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平很早就开始写汉字,可对于书法的美的直接感受是在小学毕业的语文书尾处,那时后的书籍小小的,方方的,体积不大而且容易褶皱,每一个书本的最后面总有些新奇的东西,或是小文章或是新知识,比起课内文章来倒很好看,小学毕业,也就是六年级下册的书本后面没有了故事,印刷着唐代的楷书,有欧阳询的,有柳公权的和颜真卿的,行书是晋代的王羲之的兰亭,当时就很仰慕这种娟妍、流水萧散的王书笔迹,而对于那几人楷书没有过多留意。 小时候的写书法,我的第一枝用笔是母亲给我制作的,很粗燥简单,而写字方面父亲对我所做的要求就是竖着写,从上而下,从右往左,保证笔直,字体工稳就可,这种要求前一半我保持了,后一半就忘怀不遵行了,导致我现在提起笔来还是竖着写,从右到左的行草字样,父亲对我书法方面的称赞总是竖着这次写的笔直了,字体整洁了许多,除此也没有别的。 在我练习书法的道路上,有几位老师很重要,父亲是一位,还有大伯,小时候我在写字的时候,大伯从我家经过,见我提着笔,就很感兴趣的进来看看,放下了他手中的农活,那天下午时分,大伯给我书写了贾岛的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给我作为影稿参看,顺便给我看看如何走笔行书,那个影稿虽是楷书的,字体却瘦长有力,写的很果敢。 还有一件是小学的事情,我们有描红课,每节课写够20个字,交给老师,老师会圈点那个字写的好,大家很是乐意,有一次我在描红课上写字,但没有用描红本,直接用起了白格子的无影印的,这点是有些难度的,当时的语文老师,站在我旁边看我写好了一页,就让我站起来,然后他就在我的座位上坐定,翻出新的一面纸,我在旁边看着老师运笔,他提笔蘸墨,左手压着纸,右手抬起,书写时候很是自如,我静极了的看着,20个字很快就好了,魏老师写的是孟浩然《宿建德江》,他写好以后,说自己极喜欢这首诗,我下去就把这首诗默默的背诵了下来,虽然后来在课本中也不曾学习过,可到现在也没有忘记这首诗。前几年,在一个云雾天里,我不在故乡,走着路的时候,忧惧没有带伞的落雨,心里想起的就是——日暮客愁新,那时候才算是真的了解了这诗歌的意味。 初中的时候,我的写字已经偏于行书那样的了,可还是很难掌控尺度,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受影响于美术课的李老师,李老师年纪极大,为人和蔼,教我们美术课本里的国画,可是当初并不知道这些画作的真正意义,李老师一节课总是这样教授的:半节课自己讲,半节课学生们练习,虽然整节课大家都在窃窃私语,但他还是喜悦的样子,并不迁怒谁,总到后半节课的时候,他会拿起粉笔,在黑板的右边用极为遒劲的笔迹写些唐诗宋词,一笔也不乱,都是正楷,而左边余下的空白地方,他就画些花草鸟兽,以画梅花最多,那时候我真切的觉得楷书的端庄竟可入骨,李老师教了我二年多,受益不少。 到了高中的时候,还是得益于美术课,这次是两位老师,一位教授我们中西方绘画的欣赏,整整一个高一都是欣赏,只觉得直观美,却说不出所以然,等到高二的时候,我们的美术课就变为了书法课,由高一的一周一节课改为两周一节,每周会有写字的作业,教授我的老师是汪老师,他也是很擅长行楷书的,很细心认真,每次讲课的时候,他都自己写一篇,然后复印出一个班级数量的发给大家演习,讲给我们笔画间架结构,这次我懂得了字体的构成和拆分,每一个零碎如何去描摹出来,收益很多,等到高二终结的时候,汪老师让我去往黑板上写几个字,我写下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好以后,我站在那里,一分钟左右,汪老师没有置词,没有说可否,我就擦掉了然后下去了,等我刚坐下的时候,汪老师说你以前是不是练习写过“瘦金体”,我说看过帖,真正练得不多。 大学的时候,我选了书法课,教授我的是一位潘老师,他的课堂上是给学生们把各个时期的书法杰作罗列出来,一一讲评,然后让每位学生选自己热衷的作品,要求大家临摹,这节课主要使我增长了书法阅历,我当时选的就是《兰亭集序》,文章好,书法亦好,所以选了这个作品,苦练了整整一个学期,到最后得了个优。 对于“兰亭”的喜爱,真是一代代人们的热心,我也不免,所以记忆起这些事情,让人感慨万千。这是一篇两年前的老文章,是我游玩浙东绍兴兰亭后的一次写作,这次又想起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