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836:道德经38章 悟道心得

 道德经学用 2022-05-25 发布于北京

第三十八章  功德标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  悟道心得

一、回归大道本原,一切简单、自在、自然!好人一生平安,不能只靠聪明才华,只有厚实上德才能长久。纯朴的力量最大,纯朴通达的人生才能天长地久!

二、道不是让我们失去什么,而是让我们开个头,牵着他人的手一起走,让世界因我们而更美丽。

三、人类总体分成两个生命类型,即无为与有为——道与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于有为的类型。宇宙的时空是道,不同境界的生命能够得到不同时空能量的加持。

四、如果没有得大道,就在德的层次上下功夫;如果德的层次也没达到,就在仁上下功夫;如果仁也达不到,就在义上下功夫;如果义也达不到,就在礼上下功夫。道可以一步到位地顿悟,也可以通过渐悟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

五、当居于道的质朴、忠信、诚恳的厚处时,让自己的心灵始终像水那样处于谦卑之地,这样将进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这样才是大丈夫之所当为。

六、德有上德和下德。上德是顺应自然,不居功,不占有;下德是愿意行德,但更乐意让人知道自己是有德之人。

七、生命的远行不需要太多准备,上天给我们两条腿,就是为了让我们前行。向哪里走?让心告诉我们。只要有利他之心,就能达成,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靠德,终成于道,这是宇宙人生之大智慧。

八、仁,是彼此真诚地相待相应,爱人与爱己融为一体;义,是有正直心,能够自我约束,尽力而为;礼,是客套的礼尚往来,外表光鲜亮丽。人不必活在教条和仪式里,因为很多教条和仪式已经在盘剥和禁锢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了。

九、人生就是这样,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我们就得优秀。善于通过别人的优缺点来内观自己,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长处,我们就会成为有道的智慧者。人生不是搞定别人,也不是搞定自己,而是敢于认知自己、亲近自己、绽放自己。

十、《道德经》只讲本原、讲规律、讲品质,讲成为我们自己,讲“一切自己创造,创造自己一切”。大丈夫立身行事,当居于道的质朴、忠信、诚恳之厚处,而不居于风流自赏的虚华之薄处;宁可保持厚道之本原,也不愿强取浮夸之礼仪;去虚伪存纯真,使自己的心灵始终像水那样身处于谦卑之地,这样将进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十一、不管这个世界的潮流如何变迁,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出属于自己的那条正确的道路。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也不可能有伟大的事迹和人生。尘世之人想要修行,只有先做好自己,才有修行的可能。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安宁,行善事者子孙兴。

十二、人生得一步一步往前走,只有从重善积德开始,在反复严格的心性磨砺之下,人才能领悟大道。尊道贵德的境界不是凭空想象就能达致的,必须到做事中将自己千锤百炼,才能把大道之心、神性之德铸造出来。

十三、习惯和个性会改变人的命运!求道者直接向道,心中有没有德的概念,他不会失德,是为上士。中士在出世与入世、求道与立业之间徘徊,道德即其有意无意的追求,也可以说“仁义”已经是他做人的核心了。下士多是执迷者,只求外物而不重内心的修养,既难悟道,也难重德;如果连礼和信都不能做到,那就危险了。

十四、具有上德的人不需要总是豪言壮语,也不一定活得轰轰烈烈——他们只是不会胡作非为,只是默默做着利国利民之事,只是从不居功、也不炫耀,只是无我无私、也无所求地自自在在的活在当下而已。反过来,下德之人一般嘴里常说“无为、无我”,但行为中却不自觉地凸显了“我”字——他们总是忍不住炫耀自己做了多少事、对别人有多好,所以其实反而没有累积玄德。

十五、用尊道贵德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用敬畏感恩的情怀去体验生活,用光明温暖的思维去直面人生,这就是人生幸福的秘密。保有源自大道的清净与品质,这是宇宙最高级的境界,得到的智慧流经也最大。

十六、人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道论德、悟道修德,这将让生命的存在充满庄严感,这种来自天性的快乐与满足远胜于吃喝玩乐和奢靡享受。反过来,如果您只关注地下,那您将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是高级的快乐与幸福。

十七、永远说实话,这样你就不用去记住自己曾经说过些什么。正气是人的形象,骨气是人的脊梁,朝气是人的希望,勇气是人的力量。丧失了财富,可以说没丧失什么;丧失了健康,等于丧失了某种东西;但当丧失品德时,就等于把人生的一切都丧失了。勤于德者,不求财便能自生;勤于廉者,不求贵便能自强——勤善是立身之本,勤勉是立业之本,勤俭是立家之本,勤廉是立德之本。

十八、“无为”就是本能而为,表示没有目的或图谋,这是心胸和境界;“无以为”则表示没有主观上的判断或偏好,不分别、也不执著,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淳朴的状态。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就是大家好像察觉不到他在为,但万物却都能感受到他带来的利益,可他自己并没觉得自己做过什么贡献——他做事全凭自己的本分、本能,这样的人就是真正的上德之人。

十九、修道要按本性去修,要无私无我地去修,这就是修先天大道;而按仁义礼智的要求去修,修的就是后天。先天是本,后天是用——如果连仁义礼智信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修道呢!从修后天来说,仁义礼智信都得修,而且要修到它们在自己心中和谐统一;同时,也要与外界达到和谐统一。而所谓的修“先天”就是做到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境界,这就是随心所欲而不离道的境界。

二十、修行并不神奇,不过就是将自己不合道的行为修正而已。大道就是平凡,但如果一个人修到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就变成了不平凡!而这种“平凡”就是脚踏实地、按照本性去做事;一旦修炼到位,后天形成的自我意识就将自然消失,您的心念言行就无一不在道中了。在道中,就自然有得道的结果和位置,这就是“果位”。其实,得道的含义并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把自己真正融入了大道之中,这是一种自我的升华,或者说是自我的消失!

二十一、“上德”是合道之德,并不是不需要仁义礼智信;相反,有道有德之人在这几方面往往做得更周全——这是因为:道是根,德是本,仁义礼智信只是枝、杆、叶、花、果而已。只有根深柢固,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