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放不下?听到不中听的话自动思维成攻击,对策是主动柔性化解

 王明鹏 2022-05-26 发布于山东

情绪失控原因很多,比如从认知角度看,是欲望需要没有被满足;从气质类型看,是天生就是急脾气,大脑结构特质,导致一言不合恼羞成怒;从环境角度看,是攻击性环境氛围影响心理。
举个例子,外出处理某个事情,俩人思路不同,一人带有不满情绪说,“人家态度很明确,此事没法协商,并直言不讳说此事不该来掺乎”,另一人非常情绪的回应,“怎么不该来,下一步主管还要来协商呢”,听到此言,前者立即变脸,喜形于色,顿时爆发“是对方说不该来,咱们不是该来还是来了吗”!
后果,可想而知,不欢而散。
这个故事很典型,就是把不中听的话作为对自己的攻击,于是出现“挫折——侵犯”效应,老百姓常说的针尖对针芒就是如此缘故,互相攻击,互相认为在攻击,变成两个疯子吵架。
从不合理认知角度看,失控情绪有三个方面,即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之前说过绝对化表现为完美主义,出现焦虑情绪,糟糕至极表现为自寻烦恼,出现抑郁情绪。
那么,过分概括化就是主动给人“贴标签”,比如对方一句不中听的话语,就概括为这个人是敌意的,是不好的,是反对我的,是敌对的,本能反应自然是反驳和攻击。
站在我们角度,这个敌意攻击是非常明显的,也许这是一个事实,不是我们主观臆断,的确如此。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反应才是合适的,这需要我们思考。
老子《道德经》给了我们启示,面对问题可以采取“后发制人”措施,从心理角度看就是“以弱胜刚强”,以柔克刚。
这就是主动示弱的心理应对方式。
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可以给我们启发,“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与其把不友好的人视作敌意的人,不如换个模式视作值得同情的人,或者是迫不得已的人,是值得共情的人。
比如面对出言不逊,不要用过分概括化理念认为是敌意者,而是主动转换思维这是需要同情的人,把出言不逊的糟糕感受变作心理失衡的共情,用高纬度思想理解与降维打击。
这时候最好是心情轻松,柔性化解,先解构再建构,解构的是对方有敌意但可理解,建构的是对方可引导而认为是好意。
比如上述例子,对方情绪失控让自己恼怒,这时候看到的是自己影子,是自己投射,是没有恶意的不善于表达的结果,这个理解没有对错,但需要我们表达出来,我们认为对方没有恶意,或者即使认为是恶意却故意曲解为好意。
人际交往有个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先如何对待别人。由此推理,当我们故意把对方视作好意时候,我们保持居高临下心理优势,也会带动对方变得善意起来,这在普通人际互动中是有效的。
为何放不下?因为听到不中听的话,会自动思维成是别人攻击自己,对方是十恶不赦的敌人,本能就要反击和攻击,而合适的对策是主动柔性化解,故意歪曲为善意,用善意来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