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牡丹花树对羊纹绫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唐代纺织品动物纹样的分类介绍 图案是服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服装的款式、面料共同体现了服装的整体风格,图案在服饰乃至整个民间美术体系中起到了传情达意的作用,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开放,繁荣的朝代,其纺织品上出现了多种飞禽走兽纹样。用花树陪衬,联珠圈相结合的对鸟对兽是唐代纹样的典型。唐朝初期,织锦纹样中带有异域情调的动物纹样占有较大的比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唐朝前期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使后期大量异域走兽纹样出现在唐锦上。 #1 猪头纹 ![]() ——唐联珠猪头纹锦覆面 (新疆阿斯塔那墓葬出土,死者覆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野猪头纹锦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共出土三件,分别是斯坦因于1915年发现的野猪头纹锦面衣和1949年以来在阿斯塔那325号墓、138号墓分别出土的联珠野猪头纹锦和联珠野猪头纹锦覆面。它们的统一特征是野猪头面目狰狞、立耳张嘴、獠牙毕露,艺术风格较为粗犷。 ![]() ——唐猪头纹纹锦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该纹样在唐以前的织锦中并未出现,而野猪头的形象在西亚、中亚地区的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如萨珊波斯的灰泥雕塑、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和乌兹别克的华拉赫沙以及撒马尔罕的阿弗拉西阿勃遗址的壁画上都有这一形象,而在巴拉雷克-节彼遗址的壁画中更有一人身着满布野猪头纹的翻领外衣。由此可见,联珠野猪头织锦最初应该出现于西亚或中亚,并不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 #2 狮纹 ![]() ——唐狮子舞纹锦(局部) (日本奈良正仓院,唐蓝地宝相花琵琶锦袋) ![]() ——唐绿地对波狮凤锦 (都兰热水古墓出土) 狮纹在北朝的织锦上已有出现,隋代也织造狮纹锦。联珠对鸟对狮纹锦是唐代前期的产品,狮子在整块锦上显得有些紧张,图案略有僵硬之感。之后狮纹更趋于写实,从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缠枝莲舞狮子纹锦和新疆出土的对狮织成锦就可看到:前者在紫地上织出张牙舞爪的狮子纹,左右配饰牡丹唐草,构图已轻松自然;而后者在绿地上以黄色显花,两狮昂首扬尾相向起舞,已饶有趣味。狮子并非产自中国,康国、米国、吐火罗、波斯、大食在立唐至8世纪前半叶都曾向唐政府进贡过狮子,唐锦上的狮纹当与此有关。 #3 鹿纹 ![]() ——唐黄地联珠团窠鹿纹锦 (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鹿纹的形象以昂首前行的大角鹿居多,大多出自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对称形式的鹿纹则以写实为准则。如新疆吐鲁番高昌墓中出土的初唐联珠花树对鹿纹锦、盛唐的黄地中窠卷草对鹿锦以及晚唐的滴珠鹿纹锦。 ![]() ——唐联珠花树对鹿纹锦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 鹿纹在唐代绵延发展,原因是复杂的。其宗教因素尤为突出,唐代实行的是佛道并重的政策,虽然有时因某位帝王的好尚而偶有更改,然而总趋势是没有变化的。鹿在佛教故事中,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之一,在尚佛的年代为善男信女们所喜爱。为光耀门庭,高祖、太宗特尊道教,以其始祖老子为国祖。之后的睿宗、玄宗、肃宗、宪宗诸帝也推行了崇道的政策。鹿在道教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在释道皆盛的时代,鹿纹大兴。 ![]() ——唐联珠对鹿纹锦 (中国丝绸博物馆) #4 羊纹 羊纹在唐代的应用更广泛。上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对羊纹锦,画面中,两只造型生动的羊面面相对,形成二方连续图案,纵向重复排列,有如剪纸的艺术形式;对羊呈白色,腹部和蹄部间或红色的缀,衬于纹锦的蓝色背景中显得圣洁和谐,整幅纹锦流露出吉祥美好的寓意。 此外,日本正仓院也保存有唐代牡丹对羊纹锦,还有橡地羊纹蜡缬屏风,羊的艺术造型取自剪纸艺术,通身装饰有图案,平面感较强,画面中花树繁茂,小草杂生,唯有此羊立于其中,形态生动 ![]() ——唐橡地腊缬羊纹屏风 (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大部分在西北地区出土的联珠对羊纹锦上的羊纹形象同西亚的大角野山羊十分相似,并非中国风格,这从一些敦煌窟出土的联珠对羊纹锦上可以看得很明白(见下图)。这可能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新疆境内蜿蜒着著名的丝绸之路,西亚人往来不绝,其地织锦有西亚风格不足为奇。 ![]() ——唐团窠联珠对羊纹锦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都兰热水墓曾出土一件大约在同一时期的联珠对羊锦,其羊纹与前者迥异。由图案观察,似乎更接近我国所产的绵羊(见下图)。都兰虽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在贞观十四年唐灭高昌后,经过此地的丝绸之路曾一度衰落,过往的异域客商数量远逊于新疆境内的丝路,极有可能都兰出土的对羊锦就是在这一时期织造。可见羊纹既有外来的,也有本土的。 ![]() ——黄地簇四联珠对羊锦 (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地出土。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藏) #5 狩猎纹 ![]() ——唐天王狩猎纹锦 (196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77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狩猎是早期人类为获取食物与御寒皮毛而捕杀动物的一种原始而古老的生产方式,发展至唐代,已成为贵族娱乐性的军事体育活动,并深受贵族喜爱。唐代狩猎纹中的图案题材多以骑士、骏马、子、鹿、猎犬、猎鹰为主,花草鸟木为辅,其中狮子、猎犬、猎鹰带有明显的外来意味。狩猎纹中较为常见的是猎狮纹样,在国外狮子在统治阶级里是首领的象征,反映了政治和宗教权威。 ![]() ——唐狩猎纹夹缬绢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狩猎纹发展的原因可总结为三点: 一是唐代统治者推崇狩猎,诸国对唐代助猎之物的进贡使狩猎条件更趋成熟,为狩猎风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加之民风开放,狩猎不再是贵族的娱乐活动,普通民众也能参与中,对狩猎场景与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认识,能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反映当时文化潮流; 二是得益于统治者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开放心态,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当时的染织工艺迅速发展,审美能力显著提高,纺织物的表现形式趋于多元; 三是与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权威象征相关联,使狩猎纹连同狩猎一样,赋予内涵,最终形成了为人所赞叹的狩猎纹样。 ![]() #6 其他动物 ![]() ——唐缠枝葡萄舞凤纹锦 ![]() ![]() ——唐联珠对龙纹绮纹样 (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藏绘制) ![]() ![]() ——唐鸳鸯瑞花纹锦纹样 ![]() ![]() ——唐蝴蝶纹 ![]() ![]() ——唐莲花对鹅纹 (敦煌莫高窟138窟女供养人衣袖大边纹样绘制) ![]() ——唐象羊腊缬屏风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 ![]() ——唐联珠对孔雀纹锦 (1969年新疆吐鲁番哈喇和卓48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 ![]() ——唐联珠对马纹 (新疆阿斯塔那墓葬出土) ![]() ![]() ![]() ——唐对鸟纹小孩服饰 粟特锦 (青海都兰唐墓出土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 ![]() 参考文献 [1]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图案[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徐华龙 , 吴菊芬 .中国民间风俗传说[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85 [4]杨雅莉.图案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 [5]孙紫薇,丁航,童彤 . 唐朝服饰图案研究[J]. 辽宁丝绸,2015 [6]涂毅佳 . 论唐朝服饰纹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J]. 西部皮革,2017 [7]刘永东等.基础图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 [8]胡红忠等.装饰图案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9]叶淑琴等.中华吉祥图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0]肖飞等.装饰图案及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 [11]许新国,赵丰.都兰出土丝织品初探[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1(00):63-81. [12]许新国.吐蕃墓出土蜀锦与青海丝绸之路[J].藏学学刊,2007(00):93-116+232. 馆藏推荐 ![]() 《中国古代图案》 作 者: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出 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索书号:J522/137 馆藏地:艺术书刊阅览室(B412) 馆藏推荐 ![]() 《中国历代服饰史》 作 者:袁杰英 出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索书号:TS941-09/5 馆藏地:时装信息中心图书(B210),北校区分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图书馆资源推荐:华服志 图书馆主页(http:lib.bift.edu.cn)---数字资源---电子图书---华服志 ![]() 唐 本文为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内容 编辑/王婧涵(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设三年级) 指导老师/黎焰 “天道酬勤,厚积薄发”,承载满满的服装知识干货,反映服装服饰的动态资讯,推送有关服装的深度学术文献,让你看到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