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最早的狐仙:九尾白狐嫁给禹后生下一子,成了夏朝开国君王

 昵称vUWeivtn 2022-05-26 发布于陕西

很久以前就有关于狐仙的记载,在我国古代的典籍《玄中记》里曾提到过:狐,五十岁可变化为妇人;百岁可变化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之外的事。狐,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其意思是说,狐仙五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化身为人,一百岁的时候就能够化身为美女,到了千岁的时候就可以拥有通天的本领。

实际上,最早的狐仙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现的。在上古传说中,就曾有过狐之图腾崇拜,而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也都属于狐图腾族。

据传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由于禹整日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结交女友,简直就是一副有为青年以事业为重的样子,眼看着就要绝后。

有一次,禹来到涂山,看见了一只九尾白狐,突然间起了恻隐之心。于是,禹就在那里娶妻生子了,而禹的儿子启就是狐仙所生。后来,启还成为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此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都有着一种迫害和压抑。而这种压抑的心态,也逐渐成为了诞生“狐仙文化”的温床。

据《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中,最早是很受女性喜爱的!

狐狸本就生的一身漂亮的皮毛,小巧可爱的身躯,再加上狡诈精怪的脾性,这些在古人看来,也只有千娇百媚的女人才可以与之相媲美。

不仅如此,狐狸似乎还代表着某种诡秘的精神,尤其是女性的性格和心理。

在先秦两汉时期,狐狸的地位是最为尊崇的,它与龙、麒麟和凤凰被一起并列为“四大祥瑞”之一。

在汉代的石刻画像和砖画中,时常都会出现九尾狐与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

还曾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其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其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其死时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的表现。

由此推论,狐狸在夏至汉两千多年的日子里,生活得还是非常滋润的。

然而,自汉代以后,狐仙作为祥瑞的地位就开始急剧下降了,人们之前对狐狸的好感也全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都是一些不好听的词,比如:狐疑、狐媚等。

汉代时期,关于狐仙的故事还是比较原始的,很少有代表积极的意义,那时候有关狐的魔力和神通也很有限。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狐狸才开始人化,也变得法力无边,还拥有了人的感情和智慧。

在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就曾记载了古冢白狐化身为老翁,入人梦境的故事。而《搜神记》一书中,提到关于狐的作品就更多了。

足以见得,晋代时期的人们已经把谈论狐仙作为了当时的一种风尚。只不过,那时的小说情节难免单一,趋于程式化,而狐仙的结局也一般比较凄惨,是没有人情味可言的。

在故事中,狐仙虽然都被描述的神通广大,但其也有它自然属性的弱点。

直到唐代时期,狐仙故事依然盛行。比如:《任氏》、《计真》等,都是大肆宣扬与狐有关的灵异事件。

到了宋代,民间还曾出现了“狐王庙”。

明代时期,有关于狐的作品就逐渐少了起来。

一直到了清代,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开始大畅其说。而《聊斋志异》则更是集狐仙之大成,还因此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更是集人类全部的美德于一身,继而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这些狐仙们强调友谊、尊重真情,相比起人类反而显得更加可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