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华:我改为历史顺序】皇帝夸“滇人善联”——中华“四大名联”皆出自云南人之手

 猫条山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樊注:历史顺序 应该是1851年窦垿岳阳楼长联→1877年陈宝裕之黄鹤楼联→1888年孙髯翁滇池长联→1902赵藩武侯祠攻心联】原标题:张勇:滇人与四大名联

撰稿/摄影 云南老年报实习记者 邓常羽 编辑 徐敏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华四大名联皆出自云南人之手。

杨一清与“滇人善联”

云南安宁人杨景之子杨一清,幼年时已经博览群书,通读了四书五经,7岁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当地的教育官员觉得他是“奇才”,认为让他去当童生、读县学校实在是多此一举,于是直接推荐杨一清入京深造。

10岁时被破例送入翰林院读书,在京觐见时,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得知杨一清一直以“神通”驰誉乡里,有意试探他的才华,亲自写下诗赋5篇,杨一清下笔立成,皇帝对他深为嘉许。随后,皇帝又即兴出了一联:“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七童子,教《百家》《千字》;”杨一清不假思索脱口而对:“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成化皇帝脱口称赞道:“滇人善联”,于是从杨一清开始,“滇人善联”成为了滇人的美誉。


1、窦垿的岳阳楼长联与杜诗范记孟诗何书并称岳阳楼五绝。

       窦垿(1804~1865),字于坫,又字子州,号兰泉,清嘉庆九年(1804年)生,祖籍江南泰川,明代迁居云南。原罗平州西区淑基村(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淑基村)人。淑基窦氏,为清代滇东望族。同治四年(1865年)逝于贵州任上,享年六十二岁。

       该联是窦垿47岁【1804+47=1851年?】8月从江西道监察御史辞官归乡途中,经过岳州时登岳阳楼凭吊先贤,触景生情,写下的名传天下的岳阳楼长联(下称窦联)。上联写史,吊古怀今,下联状景,意犹未尽,且构思极巧,手法极妙,对仗极工,一咏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窦垿曾任清道光年间江西道监察御史,虽有强烈的改革弊政意识但却长期得不到重用。当擢升监察御史的第三天,便向咸丰皇帝上疏条陈九事(第一封奏疏),奏疏涉及政治、吏治、财政、金融、水利、军事交通等方面,他慷慨陈甜辞,揭露买官卖官的“捐例”制度,还进谏开言路,起用唐鉴、林则徐二人为议政大臣。第二封奏疏参劾擅权专横、结党营私、屈辱求和祸国殃民的穆彰阿、耆英、琦善之辈,主张严加谴责并交部治。但两封奏疏均“呈之不用”,留中不发。47岁的窦兰泉失望了。国事不堪问,前途甚渺茫,只得以母病为由,辞官归里。途中,经过岳阳楼时登楼凭吊,触景生情,写下了名满天下的岳阳楼长联:八月,在辞官归里途中,他又一次登上他曾多次登临凭吊过的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长联.全联以问句始,以问句终,内涵极为丰富.窦垿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精炼的语言,既咏史,也写景,既抒情,又述怀,令人回味无穷.它影响孙髯翁的《大观楼·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人生履历

        祖父窦晟,为乾隆癸酉科(1753年)云南选拔,戊子科(1768年)解元,曾任山西洪洞县知县,“清廉自矢”;父窦欲峻为乾隆己酉科(1789年)云南选拔,历任湖北兴山县、襄阳县、黄岗县、罗田县和安徽黄梅县知县,时有“青天”之称。窦出身书香门第,受祖、父辈影响,少怀壮志,发奋读书,主攻经济治世之学,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于道光五年(1825年)22岁时中解元,其家享有“祖孙解元”之殊荣。

        道光九年(1829年)26 岁时,又考中己丑科进士。此后,历任吏部主事、考功司行走、文选主事、员外郎郎中、学验封司、记名道府,以后又耀升江西道御史,钦差办理云南团课。窦垿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多有交往,《曾国藩家书》中记载的“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即为窦垿。后朝廷派四川总督吴振械任云南总督,吴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财产,答应起义军驻兵省城正街市舍,窦垿对这一让步坚决反对,二人发生意见分歧,吴振械大怒,上疏奏劾窦垿:“专虐种民,贼杀不辜,座起斗哄,奉职无状”。朝廷听信吴振械的奉劾,下诏罢了窦垿的官。闲居7年,最后以知府职分发贵州补用,1865年7月18日到贵州上任一月病逝,享年62岁。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题    解

        1、作者窦垿:字坫,一字子州,号兰泉。云南罗平淑基村人,清道光间官于湖南。该联一说窦垿撰,何绍基书;一说何绍基撰。据雁寒《岳阳楼长联及作者窦垿》一文,该联作者可能是窦垿。

        2、岳阳楼:是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它原为三国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建楼。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次年,重修岳阳楼,主楼两侧还建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一文,盛传海内,岳阳楼因此声誉倍增。

        注    释

        1、杜少陵五言绝唱:杜少陵即杜甫。汉宣帝许后之陵,在陕西长安县南,其地称少陵原。杜甫曾在此居住,自号“少陵野老”。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的《登岳阳楼》五言律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范希文两字关情:范希文即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江苏吴县人。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岳阳楼记》最为著名,尤以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世人所传诵。两字关情即指其中的“忧”“乐”两字。

        3、滕子京百废俱兴: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河南人,与范仲淹同举进士,历任殿中丞、知州、天章阁待制,因故被贬到岳阳,次年他主持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吕纯阳三过必醉:吕纯阳即吕洞宾,名岩。唐代进士。传说他后来入终南山修道成仙,为“八仙”之一。自号纯阳子。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好酒,曾三醉岳阳楼。楼上有他留的字。他的《绝句》诗云:“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5、诗耶,儒耶,吏耶,仙耶:诗人吗?儒家吗?官吏吗?神仙吗?

        6、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这是改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该诗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佳句。

        7、南极潇湘:这里当指南边直到潇水和湘水。

        8、扬子江北通巫峡:扬子江即长江。巫峡为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巴东县西,与四川巫山县接界。

        9、巴陵山西来爽气:指巴陵山在岳阳西方。巴陵,岳阳古为巴陵郡。古代传说夏后羿曾斩巴蛇于洞庭湖,积骨成丘陵而得名。爽气即指明朗开豁的自然景象。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10、岳州城东道崖疆:岳州,隋代置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市),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南朝宋置巴陵郡。岳州城即今之岳阳市。东道岩疆指东西接连高山。岩疆,指山岩之边界。亦有解作“崖州边疆”者,言“崖州指今广东南部一带”,意恐联想过远。

        11、潴者:潴(zhu)一作渚,水停聚之地。唐代韩愈《岳阳楼别窦可直》诗有“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句。

        12、峙者:直立、耸立着的。

        13、镇者:一方的主山称镇,描绘山势雄镇一方的样子。

        14、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改用陶渊明《饮酒》诗中佳句。《饮酒》诗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赏    析

        这副对联的显著特点有三:

        一是:用问答手法指点江山,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

        二是:用典多,作者借助名人典故、名人诗文名句、传说逸事,描情绘景,抚今迫昔,抒发作者的情怀,淋漓尽致,内涵十分丰富;

        三是:排比手法的运用颇富表现力,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各个角度有层次地反映岳阳楼的传说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雄伟奇特的原由。 

        上联一开始就赞叹岳阳楼的奇伟,接着便历数典型史迹予以论述:首先点出的是杜甫的五言绝唱——为世人称道的《登岳阳楼》诗,让人们从中去领略洞庭湖的浩瀚宏阔;其次点出使岳阳楼声誉倍添的范仲淹的佳辞妙句;再次提及岳阳楼的修建及范仲淹文中对滕子京政绩的评价;最后以吕洞宾的神话和陈子昂的诗句作结,从而把岳阳楼的奇伟美妙提到最高度。因为在岳阳,流传着许多关于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及诗句。其中有一首诗云:“朝游北越暮苍悟,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作者把诗、儒、吏、仙几个方面的史迹、典故,巧妙地溶入自己的联作之中,把岳阳楼的奇伟写到了绝处。然而作者到此笔锋顿转,移用陈子昂的佳诗妙句,借以发出不见前代贤才而悲伤感慨之情,寄寓着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

        下联继续写岳阳楼之奇之美,不过不是借诗文典故,而主要是依据方位实写。登楼远眺,南可望潇湘,北可及巫峡,西可至巴陵山,东可穷山岩的边界。那宏阔的湖水,那滚滚奔腾的河流,那耸立的群峰,那雄镇一方的主峰均映入眼帘。作者写至此,切景着墨:发出了此中胜景真意,谁领会得来的设问。真是言虽尽而意无穷。

【附录练习题】

晚清著名文学家窦垿(xù)为岳阳楼撰写了一副102字的长联,上联是“一楼何奇,,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下联是“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zhū,水积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范希文两字关情②杜少陵五言绝唱③使我怆然涕下④问谁领会得来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附岳阳楼其它名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唐:李白

        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宋:欧阳修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清:王褒生撰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文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清:周元鼎

        南极潇湘千里月;

        北通巫峡万重山。——清:张照

        苍茫四顾,俯吴楚剩山残水,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

        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清:李秀峰

        把笔又登楼,愧学逊希文,才非工部;

        披襟频依栏,正风来水面,日到天星。——清:何绍基

        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民国:李澄宇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著名楚辞学家:吴丈蜀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佚名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佚名

岳阳楼长联上下联各有50字【樊注:实为51字,全联102字】,由窦垿撰,何绍基书,悬挂在岳阳楼,被誉为古今三大名联之一。上联四个七言排比娓娓道出岳阳楼的名人轶事,下联又是四个七言排比画出岳阳楼的地理风光,古典新颖而不落俗套。整副对联文字里流露出他为官刚正不阿,为人坦荡真诚,窦垿将名人轶事,借景抒怀,浓缩在了这短短的百字里。

典故:传说吕洞宾曾经三次经过岳阳楼,在楼上狂饮大醉,可惜众人都不认得他这个神仙。于是他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后来岳阳楼旁边还修了一个三醉亭。

2、陈宝裕:黄鹤楼楹联【此联作者大有分歧】

【白藏阁】黄鹤楼长联的作者是谁?他是云南人还是湖北人?_古今联话_中国对联网  http://www./zhishi/gjlh/show_5151.html

【白藏阁】黄鹤楼长联的作者是谁?他是云南人还是湖北人?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033734602.aspx

【白藏阁】黄鹤楼长联的作者是谁?他是云南人还是湖北人?_光绪  https://www.sohu.com/a/409110375_650741

①陈宝裕是云南通海县人,丁丑科进士,曾任安徽知县。这一联是他1877年在赶考途中,经过武昌,登上黄鹤楼时所作。


②湖北的陈兆庆字葆馀,生于1807年,咸丰三年举人。《光绪孝感县志》记载:“ 陈兆庆,字葆馀,咸丰壬子举人,官松滋教谕。幼时随舅氏屠道彰宦游东道,彰工书,兆庆得其传,遂以书法名江汉……同治庚午八月卒于省垣。” 同治庚午是1870年,不过《湖北省志》说他逝世于光绪十一年,即1885年。

云南的陈兆庆,没有找到具体的生卒年,只知道他光绪二年考中“ 丙子科带补甲子科举人”,光绪三年又考中“ 光绪丁丑科进士”。光绪二年是1876年,陈兆庆中举人;光绪三年是1877年,陈兆庆中进士。

从时间轴上来看,两个人都有可能为黄鹤楼题联,只不过一个是意气风发的新科举人、进士,另一个是垂垂老矣的暮年长者。

从此联的文字来看,酣畅淋漓,有抚今追昔,目空一切之感,似乎不像一个垂暮之人的手笔。倒是春风得意的云南陈兆庆,更有写出这种对联的手笔和口吻。

那么,这副对联的作者会是云南陈兆庆吗?


看来要解决问题,还得从陈兆庆本身入手。湖北的陈兆庆字葆馀,生平也比较清晰,这没有问题。云南的陈兆庆到底字什么呢?

《明清进士题名录碑索引》记载:“ 陈兆庆,号云溪,云南通海人,光绪三年丁丑科三甲第一百二十名进士,光绪六年十二月任桐城知县。”只有号,没有名,但是却提供了一个“任桐城知县”的线索。

再查民国时的《桐城志略》:“ 陈兆庆,别号云溪,云南通海人,光绪丁丑进士,光绪六年十二月至光绪十一年二月在任。”依旧是只有号没有名。

这里顺便说一句,帮我查《桐城志略》的朋友,一听我要查这个书,当即说道:“民国《桐城志略》修得很差。”查后果然毫无所获,他又吐槽道:“《桐城志略》编得那真一个'略’,太差了。”到底是有多差,让他怨念这么深,要连续吐槽两次呢?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桐城志略》无所获,朋友又帮我检索了《光绪三年会试同窗年齿录》,上面则清楚地记载了:“ 陈兆庆,字元吉,号云溪。”

字元吉。——湖北的陈兆庆字葆馀,云南的陈兆庆字元吉。

………………………………

………………………………


全联豪情万丈58字:上联出语惊人,构思别具一格,以笔喻楼,以极度夸张的大手笔写出黄鹤楼的雄伟壮观,更拉云梦及洞庭为幅,大有太白银汉飞流的气势。下联直接笔锋一转,千年事幻在沧桑里,直接概括似的笔法为下文作出铺垫,但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此联也因此流传于世间。

一枝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头,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人,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近代学者、古文家吴恭亨在其所著的《对联话》一书中点评这副长联:“苍苍莽莽,空所依傍,吾恐崔颢见之,亦必搁笔。”将陈兆庆与唐代诗人崔颢相提并论,评价已经很高了。

《名联鉴赏辞典》评论这副对联:“写黄鹤楼,想象奇异,气魄宏大……将境界与游者胸怀联系起来,见识独特,联语气势磅礴,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古代游文学作品选读》点评这副长联:“文气狂放恣肆,笔力直透纸背。以挺起之笔喻黄鹤楼,想象浪漫奇越,别具双关之妙。”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著名诗篇而名扬天下。同时,它的构造雄浑又不失精巧,与长江景色融为一体,而成为全国的风景名胜,又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一起被喻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这副长联何时题写,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但据湖北史志专家考证,这副对联是在清代最后一次重建之后题写的。不过,没过多久,黄鹤楼在一场大火之中化为乌有,悬挂不久的长联刚在世间传颂开来,又很快消失在火海中。

晚清有一位湖南人名叫张世准,官至刑部主事,此人旅居武汉时,曾是光绪年间黄鹤楼大火的见证人。他为黄鹤楼题写过一副对联,并在对联后面留下了一段长跋,记录了黄鹤楼最后一次重建与被毁的时间:“同治戊辰(1868年,同治七年)建,光绪甲申(1884年,光绪十年)八月初四二更又归祝融……”

黄鹤楼这副传世长联就题写于1868年至1884年之间。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在长联的作者…………。

…………………………

3、孙髯:大观楼长联(书法图片颇多出入,特录原图正之)

  

孙髯祖籍为陕西三原,从小就非常出名,古诗文写得非常好,因父亲在云南任武官,便长期居住在昆明,参加科举考试时,看到要搜身,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他中年丧妻,仅生一女,其女长大后适广西州弥勒。从此穷困潦倒,寄居于昆明圆通寺咒蛟台,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生活。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不愿意受辱而放弃考试,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他常常到滇池边观赏山光水色,即景抒情,写出了千古绝唱——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此联一出便惊动昆明士民,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为云南昆明最响亮的文化艺术名片,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称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译文及注释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注释
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翥:飞举。
灵仪:指昆明西面的碧鸡山。
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缟素:白色。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此处指昆明南面的白鹤山。
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
风鬟雾鬓: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此处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九夏:指夏季的90天。
芙蓉:莲花。
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蕃列传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寇边,“九征毁絙夷城,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续资治通鉴·宋纪》: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断碣残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随时间而断裂残破。
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素有“天下第一长联”之称。
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 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

4、赵藩:“攻心”联

赵藩是云南剑川人,近代著名政治家、学者、诗人、书法家。1875年中举人,但此后六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1893年入京候选,因为得到岑家的帮助,被授官派往四川任职。

1902年,岑春煊担任四川总督,想要效法诸葛亮以严刑峻法治理川蜀的成功经验,遇事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动不动就杀人,赵藩身为下属,曾经还得到过岑家的帮助,在旧日的官场中不敢“犯上”直言说出岑春煊的错误。他前思后想许久,便写下这副对联,然后让人镌刻成匾额,击鼓奏乐,从城里的盐道街送到郊外武侯祠悬挂,希望岑春煊看到后能够有所领悟,而一意孤行的岑春煊看到对联后,明白赵藩在指责自己,心中大为不满。不久,赵藩就被降职外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