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有人提出:2022年高考作文会不会涉及到“理性.哲理.科学”等方面的话题?于是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在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如何看待科学的精神?怎样看待科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因此,本号今天推出一篇关于“理性与科学”相关的作文话题,并且给广大考生提供一篇范文,然后,请阅卷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分享在此,希望对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自我省最后一次重点中学的“五校联考”语文作文题目,很有典型性,请看—— 【2022年高考作文押题预测 . 跨学科思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凡·高的《星 月夜》。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作文写作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自定; (2)自拟题目; (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4)文章中不要出现考生真实的个人信息(地名、校名、姓名等)。 ![]() 【审题与立意】 当今时代,学科知识的分类越来越细化,新的门类也不断涌现,然而,这并不能阻断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综合运用。往往学科之间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常常见到的没有一门学科、一门专业是独门独路,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的人们更重视的是跨学科的杂交和融合,目前倡导的“复合型人才”就是这种思维观点的具体表现。 过去人们把科学家和艺术家作为两个不搭界的“两条道上行车的人”,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群。其实,这个认识被许许多多的科学实践所击破,而真正的实际情况是:科学家的灵感可以来自艺术,艺术家的灵感也可以来自科学。 这也提醒教育界:中学生不宜再分文理科,孩子的教育应当文、理、艺、体兼顾。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素养,他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大学教育亦应当充分鼓励学生跨学科兼修,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荷兰的道路设计工程师正是因为欣赏凡·高的画才有了新奇的创作灵感,从而设计出别出心裁的自行车道;而这美妙的自行车道也许又会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所以说,一件出类拔萃的艺术作品,往往源自艺术家全方位的杰出才能;一件不朽的实用发明,常常汇聚众多学科的知识和原理。时代发展,跨学科研究正成为一种风气,这是人类的福音! 立意角度: (1)不同学科需要打破壁垒,融合杂交更能创造新意; (2)全面发展的综合性; (3)素养决定了人才的高素质; (4)突破专业领域的小圈子,也许会有更伟大的发现。 【考场优秀作文推荐 . 欣赏】 【题目】 跨学科思维 考生:市第四中学高三(27)班 夏焕定 很多人脑海中总会有这样固定的印象: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人便会具有某一类型的性格,就像理科领域的人会严谨而刻板,文科领域的人会热情而奔放;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会多情而率性,从事体育工作的人会活泼而开朗……也许,很多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人会因职业的影响而具有某种气质,但要说“职业决定人的性情”或者说“一种学科的人只有一种性格类型”,那就大错特错了。 一是一个领域其实也是一个缤纷的大世界,里面的人性格并非是“清一色”的;二是很多人纵然身处某一领域,却是“身在曹营”又兼有“汉营”里的知识技能,甚至在两种技能方面都堪称高手。 比如作家冯骥才,曾经是天津篮球队的健将,四肢发达并不影响其头脑复杂;袁隆平是世界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却拉得一手好琴;苏步青是著名的数学家,其诗词也写得出神入化……再谈国外,马克思是思想大家,但在数学上也是一把好手;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却又是小提琴高手;更不用说达·芬奇,画家身份之外还是科学家和发明家…… 像这些人,你到底该把他们划归到哪一个领域才符合其性格? 我不知道社会上的人们何以常常会以学科划定人的性情,很可能是受到在我国普教界沿用多年的文理科划分培养的影响而产生了思维定式。这种推行了数十年的“分科教育”会在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心中留下这样的刻板印象——文科生肯定在理科方面存在缺陷,理科生肯定无法学文。而实际上,很多同学都有着优秀的文理科思维,只是因为分科的需要而忍痛割爱,久而久之,便使得另一半思维 “萎缩”,进而成为大众心目中预设的“学科人”。 其实,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谁也不能说自己就是刻板的文科或理科思维。众多学科知识在一个人的身上“杂交”,会使人焕发出神奇的“产出效应”。就像荷兰的道路设计工程知识正是因为欣赏凡·高的画才有了新奇的创作灵感,从而设计出别出心裁的自行车道,很多科学家的灵感就来自艺术。而今,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又为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路径;很多科技人才也是多才多艺,拥有跨学科思维,这样的人在实践中必将比不越本学科雷池半步的科技工作者更有创造力。 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打破文理科的壁垒:中学不再分设文理科,大学也开始试行按“大类”培养人才。相信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具有跨学科思维的人才脱颖而出,为振兴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国防而奉献他们的新奇的跨学科思维! 【名师点评】 本文由人们对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的性格类型特征的固化认知谈起,层层剥笋,揭示了这种固化认识产生的缘由和不当之处,并由此切入,阐述了不应以“文理科”之类的藩篱制约人的发展的道理,呼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倡导跨学科思维模式,呼应材料的主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