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评论】辉映在平凡生活中的圣洁丨丨陈德民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山径弯弯》李石村著,团结出版社出版。

辉映在平凡生活中的圣洁

              ——读李石村文学作品集《山径弯弯》

陈德民

   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作者情感史和思想史的叠加再现,是悲与欢,苦与乐的相互交织的人生体验。

   现在时兴提“工匠精神”,但凡读完李石村先生收录于《山径弯弯》中的每一篇文章,“匠人”两字便会不由得萦回于读者的脑际。李石村先生是一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多年教导学生写作,使得他更是一位精致的作家他少时即爱写作,从教多年的职业生涯,使他的作品锤炼的更加行文如流,语言考究,描摹生动。如同工匠,雕刻用心用力,毫不马虎。他笔下的字字句句,犹如一粒粒闪亮的晶体,是辉映在平凡生活中的圣洁,纯净而又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著名作家、我的苏北老乡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文学创作就是写语言。此话固然有点简单,其实却很深奥。简单是因为文学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语言组成的其他的因子。汪老前辈当然不会不知这一基本的常识。汪当然是把深奥的道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因为把语言写好了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作家写了一辈子的文章,可能在语言上都难以过关,不是说他们的语言没有文采,而是他们的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和事物的本体去构建。

   《山径弯弯》以浓厚的生活积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高超娴熟的语言设计,展现了作者故乡淳朴的民俗风情和他几十年间难以磨灭的人生记忆。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山乡特有的地方声音冲击波,这声音大概就是汪曾祺先生所说的“语言”。

   《山径弯弯》一书主要分为四个大类,故乡情、亲友情、师生情和一些生活随感。写的是山村的一个生态群落和风土人情。书中那些生动的语言和风物仿佛是翻飞在山林间的喜鹊、画眉,仿佛是回荡在山谷中悦耳的知名和不知名的山歌一般,令人心旷神怡。

   在关于故乡的篇章中,作者浓烈的乡土之情几乎充溢在每一篇叙事作品中。那股烟火味,麦香味,人情味令人感动:我的故乡,塘多。藕塘,水浮莲塘,茭白塘,如一面面镜子嵌在村西南。我最喜欢徜徉茭白塘。这塘临近小溪,溪头的水从塘头灌入,从塘尾流出,那清澈那鲜活,连清华园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也要逊色三分。摘自《池塘秋韵》),又如:“清晨,女人们抓一把干枯的松针,地引燃了火,灶堂红了起来,一绺一绺的浓烟卷着卷儿轻盈地往瓦背。这时林子的乳雾也浪一般涌向村子的上空与升腾在瓦背的炊烟汇成雾的海洋。太阳醒了,揉揉腥松的眼,将万道霞光融入雾海上,雾被染成了血红,云蒸霞蔚,整个村庄便如仙宫如海市飘渺起来。”(摘自《故乡的炊烟》)山村的美好,山村的记忆,和对山村的牵挂与留恋,让即使考上大学的李石村也没舍得远离故土,在走出小山村进城求学后,大学毕业的他毅然选择回到故乡的一所中学去任教,为故乡人民献上一份赤子之情

   作者笔下的山村小塘是一个非常平凡普通的小村落,但却积淀着传统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物,在《小塘的历史文化》一文中,我们得知作者笔下的村庄始创于唐末,距今已有1000 余年的历史,先人战功显赫,曾被朝廷追封为遽国公,世代尊享朝廷俸禄。“可谓将门后裔,文化沉淀厚重深远。历数代,至永宪公之玄孙辈,经济雄实,壮丁如林,至清嘉庆年间乃兴建宗祠。李氏小塘宗祠堪称湘南传统建筑的典范,是点缀在骑岭之下独具匠心的建筑艺术与厚重的儒家思想及浓烈的家族正气交相辉映的不谢奇葩……宗祠的下坪与中坪两侧立着12对桅子石。这是历朝历代为村里在外为政造福桑梓的清官,或学而有成获得功名的学子而树的。足见一个不大的村落,仅 200 余年里涌现了不少的贤达。”走出小塘庄的人为国家建功立业,彪炳青史;而历经岁月的洗礼,一辈子没有走出大山,世世代代活在村庄里的那些如梧桐树、杨树、柳树、刺槐树一样平常的百姓在那里生,在那里死,在那里耕作,在那里生活,在那里苦中作乐。无论是父亲的坚毅平凡的一生,还是母亲不幸的早年,幸福的晚年,抑或是叔父勤苦善良的为人,山村里的男男女女,都活得坦然,生生死死,爱爱怨怨,苦与乐揉和在一起,善与恶揉和在一起,悲与欢揉和一起。是生活的长河,也是人生的浪花。

   李石村在叙述亲情的篇章中,让读者在阅读中禁不住热泪盈眶:一天,日头像万根针刺着脸,刺着背。我跟着父亲到了地上。父亲住了脚,细眯着眼望了望天上的太阳,转而望了望远岗的翠木。他的眼睛似乎在寻觅他的希望,寻觅他的远方。最后他的目光落在我瘦削的脸上。他的目光蓄了一种与别人不同的思索:孩儿应当做孩儿喜欢做的事,做孩儿该做的事。'日头大,回去看书去。’……后来我上大学了。临行前,父亲没有远送,倚在门框边,掏出他的长烟筒,塞满一锅生烟,点燃火柴“嗞”地烧红了烟锅,最后吐出的烟圈盘旋在头顶,散开了,萦绕着袅袅白烟。一切那么平常,那么平静,那么自然。我一回眸,只见父亲的眼睛有些许湿润,他的目光投向了村前的青石小路,分明在指点我从这条路走出去,走向遥远的地方,走向更大的世界。(摘自《父亲的眼睛》),在上个世纪农村还没有摆脱贫困的艰难岁月里,农家的孩子每逢寒暑假或放学后,都要到生产队参加繁重的集体劳动,为贫瘠的家庭挣得一点微薄的工分。以换取队里分给的一点赖以糊口的粗细粮食。而在这篇《父亲的眼睛》一文中,父亲是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却对儿子的未来放眼长看,以远见的目光,鼓励儿子专心读书,最终促成儿子走进高等学府的课堂。文中对“父亲的眼睛”的描写十分传神,我们不妨撷取几句来分享:初次听老师讲儿子的学习情况,父亲似乎要透过皮层看清楚我的脑,我的心。他的眼光里似乎在作一个希望的判断,儿子是块读书的料。在这里,父亲的眼睛是看到了对儿子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当儿子听父亲叫他放下田地里沉重的农活回家读书时,我望着父亲的眼睛,那目光里写着沉甸甸的寄托,写着平和的嘱咐,写着无尽的慈爱。此后,我再也没到生产队上工。这里的父亲的眼睛,是充满着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对未来的寄托。父亲目不识丁,却在学校的家长会上,“看”儿子的优秀作文展;父亲“瞪着眼,似乎要在字缝里看出老师所说的自己儿子作文中的“惊与险”。作者每一次对父亲眼睛的描写,都会让“我”读懂“父亲的眼睛”所流露出的关切,都会让“我”对“父亲的眼睛”充满敬意。“最后父子俩的目光如两股暖流融合在一起。我读懂了父亲目光里写着的全部内涵,好好读书,做个有眼光的人,去欣赏与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文中对母亲的描写,那种关于母亲早年所遇的不幸,一生对家庭、对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更是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由于作者在自序中有所叙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李石村在本书中对教学生涯的回顾,对师生情的追忆,可谓别开生面,历历在目,字字生香,令人回味。从每一篇的文本中,我都会深切感受作者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对教师所应尽的职责的无私付出,对学生爱如子女的那种情感流露,对学生前程与未来所倾注的热情。字里行间让我深深感受到世间“只有两种不嫉妒”的深刻内涵:父母不嫉妒子女,老师不嫉妒学生。

   在《甘为绿叶更护花》一文中,李石村用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的学生从小就喜欢学好作文这一课。他还亲自下水做习题,与学生同题作文,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毕业后,他还引导他们坚持写作,最终成为作家。

   凑巧的是,他的一位学生欧阳华丽,是我几年前就知道的一位女作者。那时,欧阳华丽通过电话找到远东书局,想出版一部长篇小说。我一听是来自湘南郴州的作者,便十分热情地安排出版了她的作品。郴州对我来说印象深刻,那里有一位儒商郭垂桂先生,曾先后通过远东书局出版过几部小说作品,后来我们成了十分亲密的朋友。我还曾应邀专程前往大山深处的郴州桂东县拜访过郭先生。欧阳华丽的作品出版后,自然也成了我的朋友。没想到几年后的今天,竟然在李石村的作品中读到了欧阳华丽的名字,才得知李先生与华丽原来是一对师生关系!能为千里之外这对从未谋面的师生朋友提供出版方面的支持,也应该是我与他们的一种缘分。在《甘为绿叶更护花》这篇叙事中,欧阳华丽在学校原本是一位喜欢写作的女孩,在李老师的辅导下,她的作文还曾经获得过全国中学生一等奖。但走上社会后,生活的重负与社会的急功近利,一度让她的写作陷入瓶颈,对写作也不再那么坚持。李石村老师发现后,鼓励她不忘初心,继续坚持写作。华丽从他的学校毕业已经十年了,但李石村老师还像十多年前一样,对曾经的学生欧阳华丽的作品进行了认真地修改,及时指出她作品的症结所在。欧阳华丽在他的指导和鞭策下,重拾写作信心,勤奋创作,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终于成了当地一位颇有成果的女作家。

   李石村先生灵动的文字、饱满的激情站在故乡厚重的土地上抒发情怀,将作品真正立足于人性,显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审美特质和力量。深切地在观看着社会的发展,审视着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其作品内涵的深厚更是和时代熔炉的历炼息息相关,是一个作家在生活的沧桑之地上开出的纯真灿烂之花。我时常在想,这样一位桃李遍地的师者,后来者的手中又将会上演出一部怎样的文学传奇

          2021年11月10日于金陵逸耕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陈德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学者协会主席团成员、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顾问,《祖国》杂志、《名人与名牌》杂志顾问。曾创作并出版长篇小说《红杉树下》《使命》《情归何处》《云台山传奇》《秦淮风云》,文学评论集《诗词鉴赏与解读》《灯下夜读》,1280行古风体七言长诗《印象南京》及散文集、诗集等十多部个人文学专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