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记忆丨第六医院的前身——第一护士学校

 新用户8926AVU2 2022-05-25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我在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整整工作15个春秋(1955年2月-1970年2月),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热爱她,怀念她,但又深深的怜悯她。现将我记忆中的第一护士学校的有关情况整理出来,权作纪念。回忆所及难免有不妥之处,请读者给以批评指正。

一、第一护士学校的由来

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的前身是解放前北平市私立道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道济护校建于1904年,是北京最早建立的护士学校,座落于北新桥大头条20号。该校由道济医院院长蓝以义(Linard)(美籍)创办。首任校长为该院护士主任甘真宝(美籍),嗣后,美籍护士顾护士(Gould)、潘爱莲(Perns)及本院护士宋友竹、赵佩珍先后继任校长。该校开办初期所招学生为初中毕业,故叫道济护士训练班,学制四年。自创办至1941年,因被日伪接管,乃停止招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成立董事会,经董事王秀瑛积极筹备,始于同年9月复校,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一班,因入学资格限于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故将学制改为三年,校名改为北平私立道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校长仍由道济医院护士主任潘爱莲兼任,直至1948年末,潘校长因去广东迁县医院工作,由邱兰馨继任。自1904年至1951年道济护士学校共毕业学生198人,学校所需经费,以前完全仰赖道济医院,随时补充,所有教职员工,多由道济医院大夫护士兼任,大约于1951年曾由中华基督教会河北协会拨款900元美金,以供补助聘请教员之用(抗日战争时,协和医院被日本查封后协和护士学校学生合并到道济护士学校)。

学校组织及编制情况:组织概况,本校设董事会,管理经费之筹划,督导校务之进行,选聘与解聘校长。本校设有校长1人,总理校务。校长以下设教务与总务2处主任各1人,总务主任下设会计与事务2组,各设组员1人。学校有教员21人(兼职),职员5人,工友5人。

学校主要主持人及重要职员:校长邱兰馨,总务主任刘维诚,教务主任高爱芳。

学校工作项目:教授各科基本课程,护理技术实习,卫生教育宣传。

工作范围:各科病房、各科门诊、公共卫生实习(包括学校卫生,家庭访视,民众卫生宣传)出外接生、产后访视。

1952年5月,北京市卫生局接管了道济医院及道济医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改名为北京市第六医院及第六医院护士学校。

1953年,北京市卫生局为了加强护士教育,将第一医院护士学校、第三医院护士学校、第六医院护士学校与第七医院护士学校合并,定名为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座落于北新桥大二条23号。学校扩大了,校舍由4间增为100多间。学制由2年改为3年,每年招收初中毕业生2个班共80人左右。学校教师也逐渐增加,并配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学校已初具规模。1953年成立了第一届党支部,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

党支部在学校起保证监督作用,领导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学校设有校务委员会,由校长主持,各科领导及工会、共青团负责人参加,布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讨论研究各项工作执行情况等等。

二、教学改革中的几件大事

“文革”前13年,是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的“黄金时代”,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学习苏联经验、全面教学改革。

北京市卫生局接管合并学校以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招生人数增加,师资力量加强,配备了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的专职教师。教学设备也有所加强,建全了基础课实验室,如生理、生物、解剖、理化实验室,同时充实了基础护理课的示教室,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8年,为了使护士专业密切结合实际,北京市卫生局批准我校与第六医院合并,于1958年7月17日由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改为北京市第六医院护士学校。

(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由于“大跃进”以来“左”的思想影响较大,不顾主客观条件和可能性,没有科学的按教育规律办事,给学校工作及国家带来一定困难和损失。

(2)1959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教学的系统性、独立性,北京市卫生局决定将第六医院下放给东城区,故我校又改为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学校又独立办学了。

(3)1961年市卫生局为了贯彻市委的八字方针,调整了医药、卫生、护士学校,该下马的下马,该压缩的压缩,该合并的合并。当时我校减少了招生人数,当年只招一个班。北京市卫生学校取消了护士专业,将一个华侨班学生转入我校,北京市妇幼卫生学校下马,拨给我校一个班,转为护士专业。

这一段时间,我校经过贯彻八字方针,学生适当减少,教学计划进一步符合实际,教学秩序稳定了,教学设备、师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加强,尤其是市卫生局给学校配备了内、外、儿、妇四大科的专职教师,其他课教师也有所补充,经费略有增加,因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增长。

(三)提高教学质量。

(1)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们首先明确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护理专业人才。她们在教学中从始至终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在教学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备课,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写好每一份教案,日日夜夜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而艰辛的耕耘着。在课堂教学中废除了填鸭式,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和直观式教学方法,并加强了课堂提问和当堂巩固率,注意了因才施教。

我校提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克服“文人相轻”的思想。在校内经常组织各课观摩教学,并组织教师参加校际之间的观摩教学以及教研组开展的教学活动,这些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我校时刻重视培养提高教师的工作,从长远考虑,目光放远,千方百计为教师进修创造条件,如参加高等学校举办的进修班、培训班,并有计划的培养青年教师,除老教师带好青年教师外,还组织青年教师脱产学习,并组织教师、班主任的业务学习,使教师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桶水。教师们时时刻刻抓紧自身的业务学习,这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图表、教具和模型进行教学。解剖生理课教师用尸体讲解各个器官组织的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专业课教师在示范教室让学生亲手在“示教人”身上操作,不仅进行铺床、打针、取血等技术操作,有时还让学生之间互相操作、练习,以便体验病人的感觉和痛苦,加强爱伤观点,技术上力争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有些不能在示范教室操作的技术,如浣肠,洗胃等等,就带学生到医院中观看护士的操作,以便加深理解。

基础护理开课数周后,即到病房进行教学实习。首先由护士长介绍病房的情况、各项规章制度及注意事项,对学生提出要求,然后每日早晨7—9点钟作晨间护理,如给病人扫床,铺床,梳头,擦澡翻身等常规护理。

我校除有良好的实习基地外,更重要的是把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及生产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科学的制定实习计划。根据教学时数、课程内容,全面地恰如其分的安排实习计划,对内、外、儿、妇科实习时间安排较长,其他科室如眼、耳、鼻、喉、手术室、供应室、门诊等部门实习时间安排较短。为了落实实习计划,专业课和教务处为学生编写学生实习手册,对各科实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基础护理、铺床、洗头、擦澡、浣肠、测体温、数脉搏、划表等,内科各种疾病的常规护理、药品名称、剂量、禁忌症、洗胃、取血、静脉点滴、各种穿刺、计出入量等,外科各种疾病手术前的准备及手术后的护理等,妇产科作产前观察、产后护理如洗奶头、观察、恶露、导尿等,婴儿室给婴儿洗澡、喂奶、新生儿护理等等。对每项技术操作,均有次数的要求及规范,学生必须把操作详细记入手册,以便老师检查与考核,若某种技术操作在本科室内没有看到或做到,必须在下一个科室补上,以保证实习质量。通过实习,课堂教学与医院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护士工作的神圣使命,发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护士必须有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视病人如亲人的责任心,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情操。

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加强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要求学生在实习中必须遵守“三查五对”制度即摆药时,做到三查:查小药牌,查药名,查药的剂量。发药时做到五对:对病人姓名,对床号,对药品,对药的剂量,对服药时间。若在实习时不慎发生差错,必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登记,以便及时进行教育,事故严重者,危及病人的健康,必须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共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我们还在实习中加强了个案护理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在各科实习时,对某种典型病人、典型病例要详细的进行个案护理。仔细的观察病人体征、症状、治疗情况,根据病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每天记录治疗及护理效果,病情变化,及病人心理动态等,密切与医生配合,直至病人好转,痊愈或出院,最后作出总结。因此护生通过个案护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3)教与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中仅有教师的积极性还远远的不够,必须提高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我们在入学教育中,除进行专业教育外,还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学生的中心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为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要求她们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学习要面向四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使他们不仅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和班级经常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每年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表扬先进,树立榜样。对学习有困难者或缺课的学生,除教师主动补课外,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先进促后进,先进帮后进,不歧视学习差的学生。

学校为了严格管理,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学生考勤、考试、升降级制度,对学习太差者,经补考后,仍三门不及格者就要留级,以保证教学质量。

我校对学生既是爱护倍至的,也是管理严格的,做到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我校具有一贯尊师爱生的好传统,形成了“勤奋好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校风。

(4)良好的实习基地。

为了办好护士教育,不仅课堂教学需要保证质量,更重要的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基地。第六医院为综合医院,是我们良好的教学医院。几十年来,她们一直从事护士教育的教学工作,并具有一套带好实习生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有一批德才兼备,热心于护士教育的优秀护士及护士长,她们责任心很强,工作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为培养好每一个护生,而兢兢业业的诲人不倦的工作着,我校除长年在第六医院实习外,还到中央、北京市及区属医院去实习,如北京医学院附属的北大医院、北大三院、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隆福医院、东四和东直门医院等。这些医院为我校培养优秀护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搞好与医院的关系建立巩固的实习基地,我们专业课教师,带学生实习时随时听取护士及护士长的意见,校领导定期深入医院征求院方护士长对学生、教学、实习等各方面的意见,并定期召开院校联席会议,听取意见,布置实习计划等,还经常注意教育学生尊敬医院的老师,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关心病人,热心为病人服务,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护生成为护士的有力助手,深受医院欢迎的优秀学生。

(5)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除专业临床教学实习及生产实习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观点,培养合格的有文化的、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每学期设有两周劳动课,纳入教学计划,曾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劳动,到农村帮助农民秋收、春播等义务劳动,通过这些劳动,对学生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五爱”教育,效果良好。

三、优秀的热爱护士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我校教师队伍是由少数几个人逐步扩大到30多人,并由兼职教师为主,逐步配备了专职教师。她们知识渊博,事业心强,热爱护士教育,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较长期的临床工作经验,对护士工作知之甚深,为她们教好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校规模虽小,但各类课程共有27门之多,如普通课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基础课设有解剖、生理、微生物、药理及药剂、病理。专业课设有内、外、儿、妇课及护理、基础护理等。在课程多老师少的情况下,学校注意培养教师一专多能,成为多面手,同时还注意了教师后备力量的培养,教师中注意了老中青三结合,有意识的培养了青年教师。

在教师工作中,重视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她们,在工作中大胆使用她们,用其所长,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她们,因此教师们心情舒畅,热心于本职工作。师生关系亲密无间,学生虽然已毕业二三十年,她们仍关心学校,热爱教师。几年来,学生班级召开毕业30周年纪念会,均邀请老师参加,师生欢聚一堂,共叙友谊,学生们纷纷回忆过去老师的教诲,情意绵绵。每当老师们生病到各医院看病,得到学生们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四、党的核心领导及领导班子的革命化

我校党支部创建于1953年,有3名党员,党支部书记是刘宗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到1966年党员已发展为12人。党支部非常重视自身的建设,积极开展思想工作,经常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员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党支部是坚强的、团结的、战斗力比较强的,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及保证监督作用。

学校的领导体制为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北京市市长委任,并发有委任证书。我校行政领导班子很精干。长期以来,学校只有正副校长各一人,正副教务主任各一人,她们都曾长期从事护士工作,具有丰富的护理工作经验,具有专业特长,又能全心全意为人民埋头苦干,热爱护士教育事业,她们在校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并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

校长李维,“文革”前几届联选为东城区人民代表及北京市人民代表。副校长赵培华,“文革”前几届联任东城区政协委员及北京市政协委员。教务主任高爱芳,“文革”前几届为东城区政协委员。教务副主任祝亚玲,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在学校管理上注意贯彻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方针,本着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全校有240多名学生,全校教职员工总人数为53人,师生比例为1∶4.56人。

学校经费全部由市卫生局拨给,但我们本着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传统,处处事事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注意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如学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图表均为一位职员所画,有些教具,如示范教学,分娩用的骨盆,婴儿均为专业课老师亲手制作,既解决教学的需要,又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全校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

五、学生

(一)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具有一定医疗护理专业理论、护理技术及管理能力的中等护理专业人才。

(二)入学教育是巩固专业思想的重要一环。

因护士的社会地位不高,护士职业不为广大群众所重视,学生又年轻,易受社会偏见的影响,她们入学时抱着各式各样的思想,认为护士工作“低贱”是“侍候人的”、“低人一等”、“高级老妈子”……等等,闹情绪,不想上护校,因此,我们每年在新生入学时,要集中3至5天时间,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围绕护士专业这个中心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思想教育。

首先向学生介绍护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既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生理病理科学,又是人类生存下来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使学生认识到护士工作的重要性,懂得做一个好护士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掌握文化、医疗、护理各门科学,还必须具备临床实践的丰富经验,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并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管理水平。

同时,我们还邀请护理专家、社会名流、护士老前辈如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瑛等同志向学生进行有关护士工作的教育。我校专业课教师现身说法作为学生的师表,向学生介绍自己作护士工作的心得体会,并向学生提出要求和希望。

参观医院,作为每年新生入学时一项重要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也是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课,由医院护理部主任、护士长介绍医院的性质、工作内容及要求,提出做一个合格护士必须具备优秀品德、高尚情操、应有的政治素质、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通过以上一系列专业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护理工作及护士工作与社会的关系,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做一名好护士应具备的条件。

(三)毕业生的质量及分配。

解放17年来,我校共培养出1000余名热爱护理工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护理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她们毕业时100%的服从祖国分配,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首都各大医院及郊区医院,还有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四川、广西等边远地区均有我校毕业生的足迹。

据各医院反映,我校毕业生的质量是比较高的。1978年左右北京市卫生局在市区医院调查比较,确认为我校毕业生质量高,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丰富、技术全面。不少同学已在各大医院或医疗部门从事领导工作,成为院长或副院长,如东四产院、东华门医院均有我校毕业生任副院长。另外还有不少学生任护理部主任、医务处主任、护士长、人事科长、主治医、医师、麻醉师、幼儿园园长等重要工作。在她们之中也有不少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得到各方的好评。

六、我校的政治运动

(一)1955年我校进行了肃反运动,逮捕了一名厨师,是伪还乡团。确定一名教师为历史反革命,也错误的批判过个别校领导干部。

(二)反右斗争,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教师心有余悸,在这次政治运动中,错划了两名教师为右派。这样就大大挫伤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能正确执行,破坏了民主生活,影响了党群关系。

(三)“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期间,“文革”初期,林彪“四人帮”利用青年学生大搞“打砸抢”“破四旧”,“砸烂学校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统天下”,挑动群众斗群众,两派学生进行残酷的武斗,严重迫害党政干部和教师。我校虽为女校,但“造反有理、武斗成风”毫不逊色,残酷迫害了学校的领导干部第一把手、党的宣传委员和数名教师,对她们实行长期的“专政”、进行了无理的批判与陷害,还给她戴上犯有“走资本主义道路”错误的大帽子,使她们身心受到了摧残与迫害,1978年经西宁市卫生局给以平反,撤销了档案中的不实之词。

七、全迁青海高原

1969年秋,“复课闹革命”不久,学校仅剩下两个班学生及53名教职员工。师生正准备去郊区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市卫生局决定将本市11个医疗教育单位,其中包括我校,外迁“三线”支援大西北边远地区。1970年2月17日,全校37名教职员工为支援缺医少药的边疆地区、为继续办护士教育,满腔热情地接受了任务。他们(除老弱病残及现役军人家属外)及家属共80余人,全迁青海高原(学生先分配到青海、四川、新疆、广西等地)。

1970年2月19日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家属到达西北古城西宁市。西宁市与全国各地一样把中等专业学校砍掉了,青海省第二卫生学校也下马了,我们只好听从西宁市卫生局的安排,将37名教师、干部及家属分配到六个郊区卫生院(马坊、彭家寨、沈家寨、廾里铺、大堡子、东郊卫生院)。普通课教师分配到普通中学任教,还有个别家属分到钢厂等地。这个北京市最早的护士学校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回忆往事,心情沉重,深感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