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忆说 黄振炳 弄堂工业就是上海人平常所讲的小型企业和手工作坊两者的作业模式,它混杂于上海高密集式的住宅里弄之中,将市民生活与工厂作业自然融洽,浑然一体。弄堂工业是上海这座海派城市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亮点,其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这在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是看不到的。 ![]() 1940年代,静安寺路(1945年后改称南京西路)上的老字号茶食糖果店房“老大房”柜台售卖可口可乐。 ![]() 上海南京路老大房包装纸 ![]() 上海南京路老大房号包装纸 ![]() 西区老大房是静安寺闹市地段一家独具苏帮茶食特色的老店。它以自产自销带有传统特色苏式糕点、糖果而享誉沪上。以其选料上乘、操作精细、风味独特而门庭若市,使顾客近悦远来。 “老大房”首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店面最早设在南京路盆汤弄422号,并自设工场于店后的五福弄堂内。1926年为做大做强,在南京路抛球场(今河南路口)290号开设真老大房分店,1932年又在沪西闹市的静安寺华山路开设真老大房西区分店。后者又改称为西区老大房。 由于“老大房”忽略了对自己这块金字招牌的注册登记,导致其经营在上海红火后,一些新开的茶食店也纷纷借用“老大房”的招牌,当年在上海滩总共有五、六十家“老大房”,如北区老大房,沪东老大房,鉴记老大房等等。象“鉴记老大房”与“西区老大房”仅一板之隔,至解放后两家才携手合并。 西区老大房常年供应的熟火腿,切片匀整,色泽晶莹剔透,红润诱人,嚼之腊味醇厚,可与特产“异味熏鱼”媲美,其销量为附近专业腌腊商店所望尘莫及。当年居住在愚园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上的公馆住户、外国侨民大都成了西区老大房的常年主顾,因而业务之盛与南京路老店平分秋色。 1956年西区老大房实行公私合营。该店继承和发扬苏帮产品的特色,集苏帮名点之大成。这个店的产品富于创新,独树一帜,质量上乘,口味独特,包装精美。此外,被誉为“球糖之冠”的“金鼠”牌高级奶油球糖,人称“捏不瘪”的白元蛋糕,问世伊始便风靡沪上的“万宝可乐”硬糖,等等,更是让广大的消费者“食”刻不忘,赞不绝口! ![]() “鼎日有”太仓式猪肉松包装塑料袋 “鼎日有”福建肉松,是上海著名的食品之一。以自产自销福建特色肉松而著称的上海鼎日有福建土产食品,在上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福建肉松是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位叫林鼎鼎的厨师始创的。福州的“鼎日有”,前店后坊,专营肉松,名声远播。林有一位高徒名叫梁本暖,1913年萌发来沪创业,在延安东路(重庆路口)1376号合伙开店,将店名取为上海鼎日有福建土产食品商店。 上海的“鼎日有”也是以自制福建特色肉松而著称。这种肉松选用优质腿肉,配以虾米等上等佐料,经过精细加工而成。产品香、鲜、酥、松、色、香、味俱佳,具有福建人所喜爱的油而不腻,润而不湿,软而不韧的特色,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这种肉松最宜老幼病弱者食用。 现在,“鼎日有”除经营福建特色商品外,还经销南北果品、炒货和腌腊等商品,品种不下一千余种,已成为一家综合性的特色食品店。 ![]() ![]() 上海大中饼干厂的算术、奶油、菠罗饼干包装纸 ![]() 凯歌“弹性奶糖”包装纸(注: 凯司令西菜馆,曾名凯司令咖啡馆、凯歌食品店、凯歌西点工场、凯司令食品厂) 上海滩一些老吃客有句习惯语: “吃奶油蛋糕就要吃凯司令的。”从这句话闲话中,你不难想象“凯司令”在上海的名气了。 “凯司令”西餐馆创建于一九二八年,起初是开在赫德路(今常德路)女作家张爱玲住的公寓楼底层,并在静安寺路静安别墅东面开有分店,经营德国菜和蛋糕。虽是西餐馆但在下午也卖咖啡。由于那时咖啡店的火车座相当风行,而“凯司令” 西餐馆是西餐座不是火车座的座位,故下午的咖啡生意不怎样。“凯司令”西餐馆几经搬迁至南京西路。关于“凯司令”这个招牌的来历,据说是业主为纪念1928年北伐军胜利凯旋所起的。 1932年春, 蛋糕制作一流技师凌庆祥带着他的“左右手”长子凌鹤鸣、次子凌一鸣,跨进了凯司令的大门,打破了洋人垄断上海西餐业的局面,运用独特的裱花技艺将蛋糕制作的栩栩如生。 1956年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凯司令公私合营后在石门二路50号建立了上千平方米的制作工厂。1960年,凌一鸣在北京参加全国西点烘培比赛中获得“第一大奖”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凯司令除奶油蛋糕出名,其生产的“维纳斯”各式饼干亦非常著名。 1966年 凯司令的发展可谓经历磨难,久经风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被改名为“凯歌食品厂”1981年 公司恢复原名“凯司令”,继续将老字号品牌发扬壮大。1996年 公司定名为“凯司令食品有限公司”并将厂房搬迁至纪念路,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点击回读: 忆说同乐坊周边的弄堂工业(1) 【未完待续】 来源:“黄振炳”美篇 |
|
来自: 明日大雪飘 > 《京沪,各地,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