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 、国家名老中医吴中朝继承人 胡静 编辑:灵兰小草 一、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其发生与饮食不节、五志过极、年老体衰等有关。 二、辨证(一)中经络 主症: 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骞,口角歪斜。 兼症: 肝阳暴亢: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 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淡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动风: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少苔,脉细数。 主症: 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睡或昏迷,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歪斜等。 兼症: 闭证:神志迷蒙,牙关紧闭,两手紧握, 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脱证:目合口张,手撒溺遗,鼻鼾息微,二便失禁,四肢逆冷,脉细微。 三、治疗(一)中经络 主穴: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丰隆、风池;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动风:太溪、风池。 配穴:口角歪斜:地仓、颊车;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 头 晕:风池、完骨、天柱; 患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 秘:天枢、丰隆、支沟。 (二)中脏腑 主穴:水沟 百会 内关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三)其他疗法 1. 头针法 应用:早期半身不遂患者。 选穴:顶颞前斜线 顶旁1线 顶旁2线 操作:平刺进针,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2. 穴位注射法 应用:半身不遂患者。 选穴:四肢腧穴中选取2~4个。 药物:丹参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 用量:每穴1毫升。 3. 电针法 应用:半身不遂患者。 选穴:上肢、下肢各选一组腧穴。 波形:断续波或疏密波。 时间:每次20~30分钟。 四、提示1、要积极预防中风,控制高血压,采取低盐、低脂饮食。如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可针刺足三里、风市,以加强防治作用。 2、中风治疗应注重针灸的早期干预,开始越早疗效越好。 五、附:假性延髓麻痹(一)假性延髓麻痹的病因病机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为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因两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出现软腭、咽喉、舌肌运动障碍,吞咽、发音困难,无舌肌萎缩即纤维性震颤,咽反射存在,常出现强哭强笑。 基本病机是风痰、瘀浊阻滞脑络、舌窍。 (二)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 1. 常规毫针刺法 选穴:水沟 廉泉 金津 玉液 风池 翳风 咽后壁 操作:水沟、廉泉用泻法; 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咽后壁长针点刺; 风池、翳风针向喉结,小幅震颤。 2. 头皮针 选穴:额中线 操作:自神庭进针,沿皮刺向印堂,深度0.5至1寸,在前发际正中进针,同样沿皮刺向印堂。 进针后行小幅度提插手法,行针同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频率:隔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3. 项针 选穴:风池 天柱 完骨 翳风 风府 治呛 操作:常规进针后,针尖均朝向舌骨方向,行小幅度震颤手法,以针感向舌骨方向传导为佳。 频率:每周2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三)提示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但需要注意针刺深度及刺激量,如果深度不够或刺激两不足,则疗效较差。 2、注意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导致皮质延髓束损伤的原发病稳定并逐渐恢复时,预后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