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新书】陆渭南:历尽千帆 初心依旧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那年那月那些事》 郜志坚著

             历尽千帆 初心依旧

         ——读郜志坚的《那年那月那些事》

                      陆渭南

2021年1月,郜志坚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五部作品,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那年那月那些事》。如果用线性时间来还原整本书,应该是这样的:

全书分四个部分:一、短暂的童年幸福,少年遍尝愁滋味。从出生到初中毕业,等到了初中班主任老师的一封无字信,升高中的希望破灭了。二、我的漫幻时光,做能干的自己。在广阔农村经历风雨,在漫长的体力劳动中,广泛阅读,坚持创作,等待曙光。三、无论在什么舞台,都要演得威武雄壮。职场的高光阶段,身份从教师、新闻通讯员、镇党委书记、县长切换,努力寻找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四、征程再出发,赢一个无悔人生。做官做到七品,作文作到作家,这一生经商还是空白,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不熟悉的领域,决定挑战自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纳税人。

自我的抒情和表达在背后支撑着六十多年的人生故事,不管是伸向现实的观察,还是深入人性与生命的刻画,在相当程度上,消耗着作家郜志坚的心智,这是一次心灵负重的写作。

孟德斯鸠说过,现代人类的真正样本是农民。如果没有了乡土,哪来真正的农民?如果没有真正的农民,哪来真正的现代社会。曾经,郜志坚是一个纯粹加全能的农民,他在底层最艰难的劳作中磨炼出钢铁般的意志,树立起了不灭的信仰。在阅读书的前半部分时,我是被深深打动的。

写作,是一个人漫长的精神长征,是内心的一次次强烈地震,它所激荡起的思想火花,照亮了自己,也点亮了读者。

2020年,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开设了非虚构写作课,“为人物找环境”是她文学写作教学实践的核心内容。“为人物找环境”这一写作宝典怎么理解?操作要领是什么?

王安忆在分析美国作家卡波特的《冷血》这部非虚构开山之作时,曾在黑板上仔仔细细地画出了《冷血》中故事发生地的地图,标注出公路、铁路、河道、桥梁等,又列出故事发生时国家的政策、教育、婚姻、宗教等时代背景。

《那年那月那些事》一书中人与事所处的地理坐标是丹阳,兼镇江、南京、上海及周边地区。时代背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

非虚构创作是作家郜志坚的强项,他有新闻记者的经历,有报告文学的功底,有散文的好笔法,更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大智慧。

散文是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主要分支。散文就是书写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真实生活、真情实感、真实思索。在《那年那月那些事》质朴无华的叙事中,读者时时都能感受到作者炽热的内心,不屈的意志与端正磊落的胸怀。

比如这一段:“年轻的时候能干,好比发大水涨大潮,河、塘、田、沟、路都被大水淹没了,形成汪洋一片,到处都可以行船,到处都是通海的路。随着年龄的增长,韶华渐逝,机会越来越少,大水退去,你落在哪里就是哪里,说不定就搁浅了。多少次有机会调南京,有机会有调令又去不成……”(见《又是调令调不成》)所以,他说年轻时一定要努力进取。

能够将自己的人生往事娓娓道来的人,他的勇气是令人钦佩并羡慕的。

每个人对自己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都应该是最稔熟的,因为熟,我们便很少回望和注视,于是反而慢慢变得陌生。熟悉只能写历史,写回忆录,熟悉而又陌生,才可写文学。世上绝大多数优秀作家的写作,都是从童年、少年生活开始的。

作为郜家长孙的他,呱呱坠地后便像一株瓜秧被移栽到上海,与爷爷奶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爷爷英年早逝。“听到奶奶的哭声,我伤心得一点劲也没有。走过去抱奶奶,想劝一下奶奶,妹妹却'哇’地一声扑到奶奶怀里,三人哭成一团。”(见《再别上海》)。

父亲只身去徐州上大学,留下被切除了一只肾大病初愈的母亲,年幼的弟妹和奶奶,一家6口人,没有经济来源。怕牛怕得要命的郜志坚,每天一放学就成了放牛娃,还要定期在母亲的督促下给父亲写信,每天要写一篇日记,高高的田埂就是少年的书桌。

“那天,夜工结束,我们三个小孩,每人分得一碗米饭。我舍不得吃,端着碗奔跑着,当我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端到母亲床前的时候,就像收获了战利品一样高兴。”(见《一碗米饭》)

“我跟着毛爷爷学耕田。从牵牛扛犁下地,到给牛套上牛轭打结固定,再到第一犁的怎么摆犁,怎么走线……这天下午是我学耕田以来,最苦、最累,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天。腰酸、背痛、腿软、手麻,掌心起了水泡……天黑到家只喝了半碗粥,便上床沉沉地睡去。”(见《躬耕垅中》)

十八岁时,他成了一个拿最高工分的男劳力,掌握了:拔秧、栽秧、车水、割稻、脱粒、种麦、打场、耕地、罱泥、摘棉、植桑、推车……一百零八样农活,什么活苦什么活就有他。

一次次从泥水里站起来,从风浪中站起来。郜家小学因为待遇太差留不住民办教师,他一点没有犹豫,第二天就站到了郜家小学的讲台上。他暗暗下决心:当一个像叶圣陶那样的教育家与作家。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劳作再累,夜晚的灯光下,总是他学习写作到半夜的身影。

机会总是奖赏那些有准备的人的,1974年,郜志坚通过推荐考试,成了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后来,又通过了南京师范学院成人教育的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

都说好的家风传承,是一笔财富。虽然郜志坚与父亲相处的机会不多,但他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诲。

父亲生于战火频仍的年代,只读过五年私塾,他是祖父母的独生子,偏偏是个书呆子。为了考上大学,他把自己关进村头荒废的土地庙,与百虫为伍。

“1960年秋天,父亲成功了。他考取了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是我们村里乃至是全乡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见《与父亲一起上学》)

自从上了师范,父亲开始与儿子通信,每周一封,谈学习、谈人生,谈得最多是的书籍。在某一天,他收到了父亲给他的第一件礼物,曹雪芹著的《红楼梦》。父亲在信里说:“此书塑造人物方面非常成功,你可以与《水浒传》等名著对照着读,对你的写作有帮助。”

涓涓父爱,殷殷希望。

在《父亲要我做什么》一文里,父子两个难得坐下来交谈,父亲看着儿子抽烟,欲言又止,临别时轻声问道:“你现在看什么书?还有时间写一点东西吗?老是这样一天到晚在外奔波,还不如找一个具体一点的事情做做算了……”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父亲,对丹阳吕城镇党委书记的儿子深怀忧戚。后来儿子做了县长,父亲更加担心:“还有时间看书吗?还是写点东西吧?官场官位就是一个平台而已,别把它当本事……”

即使到了如今,郜志坚还时常会想起童年时的一件事:因为想要一只每个孩子都有的铁环,他借机偷了公家的铁环,结果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不说,还让他月黑风高的夜里独自把铁环归还给几里地之外的粮站。父亲内心炽热、表面严肃,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人,而这正是郜家含蓄、深沉、守正的家风传承。

有人说,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一日一日的日子,总会有苦也有甜;一个一个的个人,总是有悲也有喜。置身其中的每个个体,其苦其甜,其悲其喜,都是连筋连骨、动情动心的真实人生。

文学属于孤独的胚胎,职场、官场则属于热闹的氛围。求学、务农、从政、经商,在深陷红尘的匆匆脚步里,那个叫文学的东西在作家郜志坚心里一直都在,只是它被多彩的人生形式稀释着、掩盖着、杂糅着。所以,《那年那月那些事》这本书,是作家与故土和昨日的一次促膝长谈,是对过去岁月庄重的凝望,它不仅纪念着昔日的生活,也在继续创造着理想,坚持着梦想。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陆渭南,中国作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镇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