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放过默默耕耘的蚯蚓吧

 生命的探讨 2022-05-26 发布于贵州

 

  人是残忍而“聪明”的动物,为了实现自身的目的,可以想出诸多对抗大自然的策略,也可以创造出各种捕捉工具。鱼网、兽铗、鸟网、蛇杈,这些东西虽然威力展现,但还是不至于让捕捉对象毁灭性消失,但像捕蚯蚓那种“地龙仪”,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一通上电,可以将电击范围内的蚯蚓搞绝。最近市面上就有这种“地龙仪”,而且已经被大量使用于林区。

  蚯蚓作为一类古老的土壤动物,在大自然界中已经存在了 6亿年以上,广泛分布于各种土壤环境中,是土壤动物最大的动物类群之一。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分解者,是土壤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生物种,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是生态系统物质良性循环的有力保证。蚯蚓作为食物链的一个关键节点,通过翻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可以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破碎和分解枯枝落叶等环境中的有机质,促进物质循环,提高土壤肥力,为其它物种提供食源。蚯蚓的存在是环境优良的指示生物。

  蚯蚓的生命活动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蚯蚓可以通过取食、排粪、筑巢、扰动等改善微生境,提高有机物的表面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组成和功能。通过取食、粉碎、混合及排泄将凋落物及土壤颗粒转变为蚯蚓粪,蚓粪具有很好的团粒结构,富含腐殖质,腐殖质为亲水胶体,保水能力强。腐殖质和粘粒结合形成团粒,在团粒内部有许多毛管孔隙,也能保存较多水分被植物利用。蚯蚓粪多的土壤富有更高的团粒结构和保持水肥的能力,有机物被蚯蚓吞食经消化形成酸碱中性、水气调和、孔隙大的团粒结构,耐水冲刷,且有保水、保肥的性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蚯蚓粪中富含大量微生物和有机质,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养分、有机质和土壤酶活性,并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提供养分和能量, 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加微生物的数量。此外,蚯蚓粪可抑制病原菌生长,控制病害。蚯蚓粪屮含多种放线菌和链霉菌,可通过释放几丁质酶和抗菌素来降解植物病原菌,限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蚯蚓粪中的链霉菌可对人类的多数真菌病原体产生拮抗作用。

蚯蚓取食有机质使粗糙复杂的有机质转变为微生物可利用的形式,增加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的接触面积,促进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对土壤中碳、氮、磷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产生影响,最终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生物肥力。蚯蚓类似肾小管的产尿管和类似肝细胞体组织的解毒功能,使在环境污染治理中起到广泛的作用。蚯蚓的活动能提高有机物的矿化率,从而提高了土壤中无机氮的浓度,促进分解物中氮的流失。

蚯蚓活动至少在短期内可以显著地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氮含量。在植物残体较多的农业生态系统中,蚯蚓对土壤碳、氮的作用明显,是土壤系统N20排放的生物源之一。通过野外实验的观察发现,放养蚯蚓使得土壤 N20排放量提高57%。蚯蚓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物理结构导致土壤磷元素固定和矿化的变化,从而显著地影响土壤磷循环。有蚯蚓活动的林地土壤表层与其下面的矿质土层相混合,土壤有效磷含量减少但是磷元素的沥滤增加。

除了土壤矿质特征和不同土壤层的混合程度之外,蚯蚓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存在时间长短也可改变蚯蚓对土壤磷循环的影响。蚯蚓活动有利于磷元素向下层土壤中转移,增加磷元素在土壤中的斑块状分布,同时在蚯蚓粪或洞穴周围等“热点”区域显著改变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的状态。蚯蚓通过在土壤中的一系列活动对土壤结构、团聚体形成及植物光和养分吸收所需的物理条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蚯蚓不仅参与和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其活动还能在土壤中构成大量纵横交错的孔道,这些孔道往往被蚯蚓排出的粪粒填充,粪粒互相堆叠形成许多非毛管孔隙,这些网状孔道和孔隙大大增强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能力。

  蚯蚓在大自然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形成品质优良的土壤团聚体外,还加强了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促进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富集,从而为提高土壤肥力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蚯蚓可将有机质与矿物质土混合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微粒,为有机质提供物理保护,进而减慢有机质的周转,提高土壤潜在的碳吸存能力。

  蚯蚓会对土壤微生物数暈、活性、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蚯蚓种类、有机质丰富程度、土壤结构类型、时间空间变化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蚯蚓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土壤经蚯蚓消化道后,性质得到改善(颗粒变小、C/N降低、湿度增加),有利于细菌对养分的利用,促进有益细菌生长繁殖。蚯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分泌的代谢产物如粘液、尿素等,对土壤有机质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刺激细菌的迅速生长。土壤真菌是蚯蚓的一种重要食物,蚯蚓破坏其菌丝,降低真菌转移C和养分的能力。蚯蚓消化道中分泌的几丁质酶可直接导致真菌下降。蚯蚓的物理扰动也会破坏真菌菌丝网络。

  蚯蚓对土壤的处理过程显著增加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多样性。微生物随土壤进入蚯蚓消化道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该过程有利于活性更强的微生物在蚯蚓粪中的存活。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主要是由微生物完成的,蚯蚓通过调节微生物量、改变微生物活性等成为该过程的主要驱动者。土壤中异养微生物主导有机物的分解,并释放养分,维持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蚯蚓通过取食、粉碎、混合等活动使复杂有机质转变为微生物可利用的形式,增加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的接触面积,促进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对土壤中碳、氮、磷养分循环等关键过程产生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蚯蚓作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其活动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蚯蚓水解液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镁、锌、锰、铁、铝和硼等多种矿质元素。其中游离的氨基酸大分子状态穿过细胞膜进入植物细胞内,易被植物吸收。而矿质元素对植物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光合作用都起重要的促进和调节作用,况且蚯蚓水解液中矿质元素多以氨基酸络合形态存在,易被植物吸收。此外,蚯蚓水解液中还有能抗病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多功能活性多肽,这些多肽能防止植物的某些病害,可研制成防病、治病的生物农药,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蚯蚓已经成为生态环境和环境治理的主要载体,可用来处理各类环境问题。

  污染物进入生态环境将对生态系统的各级生物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生态系统固有结构及功能变化。蚯蚓位于陆地生态食物链的底部,对多种环境污染物都有显著的富集作用。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疗.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其分布广泛、易于养殖、繁殖,是监测土壤及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良好指示生物。

  蚯蚓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忍耐和富集能力,蚯蚓对重金属的富集主要是通过被动扩散作用和摄食作用两种途径来完成,前者是污染物从土壤溶液穿过体表进入蚯蚓体内,而后者则是污染物由土壤通过吞食作用进入蚯蚓体内,并在内脏器官内完成吸收作用。尽管蚯蚓富集重金属后不能像超富集植物那样容易移除,但其对重金属的富集与释放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具有积极意义,蚯蚓活动及其生理过程将能有效地促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

目前国内外都有利用蚯蚓来治理土壤污染的例子,可见蚯蚓对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还为鸟类、食虫兽类(鼩鼱、穿山甲、灵长类、小型食肉兽等)、爬行类、两栖类和一些昆虫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蚯蚓等土壤动物的减少可能直接影响一些杂食性动物的繁殖过程。

大自然中的蚯蚓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几乎只对环境有益,对人类也无任何影响,且帮助人类解决人类留下的环境问题,本应得到保护,但却被那些唯利是图者所侵害。采用电击等方式对土壤中蚯蚓的捕杀,无论大小个体全部受到影响,是一种灭绝性的捕杀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的、难以逆转的影响。对于大自然中的蚯蚓应该加以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但蚯蚓容易养殖,完全可以通过人工生产药物和动物性饲料,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一定要直接向大自然索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