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3年前妻陈碧莲想要复合,郑洞国婉拒:我的工资,还不够她花10天

 泰荣林黑皮 2022-05-26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郑洞国

前言

1983年,陈碧莲已经和郑洞国离婚30年了。在上海艰难度日的陈碧莲,受不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想要再一次回到郑洞国的身边。这一次,郑洞国对陈碧莲的心,是凉的。

对此,儿子郑安飞也劝父亲和陈碧莲复婚,但郑洞国却不这样想。他坚定地说:“你别说了,她要是来了,我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她花10天的……这件事情,就这样了,以后不要再提了!

在郑洞国的心里,是无法原谅前妻陈碧莲的。他永远不会忘记,陈碧莲递给他的那一封冰冷的离婚协议书……

毛主席:家庭生活安排好了,应该为人民做点工作

1951年,对郑洞国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一年。这一年,在上海的郑洞国,看到了国家的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章图片2

郑洞国

很快,时间便到了冬天。一天夜里,刚刚从外面回来的郑洞国,压抑不住兴奋的心情,给身在北京的好友李奇中写了一封信。信中,郑洞国表示将在春节期间到北京看看。

接到后,李奇中把这件事向周恩来总理做了汇报。看完信后,周恩来总理非常高兴,很快便给郑洞国发了一份电报。在电报中,周恩来总理正式邀请郑洞国来北京一叙。

春节前夕,郑洞国应邀来到北京。随后,百忙之中的周恩来总理特意抽出时间,在政务院会见了郑洞国,并设宴款待了他。

席间,郑洞国怀着激动的心情,真诚地对周恩来总理说:“总理,我愿意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人民出一份力。”听了郑洞国的话,周恩来总理高兴地说:“你的思想又有了新的进步,这是值得庆贺的,我代表大家欢迎你!

接着,周恩来又询问了郑洞国的一些情况。最后,郑洞国对周总理说:“感谢总理的关怀,我尽快把上海家中的事情安排好,就来北京工作,听候总理的安排。

1952年6月,郑洞国本来打算处理好上海的家后,带着全家人,一起前往北京。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郑洞国想的那样。

文章图片3

陈碧莲

当郑洞国对妻子陈碧莲说,希望全家都搬到北京时,陈碧莲说什么也不同意。给出的理由是:自己是南方人,不能适应北方冬天的寒冷

随后,郑洞国也没有勉强,独自一个人来到北京。不久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参与水利部的工作。工资为行政九级,每月245元。

就这样,原本是一个家庭中的两个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由于地域上的关系,郑洞国和陈碧莲相见的次数,也变得屈指可数,联系也少了很多。

1953年,不顾母亲和弟弟劝说,陈碧莲执意给在北京为国家奔忙的郑洞国,寄了一封信。在信中,陈碧莲所写的文字显示出来的,全是客套和生疏。另外,还有一份陈碧莲早已签好名字的《离婚协议书》。

收到信后,郑洞国就像看到了妻子的牵挂一样,怀着期待的心情,拆开了信封。然而,随着一行行的文字映入眼帘,郑洞国的心情逐渐失落起来。他怎么也想不通,曾经那么相爱的夫妻,怎么变成这样!

随着最后一页纸的打开,郑洞国彻底懵了,居然是一份《离婚协议书》,字里行间充满了无法挽回的意思。

文章图片4

陈碧莲和母亲的留影

这天晚上,郑洞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没有吃饭,也没有睡意,一个人躺在床上,感觉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无助,感觉天气,也冷了许多。

一连几天后,郑洞国才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在协议书上,给陈碧莲的写了最后一句话:

“自此一别两宽,当是各自安好。”

此后,郑洞国和陈碧莲结束了他们的婚姻关系。离婚后,陈碧莲很快便和一个上海一位姓钟的资本家结婚。但是,陈碧莲依然像前一段婚姻一样,没有生育过一男半女。

本来,陈碧莲以为和那位资本家结婚后,便可以过上优越的生活。但是,人有旦夕祸福,那位钟姓资本家在六十年代被捕入狱,非法获得的财产,也被全部没收。那位钟姓资本家出狱后,二人也只能依靠之前积攒的一点小钱,勉强度日。

不久后,钟姓资本家病故,留下了陈碧莲孤身一人,生活几乎陷入绝境。当然,这是后话。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会上,毛主席提议郑洞国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文章图片5

毛主席在大会上发言

这一天,对于郑洞国来说,可以说是好事成双。当天,毛主席向郑洞国发来邀请,要在中南海宴请他。

很快,赴宴的日子便到了,郑洞国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中南海。远远地,郑洞国便看见了前来迎接他的毛主席。郑洞国下了汽车,连忙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毛主席伸出来的友谊之手。

一番寒暄后,毛主席请郑洞国坐下,拿出一盒好烟,问:“郑将军抽不抽烟?”郑洞国回答说:“抽。”说着,顺手接过毛主席递来的香烟。毛主席站起来,划了一根火柴,帮助郑洞国点燃了香烟。

毛主席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在郑洞国的眼里,却是那样的感动。回想过去,上至蒋介石,下到大大小小的国民党官员,又有谁这样亲切地对待过自己呢?在蒋介石那边,更多的是尔虞我诈,相互算计。

这一刻,泪水在郑洞国这样一个铁血的男子汉的眼里打转,却始终强忍着,没有留下来。朦胧中,郑洞国的心里明悟了,知道了为什么自己能在上海看到那些欣欣向荣景象的原因。

席间,毛主席询问了郑洞国的家庭情况。对毛主席的问题,郑洞国一一给出了真实的答案。

文章图片6

郑洞国和孩子在一起

在听到郑洞国说,刚刚和妻子陈碧莲离婚,以及儿子已经参加了工作的事情后,毛主席安慰了他,并关心地说:“你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了,应该为人民做点工作嘛!你才51岁,还很年轻啊!

之后,毛主席转移了话题,让席间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郑洞国被毛主席的谈话艺术吸引,心情也好了起来。想到毛主席如此博学,郑洞国忽然说:“主席呀,你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那么好啊?

没想到郑洞国会有此一问,毛主席愣了一下,紧接着爽朗地笑了起来,对郑洞国说:

“我当年接受马列主义后,总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革命者了。哪知道,去了煤矿和工人打交道,工人师傅们不买账。因为我当时还是一副学生面孔,先生模样,也不知道怎么做工人们的工作。我整天在铁路上转悠,想着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呀?相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自己的思想立场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我也不是生来就知道的'圣人’,是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的,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发展的,立场也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立场转变了,自觉地放下先生的架子,虚心拜人民为师,就灵了,学马列主义,也就容易了。”

毛主席说的时候,郑洞国听得非常认真,生怕错过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听了毛主席的话,郑洞国感觉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就轻松了起来。

文章图片7

毛主席

据郑洞国后来回忆,打那以后,自己才算真正开始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走上了一条爱国和革命的光明之路。

陈碧莲:最后悔的事,是与他离婚

说起来,郑洞国与前妻陈碧莲也是有过幸福的。那是在1933年的时候,陈碧莲17岁,是一个青春美丽的大家闺秀。而郑洞国30岁,刚从古北口战场归来,是一个前途无限的年轻将领。

那一年,郑洞国也刚刚从失去前妻的痛苦中走了出来,他的前妻是暴病身亡的。这位前妻叫覃腊娥,比郑洞国大了8岁,是在郑洞国14岁那年,由父母决定娶回来的。

虽然,这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但夫妻二人过得相敬如宾,生育了三个孩子。对于前妻,郑洞国回忆说:

“我的妻子性情谦和,做事勤勉,直到她故去那年,我们两人从来都没有吵过架。”

在见到陈碧莲的那一刻,望着面前穿着修身旗袍、留着时尚刘海,眼神清澈、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陈碧莲,郑洞国被深深地吸引了。而陈碧莲也被眼前的帅气将军所吸引,二人很快便坠入爱河。

文章图片8

年轻貌美的陈碧莲

不久后,郑洞国与陈碧莲结婚。婚后,由于前方战事,身为军人的郑洞国,不得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战。这样,陈碧莲和郑洞国便只能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前方的战事,十分不利,后方的陈碧莲,一颗心总是悬着,放不下来。有时候,陈碧莲还会在梦里梦到丈夫郑洞国一身鲜血淋淋的,向她招手,吓得她一身冷汗。被惊醒后,陈碧莲便再也无法入睡。

第二天,陈碧莲便带着憔悴的面容,向他人多方打探郑洞国部队的消息,并找机会与丈夫团聚。

1939年,日军制定了进攻云南的计划。为了表达坚守阵地的意愿,国民党军队派一部分军队去云南驻扎,并同意家属随军。胆大活泼的陈碧莲,因为多次随军的良好表现,获得了“怒江之花”的称号。

当然,对于给阵亡士兵捐款的事情,陈碧莲从来也不小气,总是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郑洞国部队上阵亡将士的家属,以示慰问。当时,部队上提起陈碧莲的时候,大家交口称赞,并为她竖起大拇指。

1943年,郑洞国奉命,到印度驻军担任军长。不久后,陈碧莲简单地收拾了一些行李,前往印度,追随千里之外的丈夫。

文章图片9

郑洞国和陈碧莲在上海

看到风尘仆仆的妻子陈碧莲后,郑洞国十分心疼,一把将陈碧莲搂在怀里。想到陈碧莲为找自己,受尽了苦难,郑洞国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对于在异国他乡所吃的苦,陈碧莲没有怨言,在印度一待就是两年。

1945年7月,郑洞国回国。9月,归国后的郑洞国,被任命为国民党京沪卫戍副司令,接收上海和南京。就这样,郑洞国一家人搬到了上海。

安定下来后,陈碧莲把弟弟的女儿过继为养女,一家三口才算过上了短暂、温馨的家庭生活。

此时的陈碧莲,逐渐地认为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经常和亲朋好友一起聚聚,也邀请朋友来家里聊聊。那时候,郑洞国和陈碧莲的家里经常能传出欢声笑语,非常热闹。

然而,现实总是和理想存在差距。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愿望,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单方面撕毁了和平协定,让饱受战火的中国人民,再次陷入了战火。

这一次,蒋介石把郑洞国派到东北,担任了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并代理司令长官。

文章图片10

陈碧莲

在陈碧莲看来,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并且一定会以国民党的胜利而结束。然而,现实再一次让陈碧莲失望,丈夫郑洞国在东北陷入了苦战,根本无法结束。

1948年,在上海的陈碧莲,从报纸上和其他渠道,得知了许多对丈夫不利的消息,十分担心丈夫的安危,便给丈夫郑洞国写了一封信:

“桂庭:

几个月来为了你的安危,使人时刻不能忘怀,寝食不安。桂庭,逐人衰弱与憔悴的不是岁月,而是忧愁,数月来我身体坏透了,较前更消瘦多了!桂庭,你们被困在这孤城,到底要紧不?……你真太大意了,你不顾性命在干,这是为了哪种?我想到这一切伤心极了,苦命的我,尚有何言!上天保佑你平安。应该很平安,因为你向来对人都好,心更好,应该有好报:秋风起,更愁人也。

莲上

九月六号”

9月中旬,东北解放军对国民党反动军队发起辽沈战役。乘解放军主力南下围攻锦州之机,郑洞国集中了两个师兵力,作了试探性突围。这次突围,遭到了解放军围城部队的顽强阻击,没能成功,被迫退回城里。

后来,蒋介石几次严令郑洞国,率部向沈阳突围。最终,因守军长期饥饿,体力虚弱,士气低落,手下的将领都失去了突围的信心。

文章图片11

蒋介石

在这种情况下,郑洞国认为突围无望,但还是选择了执行蒋介石的突围命令,召集下属制定了突围计划,决定在第二天拂晓行动。

让郑洞国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制定了突围计划的当天晚上,曾泽生宣布率60军起义。曾泽生的起义,彻底打乱了郑洞国的部署,突围计划也被迫中止。

对此,蒋介石特意给郑洞国发电,希望他战斗到底。此时,对突围彻底绝望的郑洞国,仍然决心为“党国”效忠到底,拒绝了解放军要他停止抵抗的要求。此时的郑洞国,仍然率领着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并亲笔写下了和蒋介石的诀别书。

然而,郑洞国怎么也想不到,在蒋介石的心里,自己已然成为了一枚弃子。后来,蒋介石竟然逐渐断了郑洞国的粮草和弹药供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郑洞国越来越看不到未来。到后来,郑洞国甚至都吃不饱饭了。下属都认为蒋介石对郑洞国太不公平,纷纷劝他投降。但,一向忠义的郑洞国,却选择了拒绝。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郑洞国是有些愚忠的。

然而,郑洞国手下的将士们却不这样想,大家都不再愿意成为蒋介石和腐败的国民党政权的殉葬品。19日上午,新7军全体官兵,放下了手中的武器;21日凌晨,据守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也以突围为名,挟持郑洞国放下了武器,向解放军投诚,长春解放。

文章图片12

郑洞国向解放军投降

郑洞国投降后,蒋介石没有直面现实,而是在报纸上发布了“郑洞国牺牲”的假新闻。在报纸上看到消息的陈碧莲,整日在家以泪洗面,茶不思、饭不想,身体很快瘦了下去。

几天后,陈碧莲又从其他报纸上,得知了郑洞国还活着的消息,心中十分高兴。赶忙前往长春,与丈夫团聚。

在东北生活的几年,陈碧莲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寒冷的几个冬天。家里也不再像上海那样热闹。就这样,陈碧莲心中的浪漫,也逐渐冷了下来。

1950年,郑洞国犯了胃病,申请回上海治疗。报经中共方面同意后,陈碧莲和郑洞国一起踏上了回归上海的道路。

在北京,萧劲光和萧华请郑洞国吃了全聚德烤鸭。席间,二位将军对他说:“希望你能出来为人民做点事情,至于做什么,完全尊重你的个人意愿,绝对不会勉强。

后来,郑洞国突然接到消息,周恩来总理要宴请他。那天,郑洞国依约来到周恩来总理的家中。

文章图片13

周恩来总理在西花厅

在周恩来总理的家中,郑洞国还见到了曾经在黄埔军校的老师聂荣臻。在握着周恩来总理手的那一刻,郑洞国含着泪说:“周总理,几十年来,我忘记了老师您的教诲,长春解放前夕,您还亲自写信给我,感谢您和共产党的宽大政策……

周恩来打断了郑洞国的话,笑着说:“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你不是过来了吗?今后,我们都要为人民做点事嘛!

落座之后,周恩来总理从郑洞国的口中,得知在北京还认识李奇中时,立即叫人把李奇中请来,一起见面。

李奇中的到来,让宴席的气氛再一次升高。随后,周恩来总理问郑洞国:“今后,你有什么打算?”郑洞国不敢奢求,便说:“我也没有什么特长,人也老了,打算回家去种地。

郑洞国说完后,李奇中打趣道:“好哇,在老师的面前,你也敢称老?”李奇中的话,让在座的都大笑了起来。

笑完之后,周恩来总理认真地说:“你还不到50岁嘛,怎么能去种地呢?还有多时间,可以为人民多做贡献。现在,国家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有许多事情,还等着我们去做呢!

后来,便有了郑洞国主动到北京任职,之后又和陈碧莲离婚的事情。

文章图片14

郑洞国与夫人顾贤娟在一起

1955年,在朋友的介绍下,52岁的郑洞国与35岁的顾贤娟结了婚。婚后,顾贤娟带着与前夫7岁的女儿和郑洞国在一起生活。两年后,郑洞国再添掌上明珠,取名郑安玉。看着刚出生的女儿,郑洞国十分开心。

1973年,顾贤娟生病去世,郑洞国非常痛心。给儿媳焦俊宝写信说:“贤娟之死,是我人生的又一次最大的打击。

得知顾贤娟去世后,陈碧莲来京探望,并向孩子们表达了和郑洞国复合的想法,孩子们听后,都不反对。但是,事情到了郑洞国那里,却是绝口不提。

1983年,在上海艰难度日的陈碧莲,受不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想要再一次回到郑洞国的身边,却被他拒绝。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得知消息的陈碧莲,再次来到北京,送曾经的爱人最后一程。这一次,陈碧莲没有再说“是南方人,不能适应北方冬天的寒冷”的话。

文章图片15

郑洞国和陈碧莲新婚合影

2002年,郑洞国长孙郑建邦来到上海,看望陈碧莲。见面后,已是86岁高龄的陈碧莲,拉着郑建邦的手,动情地说:

“我这辈子最值得留恋的时光,是与你们祖父20年的婚姻生活;这辈子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当年不该与他离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