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 青年时代,是一个人最具有朝气的时代,有朝气的青年,也会使这个国家散发蓬勃向上的朝气。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有为青年都选择投身革命事业中,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那个纷乱的时代,为的是能让子孙后代享受和平与安定。这样的先辈在那时候数不胜数,比如我军最年轻的军级干部陈海松。 陈海松的一生很传奇,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高级将领,跟随主席多年,屡次立下战功,二十岁时,陈海松已经当上政委,后来毛主席知道了陈海松的事迹后,都被他惊艳到,能有如此人才确实是时代之幸。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陈海松的故事,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将领为何不被世人熟知呢? 一、天生聪慧,迅速升职 一九一四年,陈海松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在当时,社会本就动荡,时常有仗要打,百姓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贫困的家庭随处可见,更有甚者活活饿死。陈海松出生后,母亲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在陈海松还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年幼的陈海松无依无靠,婶母见他孤苦无依,把陈海松接到自己家中拉扯大。 ![]() 陈海松从小就聪慧机敏,或许是因为母亲早早去世的缘故,陈海松一直都特别懂事。从懂事起就不断接受新思想,十六岁时,陈海松已经参加了红军,那个时候刚刚加入部队,陈海松负责做许世友的勤务兵。 许世友也是那个时代年轻有为的将领,陈海松作为他的勤务兵,每天跟随许世友的时间最长,陈海松也从许世友这里学到了不少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凭借积极向上的态度,陈海松很快成为红十二师三十六团的指导员。 ![]() 陈海松虽然没有很高的教育经历,但是天生好学的他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不断磨练自己,于是陈海松很快就成长起来,没过多久,陈海松就被任命为三十六团的政委。这一年,陈海松仅仅才十八岁,就已经当上了团政委,在当时已经轰动一时了,许多年轻的小战士听说了陈海松的经历后,都十分崇拜这位年轻的政委,立志向他看齐。 陈海松当时可以用风光一时来形容,提起他的名号在队伍中几乎人人都知晓,这个年轻的政委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将整个三十六团管理得仅仅有条。但是,陈海松的能力也遭到了别人的嫉妒,机缘巧合之下,陈海松被撤去政委一职,难道是陈海松犯错误了吗?可这样积极奋进的陈海松又怎会犯致命的错误呢? ![]() 二、受到诬陷,重头再来 原来,并不是陈海松在工作当中存在失误,而是张国焘在排除不与自己站在同一阵营的将领,许多高级将领都被抓乃至撤职,陈海松也被逮捕关押。凡是被关押起来的将领大多都凶多吉少,陈海松这次被抓,很多将士都十分关心他的处境与安危。 三十六团的团长余天云最着急,一直以来他和陈海松都是最合拍的搭档,最亲密的战友兄弟,看到战友被抓,心中除了焦急就是担心。余天云找十二师师长为陈海松说情,他敢用人格为陈海松做担保,陈海松绝对不会是叛徒,一定是有什么误会抓错了人。但是,十二师的师长并没有过多理会余天云的求情,三言两语打发走他。 ![]() 余天云见求情无果,再这么耽搁下去陈海松怕是真的要凶多吉少了,于是余天云去找徐向前帮忙,力保陈海松。徐向前也相信一定是有人在背地里搞鬼,陷害陈海松,他相信陈海松的人品。于是,这件事在徐向前的干涉下,陈海松被无罪释放。 但是,陈海松虽被释放,可他三十六团政委一职再也不能复原,现在的陈海松孑然一身没有任何职位。无奈之下,陈海松重头做起,担任起余天云的警卫员。有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陈海松的能力注定了他的不平凡,很快,陈海松被重新任用提拔。 ![]() 在一次战斗中,敌军人数较多,企图偷袭我军,余天云派陈海松担任副营长,带队去阻击敌人的偷袭。陈海松带队赶到后,率先侦查地形,根据地势找到守卫的关键点,派大队人马主动出击,抗击敌军五个团的轮番进攻。如此不停和敌军对抗了三天三夜,陈海松带队共击败了一千五百多敌人,将阵地死死守住。 三、成为领导的上司,不幸牺牲 经过多次的考察与磨练,陈海松很快再次通过考验,组织上同意恢复陈海松的党籍,任命他再次担任三十六团政委。再后来,军队整改扩编,成立了教导团,陈海松担任教导团政委,专门负责组织内部干部的培训。培训完成后,陈海松再次调任七十三团政委,一九三三年六月,陈海松升任红二十五师政委。 ![]() 这一次,陈海松遇到了他的老领导,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这一年,陈海松仅仅十九岁。两年前,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还是自己的警卫员,两年后,他已经成为自己工作上的搭档,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陈海松经历几次大起大落,能有现如今的成就,连许世友都不得不惊叹于这个小伙子的能力。陈海松的进步没有停止,一切都在朝着更优秀发展。 万源保卫战中,陈海松凭借其政治能力,带领队伍在阵地坚守一百三十五天,这一次陈海松立了大功,组织决定升任陈海松为红九军政委,要知道这个时候,许世友仅仅做到了红九军的副军长,这一次升职,陈海松的级别比许世友都要高。二十岁的陈海松成了许世友的上司,这是大家都没想到的。 ![]() 好景不长,陈海松并没有坚持到革命胜利,一九三七年,敌人集结上万部队想要一举歼灭我军,陈海松率领七百名战士打头阵,为了保证组织安全撤离,陈海松面对的是比自己多几百倍的敌人。为了给组织争取时间,陈海松带领部队死守硬拼。 敌人数量太过庞大,七百战士不能抵挡住敌军攻上来,在死守十几个小时后,战士们的子弹也打没了,手中的刀也砍折了,没有武器那就赤手空拳和敌人肉搏,寻找身边一切可以当做武器的东西与敌人搏斗。 ![]() 最终,七百多将士没有抵抗住几万敌人的轮番攻击,陈海松身中数枪,枪枪打在了要害,永远倒在了战场上。七百将士,只有一人幸运活了下来,多年后,回想起那场战争,除了惨烈还是惨烈,那样的悲痛无以用语言能表达出来,这一年,陈海松年仅二十三岁,永远离开了我们。 结语: 当今的安稳全都是革命前辈用无数流血牺牲换来的,陈海松前辈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后代所铭记。无数的前辈在牺牲时,没有等到胜利,但是他们却看到了国家的胜利,信仰的胜利。 梁启超曾著有《少年中国说》一文,少年强,则国强。踏着先辈拼搏得来的繁华盛世,而今的年轻人也在不断学习前辈的精神。少年是国家发展最广阔的力量,我们没有忘记前辈拼死得来的繁华盛世,而今以后的国家,会更好! 参考文献:《少年行》,《少年中国说》
|
|
来自: 新用户40828904 > 《人民共和国将帅大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