泗洪人。作家、戏剧家,著名文化学者。

《红杉树下》一一

一部中国千万知青必读的文学经典,一段撼人心灵的千古绝唱!她抒发一代知青的人生情怀,展现壮美青春的失意与精彩!

《红杉树下》一一

以饱含哲思的笔触,为当今青年树立了人生奋斗的价值;以教科书般的角度,为年轻人走向成功指明了方向。

《文艺报》《博览群书》《小说评论》《文学报》《中国作家网》《山西日报》《江苏工人报》《南京日报》《连云港日报》《嘉裕关日报》《镇江日报》等全国各级数十家媒体刊文,对《红杉树下》给予解读与评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