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柔鹞子峪城堡及二道关西侧支线长城20220326

 活力的荒野 2022-05-25 发布于北京

  

  怀柔鹞子峪城堡我早在2020年就已经去过,但其西北的二道关支线长城一直没有全程走过,故此一直搁笔至今。直到2022年3月26日,与客舟听雨一起完成了二道关支线长城的穿越,才算对这段明长城了解了一二。

本次穿越看点:

1. 鹞子峪城堡;

2. 二道关支线长城西侧墙体;

3. 支线长城西侧小堡寨;

4. 两个小铺房;

5. 三座未记录台;

6. 267号3*5制式大敌台。

长城主线、二道关城堡、鹞子峪城堡、二道关支线、支线西侧墙体、支线北侧墙体(关于此段墙体详见我的博客:怀柔区二道关、东支线及北侧明早期(明前)长城穿越)位置关系图。

  本次穿越线路:

  一、鹞子峪城堡

鹞子峪城堡,即怀柔22号城堡。位于城位于九渡河镇二道关村。东北邻二道关,东南靠撞道口,村四周均靠长城。

关于鹞子峪城介绍,北京市文保碑记录如下:

“鹞子峪城位于九渡河镇二道关村,是明代长城驻兵城堡,古时候曾有猛禽鹞子,故得名。该堡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2007年对鹞子峪城堡南门及部分南墙、西墙进行了抢险修缮。城堡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平面呈梯形。城墙为砖石砌筑,南城墙长102米,北城墙长91米,东、西城墙各长78米,南城开一门,券门上石额书'鹞子峪堡’。现城堡四周保存较好,堡内多为新建民居,仅遗存古槐一株,及古庙基础一处。”

  

  

  在鹞子峪村口有“村落介绍”的木牌,对鹞子峪城堡有如下介绍:

“为加强军事防御,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在此修建了鹞子峪城堡,如今已是怀柔区文物保护单位。古堡为四方城池,城墙全部用方石块码砌而成。其中,南城墙长102米,北城墙长91米,东西城墙均长75米,南城门呈拱券形,上有'鹞子峪’汉白玉匾额,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站在城楼上可俯视城堡内部,堡内一条主街贯穿南北------与黄花城水长城对峙相望;北山有一座烽火台,居高临下,清晰可见山脊上的二道关长城。”

  鹞山峪城堡南门。

  鹞山峪城堡匾额。上书“鹞子峪堡”,上款“钦天黄花镇------”,下款“万历二十年秋吉旦立”(下图来源于网络)。

  北京文保碑上载明鹞子峪堡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而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四镇三关志》和嘉靖三十九年(1560)成书的《西关志》均对该口有记录,《四镇三关志》明确记载鹞子峪口建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显然二者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异。其实仔细推敲则可解上述疑团:

因有匾额,仅就城堡建成时间则无疑为万历二十年(1592),而《四镇三关志》及《西关志》则记载的是“鹞子峪口”而非“鹞子峪城”,二者是有区别的,也就是“口”非“城”。这下就应当一目了然了。

《四镇三关志》记载如下:

“鹞子峪口,嘉靖二十三年建,宽漫、通众骑,极冲。”

  《西关志》则记载:

“鹞子峪口,正城一道,城楼一间,水门二空,梢城二道,敌台二座。”;“鹞子峪口,西至关(指居庸关——笔者注)一百五里,隆庆卫地方,昌平州界,外口紧要。”;“鹞子峪口,军三十名。”

  

  

  光绪版《昌平州志》记录如下:

“六里(此六里是距黄花镇———笔者注)曰鹞子峪,明嘉靖二十三年建,墙外宽平,通众骑,极冲,其南北山墩二空,皆山险,通步。”

鹞子峪在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属于昌镇花路黄花镇下。

  鹞子峪城堡位置如下(下图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四镇三关志》所示鹞子峪城堡位置。

 

   清光绪版《昌平州志》所示鹞子峪城堡位置。

  据《四镇三关志》中的“夷部入犯”部记载,鹞子峪还是打过仗的,又因“外口紧要”,故此地也为防守要点。

“由周沟四南山宋王驼南下亦犯本镇口,由莺查儿犯西三道关,由韩家川犯鹞子峪,俱黄花镇一带地方。”;“由永宁南山谎炮儿,又石桥口迤东,台子沟南至二道河分路,东南由韩家川(汉家川)老长城犯黄花镇鹞子峪。”

  

  鹞子峪城堡俯瞰图。

  城堡南门(仅此一门),巨大的条石墙体,甚是结实,是屹立四百余年不倒的原因。

  

  

  城门内砖拱结构。

  

  

  城门门楣依旧保留。

 

  城门柱基保存完好。

  城内侧墙体,也为巨石砌筑。

  

   城墙成为农家的院墙。

  

 城内登城通道。

  城墙顶部宽约二米。

  

  

  城堡西南角。

  

  城堡西墙。

  

  

  城堡西北角。

  

  城堡北墙。

  城堡东北角。

  城堡东墙。

  

  城堡内民宅院墙,大多材料均来自于城堡。

  城堡内古槐。

  二、二道关支线西侧墙体

鹞子峪城堡在主线长城和二道关支线长城包围之中,它的南侧为主线长城,东、北、西三侧为支线长城,形成了“城中之城”的景观。为了行文方便,笔者从支线西侧开始介绍。

鹞子峪城堡与主线、支线长城墙体位置关系图。

  鹞子峪城堡与南侧主线、西侧支线墙体、鹞子峪口关系图。

    鹞子峪城堡与二道关支线西侧墙体位置关系图。

鹞子峪城堡南门及北面支线墙体、266号敌台。

  鹞子峪城堡南侧主线长城。

  鹞子峪城堡东北侧支线墙体及怀柔267号敌台。

  鹞子峪城堡西南侧支线墙体上怀柔265号敌台。

  鹞子峪城堡北侧支线墙体与怀柔266号敌台。

  鹞子峪城堡北侧支线墙体与怀柔266、267号敌台。

  鹞子峪城堡东侧支线及271号敌台。

 

   二道关东侧支线与长城主线有山险相隔,不相连。

  二道关西侧支线与主线有墙体相接,下图右侧敌台为支线265号敌台。

  二道关西侧支线是从石湖峪口向北从主线分出的。

  从长城主墙体看支线长城。

  支线墙体较之主线墙体差别很大,主线墙体是一等边墙,那么支线墙体只能算三等边墙。

  怀柔265号敌台,3*4结构,保存很好,只是其东南侧顶部缺了一大角,并且有一大裂痕,应当是雷击所致。

  

  敌台内部情况。

  

  

  回望265号敌台(图左侧墙体为长城主线,右侧为支线墙体)。

  遥望东北方向支线墙体及山下鹞子峪城堡。

  支线墙体从265号敌台开始沿山体下降,大约近一百米后,又有一座中国遗产网未记录石台。

墙体下降到鹞子峪口(谷底)后,又出现一座中国遗产网未记录石台。

  

  

  

  

  

  墙体越过沟谷便沿山脊蜿蜒而上。

  

    怀柔266号敌台,西北侧面,3*4结构,保存完好。

    怀柔266号敌台,西南侧面。

怀柔266号敌台,东立面。

  怀柔266号敌台,东南侧面。

  

  墙体自怀柔266台后又一分为二,各奔东西。支线主墙体自东而去,更加简易的支线支墙向西北延伸约有1.5公里左右(下图为主线长城、支线墙体及支线西北侧墙体位置图)。

  更加简易的支线支墙向西北延伸。

  

  墙体越过一座山峰后,开始下降,连续的墙体扼守住了低洼处的隘口。

  

  

  墙体又翻过一座山峰后,出现了一座土石混合的残台。

  

  墙体继续西行。

  

  在墙体的尽头出现一座石头砌筑的小堡寨,整体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堡寨门在西侧。

  

  堡寨墙体石块间由三合土粘合。

  走过二道关支线西北方向的墙体后,我们再回过头到266台继续沿支线墙体向东行进。这段墙体显然要比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墙体规格略高些。

  

  

  怀柔266台已经近在眼前,从西北角度来看,也似一个小型绝壁楼。

 过了266台后又发现一个小的铺房。

  267号敌台历历在目。3*5结构,保存很好,规格很高。

  267敌台西立面及顶部情况。

  

  267敌台西南侧面。

  267敌台南立面。

  267敌台东南侧面。

  

  267敌台东立面。

  

  过了267敌台,继续东行又出现了一个小型铺房,铺房虽小但足可能为守边将士遮风避雨。

  

  

  过了小铺房,二道关城堡及二道关东侧支线便清晰可见。具体情况请参阅我的博客:怀柔区二道关、东支线及北侧明早期(明前)长城穿越(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a8041f0102yxdm.html)。

  


参考文献:

1. 《四镇三关志》。

2. 《西关志》。

3. 清光绪版《昌平州志》。

4. 高文瑞著:《昌平关城探访》,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