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岁末,又想起了历史,看来可得花费不少时间把历史再次拿出来温故,方敢商略。 其实话到这时,历史荒芜的已经干净,零落不剩的那种。可是一个人脑海里面没有史实,思维里没有佐证的材料,说不出灰飞的事件发生时间,就可以证明这人不懂历史吗?显然是不行的,历史是一种时间的故事,真正的道理就只一个,可是时间的延续中总要与时俱进的发生种种类似的事情去表现这些真知,一个人只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证且是真的,那么历史于他就是他的,他也是历史的。 任何一个人,熟读本国文字的书本典籍,听闻本国文化的、历史的、宗教的、科学的、教育的、政治的乃至种种的故事或名人,那他较少不会有被其所动容的,这些日积月累,日日积累的化育就是一种本国历史的感召,深化于血液、灵魂,一辈子伴随,一生不去。这种服膺式的后学,崇敬的意识,生发在内心,就会把历史具体化、生活化、普遍化、简洁化等等,无非使得历史最终成为一种凝结在内心的感情,当你经过古地,总会惋惜先贤,当你路过名山揽胜,心里期待和古人同心,眼见一个季节的景色,吟咏着写尽了这景好句,这种精神意会或者神游遥想的情感,就是一种历史的情感。 只要有着这种对于历史的情感,那么对于这个国家就会有更为深沉的热爱,越是怀着这种热爱,才会一并深深为他苦难、亡灭而戚戚,也为他的全盛、一统而雀跃。知往知今,才会愈发的沉湎其中,不可自拔,亦是不愿自拔的,非要了解,非要细较,一定得愈精细的了解愈好,如若这样,历史是很难学习不长进的。 所以说,只要在内心里有着这样的情感,人们就会自发的从不可期的时间,无来由的时候,随处的地点,拿起普通随手的饱含文化的历史物件,去细察追究,把此时此地的这种东西,回原到彼时彼地,遥想那时的情景,佐证自己心里掌握的种种知识,合则欢喜,不合则多走走、多找找,如此说起来考古也是别有意趣的事情,总是可以逸兴遄飞,神游今古。 但更多的历史知识,还是获取途径以书本为多,但同样的是不可忽略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不论古今中外的人,遗迹更多在微尘里,灰飞中,现实生活上面。所以更多的历史就在生活中,非凡的历史却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中,但不管历史的平淡和非凡,归而言之,过去之事于今了无意义,他就是死的故事,如果过去之事,还能隐约闪现在今时今日,那么就是活的历史,对于学习而言,后者显然更为重要,至于理由,自不待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