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岁成“职场枯荣线”!中年危机因何而来,如何化解?

 德培论道 2022-05-25 发布于上海


互联网圈流传这样一个段子:

程序员35岁后就要去送外卖;产品经理35岁去开滴滴;运维工程师35岁做淘宝;市场专员35岁卖保险……

招人不要35岁以上的,裁员却以35岁为界限,35岁成为职业生涯分水岭。

智联招聘报告显示,工作10年以上的求职者有56.9%认为年龄原因造成了求职难。甚至于,35岁成为“职场枯荣线”,35岁之前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则是“人力成本”。

生理拐点叠加社会角色拐点,中年危机成为社会的焦虑点。

谁是中年困境背后推手?

经济水平日新月异,但衡量人才的年龄标准却停滞不前,以至于中年危机被放大,人人皆风险,人人皆自危。

当下的特殊性在于,经验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正逐渐脱钩,“年长”和“资历”不再意味着绝对安全。

“35岁门槛”缘何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大众对人才的定义还停留在时间维度层面,用年龄、精力、身体素质等作为评判人才价值的标准。

如何化解中年危机?

可见,中年危机的核心并不在年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个人价值能否持续得到提升。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没有想通这一点,结果就是与未来错位

实际上,一味把中年当作危机,要么避之不及,要么自暴自弃,结果很有可能错过“70岁的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