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瓷必知:乾隆御制咏陶瓷诗(五)——咏赞题记钧窑9篇

 一目了然古陶瓷 2022-09-24 发布于湖北

学瓷必知:乾隆御制咏陶瓷诗(一)——咏官窑65首

学瓷必知:乾隆御制咏陶瓷诗(二)——咏赞题记哥窑18篇

学瓷必知:乾隆御制咏陶瓷诗(三)——咏赞题记定窑35篇

学瓷必知:乾隆御制咏陶瓷诗(四)——咏赞题记汝窑19篇

身为满族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汉族文化,从10来岁开始,就以诗文形式记录生活,共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细算起来,乾隆皇帝一年写诗六七百首,一天约写2首,有感而发,一挥而就,成诗非常快。

相比乾隆皇帝一生的89年,历经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位诗人,他们写的诗加起来也就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有人说乾隆皇帝这四万多首诗很多是打油诗。其实,乾隆皇帝大多时候只是用题诗的方式或表达赞美、或探究随记,当然也包括一些很美的诗文。足以见得乾隆皇帝对汉族文化的热爱与精通。

这些诗文有的是对瓷器的赞美,也有的是乾隆皇帝对瓷器观察、比较、考证后的题记(非专业考古认定)。这些丰富的信息对我们学习、了解、欣赏、鉴定瓷器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9篇是乾隆皇帝对钧窑器(古称:均窑)的咏赞题记。搜到台北故宫的相关器物,却发现了个有趣的问题。

1、均窑椀歌

承浆小盂谓之盌,古惟用木因从木。越器始乃出中唐,椎轮其制犹淳朴。

均窑剏宋修内司,黛质冰纹润如玉。方瓶圆碟时或见,完全斯椀看诚独。

八棱分瓣如菱花,底圆铁色为之足。细铜箝口具深意,饕餮寓戒恣贪欲。

寻常饮食未可用,那许腥荤污清穆。宜盛明水取方诸,遥酹柴桑以黄菊。

2、题均窑椀(有序)

乌鲁木齐屯田军士垦地得旧瓷椀,都统索诺穆策凌于入觐,时携以呈进。视其色泽似宋均州窑,而足间泑水微缺。盖元时仿造者,此瓷流传,颇有,尚非难致之物。惟是乌鲁木齐在汉为蒲类国,仍其王自领之当日。祇目为西域。唐虽于此置后庭县,与金满轮台西海同隶北庭大都护府,而户口不登,贡赋不入,亦不过羁縻而已。元之幅员最广,其地皆得统而有之,乃考《元史·地理志》,谓河州以下载籍疎略,莫能详録,则亦未能实抚而郡县之也。今自平定伊犁以来,天山迤北,皆归疆索。其旧时大部落皆驻兵分防,星罗碁布,而乌鲁木齐尤山北孔道,因设都统治之,并建迪化州宜禾县,与镇西府同为嘉峪关以外都会。迩则阡陌日开,耕屯相望,庐井阜而仓廪实,与内陆赤县埓繄。兹恬熙景象当思,所以保其乐乐利利于无穷。抚斯椀之出土完好,益殷予持盈戒满之懐,用题什以示意。若旧器之不胫而至,则固非予之所尚耳。

乌鲁木齐天山北,汉之蒲类唐后庭。屡内屡外属荒略,千年沿革难详评。平定伊犁驻兵卫,斯为道中开垦耕。翻土得兹铜瓷器,(别有铜器数种,皆同时开垦得者。)都护邮致贲然呈。细观制否宋内府。盖元仿宋而非精。雅具秘玩讵所尚,用志屯戍安边氓。闾阎百世谋恬乐,题什不觉心犹惊。

3、题均窑椀

青器欣存北宋传,阅年八百尚完全。围匡底用以铜鎻。(古窑器多有以铜鎻口足者,图其坚也。此椀独无而完全,实可珍也。)口足原看似铁坚。

摩抚天成岂茅蔑,萭规月様镇团圆。柴瓷罕见兹称古。望古因之意睪然。

4、题均窑椀

均窑都出修内

司,至今盘多椀艰致。内府蔵盘近数百,椀则晨星见一二

何物不可穷其理,椀大难蔵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

5、咏均窑双耳瓶

耳双穿组提携便,(去声。)修内当时位置宜。欲问宣和精物理,达聪虞训可曾思。

6、咏宋均窑砚

越器曾希见,宋窑今始题。(宋瓷所咏虽多砚,则今始见此)石堪匹老洞,(砚石以采自端溪水洞者最佳,次即以澄泥为贵,是砚虽出于埏埴,而质本澄泥,发墨与洞石同。)瓷本是澄泥。磨已兴云蔚,呵如带露凄。文房珍别品,苏语漫须提。

7、题均窑乳耳垆

贮火恐伤质,薫香久罢馨。曰垆名徒甲,(大内玩器一等者为甲)题什实相丁。

耳两乳为拱,足三铁作钉。均称甄氏具,信未负其形。

8、咏均窑水盂

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瓷器脆于铜,故古铜器多而瓷器少也。)况非髺垦不入市,却是清真可设筵。讵必古时无盌制,由来君道重孟圆。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9、题均窑砚(插图)

赵宋均窑制砚台,面平去釉有池隈,(瓷釉不生墨,去釉则与澄泥无异,可磨墨矣。)老坑佳品应难得,别裁(去声。)澄泥用作陪。

   画重点!!】看过前面第5和第9首题诗的插图,您也许会非常非常诧异。没错,有古陶瓷基础知识的朋友都能一眼看出,这两件瓷器根本不是钧窑!!但乾隆时期确实把这两首诗刻在了这两件瓷器上了,这两组图放在这里是为了让您看看“刻在瓷器上的咏钧窑诗”,并不是来证明这个瓷器就是钧窑的

这两件目前都收藏在台北故宫。第5首诗的器物,台北故宫官方的名称是“清代仿官釉杏叶贯耳壶”;第9首诗的器物,官方名称为“南宋青瓷椭圆砚”。

也许有人会留言问,为什么不是钧窑的呢?皇帝都作诗命人刻在这瓷器上了。给您个解释吧,瓷器是哪个窑口,是有其明显特征的,是专业问题,不是皇上说了算。至于为什么刻在这两件瓷器上,原因我也没有更多研究,不知道是皇帝分不清,还是工匠刻错了地方。

我不想犯上,不具体争辩了。给您打个比方吧:有金器和玻璃两个物件,皇上作诗赞金器,这诗被后辈发现它被刻在了玻璃器上,如果因此认为玻璃是金器……只能再多学习,牢固掌握相关常识了,别的就不提它了。

这两件无辜的瓷器被割剐一番,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不过确实是个有趣的事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