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马尔堡:为盲人建一座城

 兰州家长 2022-05-25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德国马尔堡

利昂·波尔茨是德国杜塞尔多夫第一位攻读生物化学的盲人学生。他八岁那年,由于罹患先天性疾病,视力每况愈下。也是在这一年,他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电脑。到九岁的时候,他便已经掌握了如何加速播放机器生成的声音,实现网站内容与其他电子文本的速读,这让他得以更快地获取信息。如今,他已能听懂五倍于标准语速的语音。对于未经训练的人而言,这样的语速是难以理解的。

不过,波尔茨对科学的热爱真正开花结果,还要自他从德国中部的家乡搬到附近的马尔堡说起。马尔堡历史悠久,是一座绿树成荫的中世纪大学城。波尔茨在这里上了一所专门的盲人学校。事实证明,这里不仅是一所盲人学校,更是一个有包容性的创新基地。

作为一座为盲人与视障人士而生的城市,马尔堡对无障碍建设的研究历史悠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这里建立了一所开创性的盲人教育机构Blindenstudienanstalt(下文称Blista),为在战争中失明的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自建立以来,这里诞生了无数造福盲人的发明,例如触觉数学字体。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的城镇,将这里变成了波爾茨口中“盲人的理想之地”。

诚如波尔茨及当地其他盲人所言,虽然马尔堡的一些无障碍设施在别处也并不罕见,但它们在此相互搭配的方式却堪称独一无二。在马尔堡,拄着拐杖出行的盲人随处可见。所有的声学交通灯都可以发出“哔哔”的警示声音。而人行道与地面上则都设计有隆起的纹路及凸起,为盲人提供避开危险或障碍物的触觉信号,帮助他们在城市中安全出行。此外,大多数建筑物也都配有盲文地图与平面图。而城中的主要景点则都配有相应的青铜模型,这些模型虽然不大,但还原度很高,方便盲人游客从整体上直观地去感受每个地标。

还有一些方便盲人的无障碍特色是对马尔堡自然地形的延伸。这座城市不大,丘陵地形,行走其间,只要留意自己是在上坡还是下坡,就很容易确定方向。便利的休闲设施网络遍布整个城市,例如为盲人开设的马术学校,以及盲人划船、足球、登山与滑雪俱乐部。马尔堡是德国盲人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地方,盲人所能获得的学位范围也最广。

文章图片2

城中的主要景点都配有相应的青铜模型,以方便盲人游客从整体上直观地去感受每个地标。

Blista校方和学生推动了许多无障碍设施的创新发展,许多日常辅助设备都是在这里开发出来的,例如可折叠手杖。除此之外,学生还与校方通力合作,致力于拓宽盲人学生可攻读的学科种类。法律和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的材料都基于大量的文本,而且在屏幕阅读器等辅助工具的帮助下,学习起来难度不大。现在,Blista学校的教师与学生正致力于开辟另一个学科领域:自然科学。一直以来,盲人若想要攻读这一领域的学科,往往困难重重。

“虽然我并不这么觉得,但我想我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先驱。”波尔茨说。他目前在杜塞尔多夫学习生物化学和计算机科学。据他自己估计,他也是全德国为数不多攻读化学的盲人学生之一。

化学涉及实验室操作,危险系数高,同时还需要分析大量图像、图表以及图形,因此对盲人学生来说,该学科的进入门槛一直很高。但是,在波尔茨的化学老师托拜厄斯·曼克看来,化学学科不应该因此便对盲人设限。“没有人能看到分子,也没有人能看到原子。然而,化学教育却如此依赖视觉。这是为什么?既然视力正常的人同样看不见这一切,那么盲人也一样能学好化学。”他说。

曼克视力正常,2013年开始在Blista学校工作。当时,这里还没有开设高级化学课程。自那时起,他和同事们在马尔堡菲利普斯大学化学学院及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开发了一系列用于教授自然科学的多感官工具和方法。曼克硕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便是开发无障碍的化学教学材料,并且他已经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发现。

与传统课堂上使用的科学模型不同,Blista学校开发的模型旨在揭示整体过程及各种关系。例如,由多所大学的化学家们联合开发的一种水分子三维模型,可以被压扁,这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去思考如何在二维空间中描绘一个水分子。曼克的同事塔尼娅·沙帕特开发了一个3D打印的塑料弯曲河床模型。将这个模型置于水龙头下,学生们可以感受水流的快慢,以及水流如何沿着河床流动。同时,这个模型也能直观地表明,河床越平坦,水就越浅。而水越浅的地方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会越高,越有利于鱼和芦苇的生长。

“大多数科学实验都是目所不能及的。你可以触摸物体,因为它可能有冷暖之分;你还可以用鼻子或耳朵得到信息;而在食物实验中,你甚至能用嘴去品尝。”曼克一边用视频演示着模型,一边介绍道,“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以视觉教学为主,如此便能在5秒钟内将一个实验演示给30名学生看。这对老师而言是快速和高效的,但对学生而言却并非如此。”

2017年,Blista学校开设了第一门高级化学课程。2019年,由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强劲,学校又特别增设了一个班级。为了满足盲人学生的需求,实验室还专门进行了改造,如用装在带孔金属罩内的电子燃烧器取代了使用明火的本生灯。曼克与沙帕特还开发了一种让学生理解热和火的方法,使用热敏膨胀纸让他们探索蜡烛燃烧的特性。此外,早在上世纪90年代,Blista学校便已开发出了一种特殊的传感器,当液体在化学反应中变亮或变暗时,它会发出或高或低的“哔哔”声。

新冠疫情暴发后,曼克用打印在膨胀纸上的凸起图表向学生讲解疫情感染曲线。学校为阻断病毒传播而关停期间,老师们会将教学模型邮寄给在家学习的学生。每个模型均经过了学校学生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完善,最后由学校的内部工作室制作出来。

近年来,Blista学校开始限量招收视力正常的孩子,他们与盲人同学一起使用多感官材料学习。当然,就他们而言,多感官也包括视觉。研究表明,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当他们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而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曼克表示,就他自己的经验而言,多感官体验可以促成更深入、更持久的学习。

对波尔茨而言,拓宽他世界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回忆起在马尔堡的生活,他同样满怀深情。在这里,他可以自信地在街上走动。交通灯的“哔哔”声、公交车站的人声提示,以及视力正常且熟悉如何与盲人交流的人群都是极大的助力。马尔堡的公共汽车司机接受过停车培训,可以更好地配合盲人乘客无障碍乘车;商店店员接待起盲人顾客来同样轻车熟路;许多餐馆都提供盲文菜单。虽然这些无障碍元素他在其他城市中也遇到过,但它们从未以如此全面的形式出现过。“在马尔堡,所有这些独立的元素都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乎能做到无缝衔接。”波尔茨说,“这也是马尔堡的思维方式。这里有Blista学校,有源源不绝来求学的人,因而也有很多盲人。对无障碍的支持是每个机构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

文章图片3

马尔堡盲人足球队的成绩很好。

乌维·博伊森是一名退休的盲人法官,也是德国盲人及视障人士协会(成立于马尔堡)的前主席。上世纪60年代末,他在马尔堡学习法律。在他看来,马尔堡逐渐形成的社区意识和自助精神在激发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伊森说:“它能带来勇气,让你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这种自助精神塑造了博伊森自己的求学之路。当时,盲人在专业领域任职的机会十分有限。而事实上,时至今日,德国盲人法官的数量也并没有增加多少,据博伊森估计,仍然只有寥寥100多名。他们和博伊森一样,都是因为战争而失明。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迅速发明了许多辅助学习的方式,并互相交换教科书的录音磁带。也正因如此,后来他们才得以利用法律知识来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利。

马尔堡逐渐形成的社区意识和自助精神在激发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伊森说:“它能带来勇气,让你敢于尝试新鲜事物。”

巴哈丁·巴特马兹是马尔堡的一名盲人软件开发者,同时也是一位无障碍培训师。他认为,许多无障碍设计都很有借鉴意义,有助于整体性创新。毕竟,好的设计必定能让每个人都受益。他谈到公交车站的人声提示——按下按钮,车站便会像人一样发出声音,提示下一辆公交车的相关信息。根据他的经验,许多视力正常的人同样觉得这个功能很方便。同理,一个网站对无障碍屏幕阅读器的支持越完善,它的搜索排名通常也会越靠前,因为底层技术是一样的。“将技术创新、人和社会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这有利而无害。”巴特马兹说,“如果在过马路时不用担惊受怕,你的压力也会小一些。唯有平静下来,你才可能更包容创新,更愿意接受他人。”

达戈·谢林是一名视力健全的电影制作人,也是菲利普斯大学的研究员,他在论文中以马尔堡为例,对包容性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与合著者将马尔堡描述为“盲人智慧城”,还称“马尔堡的智慧模式,可谓别开生面”。相比“技术为先”,这种智慧更注重“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残障人士间的支持性互动,以及无障碍建设上。他们认为,马尔堡可以作为“未来智能城市建设的参考”,而无障碍建设则可能成为“衡量城市智能化程度的标准之一”。谢林本人来自巴西,2014年搬到马尔堡。他亲身体验了马尔堡模式对创新的推动效应。在这里,他遇到了对制片感兴趣的盲人,并开发出多感官教学方式来教授他们。“这让我越发相信,电影制作是众人合力的成果。”谢林说。

莱昂诺尔·德雷夫斯是一名盲人软件开发者,同时还领导着德国盲人及视障人士协会的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小组。小组的大多数成员都在信息技术领域工作,这是一个无障碍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但即便如此,据德雷夫斯的说法,视障人士仍旧面临着层层障碍。此外,改變人们的观念也是挑战的一部分。她说:“我认为最难克服的障碍是人们的偏见。以我自身为例,作为一名盲人女性,我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证明自己可以做得跟同事们一样好。”

虽然进展缓慢,但是放眼世界,在盲人创新者们的努力下,一些障碍正慢慢被消除。化学家莫娜·明卡拉正着手设计一门具有包容性的理工科课程,计算机科学家浅川千惠正在开发无障碍人工智能,天文学家旺达·迪亚斯–默塞德正在利用声音研究太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 波尔茨仍在为提高生活环境的无障碍程度而努力。在视力正常的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同样能学习带有大量图例的课本,理解书上的图表与图片。在大学因新冠疫情关闭期间,他会以两倍速回放并自学录制的讲座,遇到复杂的部分,则放慢速度仔细地听。他仍然会和他从前的老师曼克讨论关于科学材料的新想法,不断从他的母校汲取灵感。“Blista学校给了我超强的动力。”波尔茨回忆起在母校度过的时光,“我看到了可能性,也看到了创造可能性的可能。”

[编译自BBC网站]

编辑:马果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