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赏析

 810的老好人 2022-05-25 发布于广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赏析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李白作了三首《行路难》,这里赏析的是第一首。这首诗写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要离开京城的时候。诗里有失意、彷徨的情愫,也有振作、自勉的心思,消极与积极,失望与希望,悲观与乐观,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矛盾,最是能够体现李白当时纷乱复杂的心境。

    李白要离开京城了,在京城里与他要好的朋友们给他饯行。他结交的朋友,多达官显贵,加之平时李白也颇豪爽,是个愿意“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的爽快人,所以这送行宴的场面想必也是很盛大的。如何盛大,那需要发挥读者君的想象,但我们从李白诗里的描写可以略微感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喝的酒、吃的菜,动辄值万钱,那美味、奢侈,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是不得“感同身受”的。当然,有人会说,李白喜用夸张手法,想必这里有夸张,但不管如何,也总能够显出酒宴的豪奢。这豪奢的酒宴,也可见出朋友们的盛情,失意落魄的李白,并没有被朋友们弃之如敝履,更没有被落井下石,这对他来说,也算是安慰了。

    可就在这样的宴会上,以豪迈著称的李白并没有意气风发,并不兴致昂扬。诗倒是写了,可是万万没有“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的气度,只因为这时候的他,心里实在是不爽啊。想想当初来到京城,那是一时名动京城,老伯乐贺知章以“谪仙人”称之,引为忘年交,随即举荐给玄宗,然后他就成了玄宗身边的红人。可还没等他实现“出将入相”的理想,就忤了龙颜,招致玄宗不喜,落了个被赶走的下场。于是难免愤懑难当,“停杯投箸不能食”,喝不下,吃不下,于是想以剑舞来排遣心绪,但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剑是拔出来了,舞却不成,环顾四周,所见虽有知交好友,却离别在即,更想到此后天地茫茫,不知去处,心里更是茫然。

    令李白茫然的绝不仅仅是如何才能找到一个落脚之处,更有他对仕途的忧虑。他虽放荡不羁,却并不意味着他对功名就没有热望。从天府之国四川一路走出来,走过了蜀道,走过了秦川,因为豪情与侠气,那时他并不觉得如何艰难,倒是走出了潇洒与风流。但那时候目标向着京城,理想化作骏马。反观此时,皇帝不喜他,谁又能够容纳得了他呢?谁还能给予他实现伟大抱负的际遇?“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能够为皇帝赏识重用,这应该是封建士大夫们最好的出路了,一旦断绝了这条出路,也就只能剩着江湖的扼腕感伤了。现在李白要从京城离去,去寻找一条新的出路,莫说在旁人看来,就是他自己,也是觉得渺茫得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冰封,太行雪满,都去不得也。那就回四川吧!可那也是“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回也不易啊!莫说蜀道难于上青天,单是想想他来时承载着李氏一族由商入仕、提升家族地位的希望,回去是何等的灰溜溜,他能回去吗?前路断绝,前行无计,偌大的江湖却难以让李白安身立命,那么,此时他内心的彷徨,就可想而知了。

    李白很彷徨,但是还不至于绝望。酒未空杯,剑未入鞘,他已经想着再起人生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都是良臣遇明君的美好传说,前一句姜太公遇上了周文王,后一句伊师仆遇上了商汤王。那时刻,李白肯定是眼神迷离,神思穿越百代历史,来到了渭滨溪上,来到了桑林梦中。那时刻,他就是吕尚,他就是伊尹,历经尘世磨练,他终于遇上了明君,他终于实现了功业。人能幻想,终究不会绝望,绝望的人是连幻想都懒得去做的。李白能够这样去幻想,终究给自己留下了哪怕是微薄的希望。这希望,是他功名心的挣扎,是他不甘的反抗,也是他对未来人生的指向。只是这样的希望终究太微薄,这大唐的江山,在那时终究只有一个君主,可这位君主已经不待见他了,他的才学,又能够售予谁人呢?是大唐的哪位皇子?彷徨的李白一时之间又怎能拨开政治的迷雾找到那预示希望的明灯?是准备着作乱的藩镇诸侯抑或外族势力?李白还不屑于以乱臣贼子的形象留存于历史当中。

    所以李白还是忍不住发出了“行路难”的悲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一连两个“行路难”,重章叠唱,看似两叹,其实在诗人心底已不知转了多少回,何止是主观上令得自己彷徨之情更加强烈,更是在客观上强调自己离开京城之后前途艰难。从幻想回归到现实,他也知道,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毕竟太过奇特,于他自身实现的可能性太低。此去艰难,他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所以他还是要离去的,可接下来他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是,歧路太多,他不知向何而去。“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托马斯·莫尔)。人生面对歧路,就必须做出选择,但李白当时的选择却远没有非左即右这么简单。长安啊,是大唐首都,东西南北又有多少路在这里交通汇集,每一条路,看似一个选择,但于李白当时而言,哪一条路又能走得通呢?人生的悲哀不在于选择哪条路,而在于不管选了哪条路都不能有出路,李白恰恰处在这样的窘境当中。面对这样的窘境,李白也只能更彷徨了。

    但李白毕竟是李白,是能够在五千年文化史中特立独行的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的李白,这骄傲而又浪漫的灵魂,怎么允许自己沉沦于彷徨与苦闷之中?所以在诗的最后,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面对朋友的劝慰,不愿作悲戚之态,也是对自己的勉励,更是对现状的抗争。既然所有的路都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径吧!那就扬帆出海、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他相信,只要自己执着地去追求、去奋击,终有一天还能实现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辉煌。诗歌写到这里,彷徨一扫而空,那个我们熟悉的李白站起来了,那个傲岸的身影,掷了杯,握着剑,穿越千年历史,斩碎所有失意,向着沧海进发,将那一叶孤帆,驶入了中华文化史。光耀千古的,不仅是他豪迈的诗篇,更是他傲岸的形象。

后人读这首《行路难》,极易将目光聚焦于诗歌的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确,对比于本诗前面内容的低沉悲慨,诗歌到这里一扫颓像,变得高亢激昂,有力地展现出诗人最终从彷徨苦闷中挣扎出来的乐观形象。诗人的倔强、执着、自信、坚强,统统在这两句中展现出来。这两句所蕴含的励志作用,正好成为万万千千失意之人的精神良药,所蕴含的进取力量,契合人们摆脱彷徨与苦闷的精神需要,所以这两句诗自然就成了后世许许多多人的奋斗格言。但人们容易忽略掉的是,李白作出如此高昂的呼声,却是在内心经历过万千矛盾冲突之后对自己的突围,在他那样的处境之中仍然能振作起来,那是需要非凡的毅力与勇气的。如果仅仅把这两句话摆在口头上,成不了沁入灵魂的力量,更遑论来指引人生。若是能记住这两句诗,请顺便记住李白是如何在困境中奋起的。读者君,如果万一您也处在困境之中,请向李白学习,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沧海飞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