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 云阳来历的四种说法 元朝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南宋已在几年前灭亡,三峡大地上没有北周面临的冉令贤之流起义局面,政通人和,算是挺普通的一年,只是对于云阳这个地名而言,不简单。 一个消失,一个诞生。 消失的“云阳”,位于今陕西淳化县,这个名字在当地从秦汉一直用到了元朝至元初年。
诞生的“云阳”,自然就是今重庆云阳:
好好的云安二字不用,偏偏新成立一个云阳州,盖因彼时这片大地上存在云安监、云安县、云安军,改变这似绕口令般的名字。时逢元朝初步稳定下来,为契合元朝行政区划调整而改名,这估计就是要改名的背景。 云阳这二字,古已有之。黄帝之子“少昊”,就称为“云阳氏”。 ▲少昊云阳氏 作为县名的云阳也早有之,最早的即前所述治今陕西咸阳市淳化县的云阳县,在秦朝。另在今江苏丹阳市、河南南阳县、河南舞阳县、陕西泾阳县,都曾在不同朝代有置云阳县。 这样看来,咱们的云阳县名,算是后来者。此云阳县名,是否与前述名有继承关系? 目前来看是没有的。 要探寻云阳县名之意,还得另寻答案。 (一)四时多云、山水之阳 最早记载云阳县名之意的是嘉靖《云阳县志》,对云阳县名解释为:
“ 四时多云、山水之阳”这个说法,官方多采纳此说。这个说法有个问题是,川江边的县城,巫山、奉节、万州、忠县等县城,大多符合“山水之阳”的说法,至于“四时多云”,川渝贵多数地区日照天数全国最低,云多,已是公认的事实。 以此非显著特征来解释“云阳”二字之意,显然难以叫人信服。 ▲全国年平均总日照时数 四川盆地及周边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二)第二种说法,源于“巫山云阳台” 明朝后期的郭子章著有《郡县释名》,其承认“两山夹江,四时多云”之说外,提出另一种看法:
云阳县名来源巫山云阳台这个说法,作者反诘,不大信,毕竟两地间还相隔一奉节县。 不过,看起来差之千里的回答竟然列出,必定有一定原因在。 《二年律令》有提起“云梦附窦园……巫为传”,涉及到今巫山县(秦汉之际,巫县驻地即今巫山县城附近),与《郡县释名》"云阳台"说法恰巧有联系,反过来印证了《二年律令》提及的云梦真实性。也就是说,云阳的云梦演变为云安县,巫山的云梦很可能与云阳台相关联。 巫山云阳台,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战国末期宋玉的《高唐赋》记为“云梦之台”,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称“云阳之台”,一般称为阳台或楚阳台。 到了元朝,《元统志》载:“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治北,上有云阳台遗址”,亦是在元朝,云安改名为云阳,确实叫人不得不联想起,这个云阳名可能源于云阳台。 虽说云阳县名与云阳台有着千丝万缕关系,之见还是不认为云阳县名源于云阳台。 一地县名借用其他地方的事物来命名,未见有这种确切的例子。 ▲巫山神女峰 (三)第三种说法,云安之阳 要破解“云阳”之名的来历,必定绕不开云阳县的前身——云安县,脱不了关联。这就有了第三种说法:
古地名的命名遵循“山南水北为阳”的惯例,参照物是“山”与“水”,以云安盐场为参照,不大恰当。把云安盐场扯入来讲的话,云安盐场与汤口(云阳老县城)依汤溪河相连,汤口位于汤溪水之南,为阴。 这种说法是有重大缺陷的。 ▲汤口(淹没后的云阳老县城) (四)第四种说法,云安县与阳口县的合称 阳口县的出现与云安县均在南北朝。 南北朝梁朝普通四年(523),分朐忍县东部(今龙洞、故陵一带)与今奉节西部地区置阳口县。到天和三年(568) 左右朐忍改名云安县时,今云阳大地上,存在着云安与阳口俩县。 于是,在元朝云安县改名时,便在云安与阳口两名中各取一字,为云阳。亦有资料认为“(北周时期)朐忍先改名云阳,后又更名云安”,即元朝更名的云阳,只不过是拿了北周朝弃用的县名而已。 这种命名方式最为常见,近年来的合乡并镇、并村,多采用此办法。近年广为知晓的一个案例便是湖北襄阳。现襄阳市,在2010年至1949年间名为襄樊,此名便是各取襄阳、樊城一字而组建。 有这么多案例,云阳与阳口合并为云阳,便不足为奇,相对于以上答案最为可靠了。 参考资料:
——全文完—— 2022年5月14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