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秉绶(1754-1815年) 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 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改刑部主事;嘉庆初出任广东惠州知府,后调江苏扬州知府;历署河库道、盐运使,以廉吏善政著称。五十四岁以父丧去官,扬州人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之“三贤祠”增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工诗文,精理学。善书画篆刻,书法不论篆、隶、楷、行草皆具面目,尤以隶书称于世;所作山水、墨梅,不拘泥成法,简淡秀逸。有《留春草堂诗》、《坊表录》、《修齐正论》。 “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亦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弛荒藓。不将俗书薄文清,觑破天真关道眼”(何绍基《东洲草堂诗抄》);“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伊秉绶的隶书融会秦汉碑碣,以篆笔入隶,摄神取理,开创了雄朗朴茂、大气古拙的隶书风格。在清代隶书复兴运动中成就显著,是清代中晚期重要的书家和碑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伊秉绶《张迁碑》欣赏
▼ 
《张迁碑》 

伊秉绶喜临《张迁碑》,他对《张迁碑》的临写也独出心机,有意强化该碑结构上一些奇崛之处,将不可思议之处夸张至极,却又显得平淡无奇。 此件隶书以中锋行笔,劲健沉着,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直率,回味无穷。从笔法到结体,都入鲁公之室,显得凝练稳重,宽博舒展。横向舒展的隶意,流走的篆笔,断而不离,和而不流,又显得洒脱自如。伊氏用笔,起笔多不取逆势,长横顺势波出,短横则略顿即收,横竖处一驻、一提、一顿、一挫,然后中锋直下。撇捺平入徐行,收笔稍驻波起,寓媚于拙。伊氏墨法,重拙华滋,不见枯槁,有“如漆楮如简”之妙。熊秉明《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云伊书“壮伟厚重,笔划往往越出格子,侵入边缘空白,发出一种威临观者,震慑观者的气派。”确实如此,伊书藏巧于拙,于工稳中求变化,颇有匠心而又不矫揉造作,在更高层次上再现古风。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