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受其赐、莫克有为——唐顺宗李诵

 梦想童年594 2022-05-26 发布于江西

大唐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十二,长安城东内大明宫内,肃宗皇帝得到了他的第一个曾孙——皇太子李豫的长子、皇长孙奉节郡王李适的妃子王氏在当日诞育了李适的长子;这个好消息让被河朔叛乱(即安史之乱)搅得焦躁忧虑的肃宗欣喜不已,立即下旨宣抚皇长孙夫妇,并为曾孙赐名为“李诵”。

当时,太上皇玄宗尚在世,住在西内太极宫中颐养天年,刚刚出生的李诵,就是玄宗的玄孙。由于这个婴孩的降生,使得玄宗成为自始皇帝以来,第一个在生前就见到了自己的皇玄孙、达成“五世同堂”壮举的皇帝(虽然此时玄宗已经禅位)。

因此,老迈的太上皇同样高兴万分,以高祖父的身份,给李诵赐下许多礼物,并多次派身边的內官、宫女前往东内大明宫 ,探望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的世序是:太上皇李隆基——肃宗李亨——皇太子李豫——皇长孙李适——皇曾孙李诵)。

文章图片1

不过玄宗的“五世同堂”没有持续多久,就在李诵出生的第二年,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太上皇玄宗在太极宫驾崩,年七十八;李唐皇室“五世同堂”的盛况戛然而止。

太上皇驾崩前,肃宗就已经生病,并且病情很严重。而肃宗皇后张氏想趁皇帝得重病、不能处理政事的机会发动政变,废黜功高盖主的皇太子李豫(李豫非皇后所生)、改立其他皇子为帝。但张皇后的密谋被肃宗的心腹宦官李辅国、程元振提前得知,于是他们抢先下手,发动了反击。

四月十八,李辅国、程元振奏明皇太子后,调动禁军入宫,杀牵扯进作乱中的越王李系、兖王李僴(都是肃宗皇子),并将张皇后囚禁在别殿。

宫中生变之时,肃宗的病也很严重了,几乎只剩一口气。当气息奄奄的肃宗听到皇后作乱被囚禁、两个儿子又被诛杀的奏报后,当即惊惧、惶恐、愤怒交加,导致病情加重,当天就病重驾崩,只比太上皇去世,晚了仅仅十三天。

肃宗驾崩后,李辅国、程元振等迎皇太子李豫从九仙门入宫,让群臣前来参拜,皇太子并行监国之礼。四月二十日,皇太子正式继位,即唐代宗。

代宗继位后,于宝应元年(762年)命皇长子、奉节郡王李适担任天下兵马元帅,又先后晋封李适为鲁王、雍王,让他统帅唐军,平定河朔叛乱(安史之乱)。广德二年(764年),叛乱平定后,雍王被代宗正式册立为皇太子。

文章图片2

当时,皇太子的长子李诵已经四岁,于是代宗按制封皇孙为宣城郡王;此后,李诵按部就班地在宫中生活、读书,没有其他过多的记载。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重,于五月二十一驾崩于大明宫紫宸殿;皇太子李适奉诏继位,即唐德宗。时年已经十九岁的德宗长子、宣城郡王李诵被进位为宣王。大历十四年(779)十二月,德宗册立宣王李诵为皇太子。

李诵在被立为皇太子前,就已经诞育了长子李淳,这让德宗很高兴,认为皇家后继有人,因此更看重李诵。而李诵被立为皇太子后,“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朝野口碑甚佳。

尤其是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之时,德宗出逃奉天(陕西乾县)避乱,皇太子李诵亲自执剑率禁军断后,保卫皇帝的安全。随后,皇太子又会同其他将领死守奉天四十余天,打退了叛军的无数次进攻,每临战阵均身先士卒,亲冒矢石。

因此,奉天守军将士在皇太子的激励下,坚守职责、奋勇杀敌,守住了城池,坚持等到援军到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叛乱平息之后,德宗对皇太子在平乱中的优异表现赞叹不已、愈发器重,倚为国家基石。

但李诵为人十分谨慎,当皇太子时轻易不发表自己对朝政、人事的意见,和朝臣们的接触只是礼仪上允许的程度,除了东宫属官之外,不和其他臣子有过多来往。和德宗奏对时,李诵的态度严肃而恭敬,从不随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严格遵守君臣父子之道。就连德宗身边亲近的宦官,李诵也没有刻意亲近,而是若即若离,保持距离。

文章图片3

皇太子这样的处事态度,让德宗非常满意,从不疑心其有异心和觊觎皇权的野心,父子关系一直很好。从大历十四年(779)被立为皇太子开始,到贞元二十年(804年)为止,李诵平平安安当了二十五年皇太子,除了在“郜国大长公主之狱”时,皇太子因为太子妃的原因(郜国大长公主是肃宗的女儿、代宗之妹、德宗姑母、皇太子的岳母),几乎被牵连入内而遭遇危险外,其他时间都地位稳固、一切安宁。

就在一切看似平常如旧的时候,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四十四岁的皇太子李诵突然罹患风疾(这也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遗传病),几乎完全瘫痪,而且还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就此缠绵病榻,不能起身。

皇太子的突然患病,让已步入暮年的德宗忧心忡忡、焦虑万分;老皇帝对长子十分挂念,几次亲自到东宫探视,还派使者遍访全国,为皇太子寻找名医诊治,但没有多少效果(中风岂是那么容易痊愈的);德宗因此忧虑成疾,在临近年底的时候,也因身心受损而病倒了。

皇太子、皇帝突然患病、先后病倒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朝廷内外、天下四方,国家也因为皇帝和储君一起患病的意外情况,导致国本不固、社稷不稳,或许将面临突发的动荡风波。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旦,朝廷举行大朝会,迎接新年到来。当时,德宗虽然生病,还是强撑病体,出席朝会,接见诸王、百官、外藩使节;但往年都要出席朝会的皇太子,这一次却因为病势沉重、无法起榻,而未能出现在朝会现场。

文章图片4

皇太子的缺席,使得独自主持朝会的德宗皇帝悲伤哀恸、痛心不已;因此,原本病体未愈的老皇帝在朝会结束后便一病不起,病情迅速恶化,也卧床不起。

德宗病重时,其他宗室、皇子、皇女、朝臣都先后到病榻前侍奉汤药,问疾请安,惟独中风的皇太子因为身体状况的不允许、而不能前来陪伴侍候父亲;德宗对皇太子十分思念,在病榻上流泪哽咽,不能自已。但直到德宗即将驾崩之际,皇太子也没能前来参拜,和父亲见上最后一面。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唐德宗李适在大明宫会宁殿驾崩,年六十四;临终前,德宗颁布诏令,命皇太子李诵承袭皇位。正月二十四,朝廷向天下宣布先帝遗诏,皇太子将继位称帝。

起初,由于身体瘫痪、口不能语,所以皇太子并不打算公开举行登基大典,但朝野因为之前皇太子病重之事,流言四起、人心浮动,政局有不稳的迹象。因此,皇太子在已经奉遗诏继位的前提下,不顾身体行动不便,命人以步辇抬着自己,硬是咬牙坚持,于正月二十六登大明宫含元殿前殿,在文武百官眼前公开露面,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

当时给典礼排仪仗、进行护卫的禁军军士们怀疑登基的不是皇太子本人,于是在大典现场都踮着脚、仰着头望向含元殿前的御座,见确实是皇太子端坐于御座之上、接受百官叩拜时,禁军们抑制不住欣喜的心情,纷纷举起手中的仪仗兵器、向含元殿上的皇帝行礼、山呼万岁。皇太子顺利完成了登基仪式,正式称帝,即唐顺宗。

文章图片5

顺宗登基后,并没有立即改元,而是继续使用贞元年号,以明年为“永贞元年”。虽然顺宗已经顺利登基,但由于之前的罹患的风疾并没有缓解、痊愈的迹象,因此顺宗无法在成为皇帝后,能独自顺畅地完成处理政务的本职工作,朝廷中枢的运转也因此严重停滞。

为了尽快恢复朝廷正常运作,顺宗提拔重用了自己为皇太子时的东宫属官王伾、王叔文,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改革派官员,辅佐自己处理朝政、治理国家。而王伾、王叔文等人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现状痛恨之极,早就想要对这种乱政情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重建。于是,在顺宗的支持下,王伾、王叔文出任翰林学士,主持进行了变革新政的行动。因为顺宗将要使用的年号是“永贞”,所以这一次的变革行动被称为: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的核心内容是“打击藩镇、重建中央集权;抑制宦官、夺回禁军军权;澄清吏治、免征恤民。”实话实说都是积极有利、可以重建朝廷权威的措施。但革新派没有能够将革新措施执行下去的实权、内部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尤其是作为最大支持者的顺宗皇帝其实并不能完全稳固的掌握皇权(中风瘫痪、不能说话),因此,“永贞革新”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无法取得成功。

因为顺宗支持王伾、王叔文等人发起革新,触动了掌握朝廷实权的宦官集团、和握有地方实权的藩镇武将的利益,并严重威胁到他们现有的地位,所以,藩镇、宦官集团为了维护己方的既得利益,准备对革新派发动反扑,并策划改立新君,迫使顺宗退位,以击垮革新派背后最大的靠山。

当初顺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德宗在贞元四年(788年)六月,册立十一岁的皇太子长子、皇长孙李淳为广陵郡王。对这个皇孙,德宗非常喜欢,而幼年李淳也以“第三天子”的惊奇奏对言语,让祖父德宗“异而爱怜之”,将其视为社稷的天然继承人。顺宗继位后,原定立广陵郡王为皇太子,但因为自己身体不佳的原因,暂时还没有举行册立仪式。

因此,宦官集团准备发动政变、逼顺宗退位之时,就决定策划拥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储君,并一步步设计让李淳代替顺宗掌握皇权,最终受顺宗禅位,登基称帝。这样,以顺宗为后台的革新派就将遭遇“釜底抽薪”,再也不能凭借皇帝的支持而继续发动改革。

文章图片6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内廷宦官首领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人向一直风疾未愈的顺宗上奏,请立广陵王李淳为皇太子,并让皇太子以“权勾当军国事”的名义,协助顺宗处理朝政要务。

宦官们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以请立皇太子为手段,从顺宗手中分出部分权力,从而架空顺宗、同时打击革新派文官。但顺宗确实是风疾严重、无法正常处理政务,也确实是要立广陵郡王为皇太子,只是还来不及正式册立;而王伾、王叔文等顺宗宠臣,在进行革新行动之时,也很有一点“倚天子俾睨群臣”的做派,有意无意地侵犯了皇权的威严,不可轻视。

因此,俱文珍等人请求立广陵郡王为皇太子,以帮助、代替顺宗处理政务的上奏,可以说是加强皇权、维护皇室利益的举动,从明面上看,理所应当。而顺宗也很信任这个儿子,于是,没有多想的顺宗便同意了俱文珍等人的奏请。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初六,顺宗下诏,立皇长子、广陵郡王李淳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纯;同时,授予皇太子监国的权力;朝廷最高决策权,由此开始逐渐转移到皇太子的手中。

与此同时,在掌握诏令收发权的俱文珍谋划下,王叔文在五月间改任度支及盐铁转运副使、户部侍郎,同时被削去翰林学士之职。翰林学士专掌机密诏令、自由出入内廷,职权很大。王叔文失去翰林学士之职后,就无法继续顺利地领导革新新政,形势对革新派开始不利。

文章图片7

六月,被革新派的改革行动触动利益和地位的外朝藩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人,也趁机落井下石,向顺宗及皇太子连续递奏表、进疏笺,大肆攻击革新派改革行动中的种种弊端、和结党营私之事(确实也是事实)。

顺宗因此心中疑惑,对革新派的支持有所退缩、观望。而皇太子则旗帜鲜明地对革新派报以否定态度,视王伾、王叔文等人为“小人乘时偷国柄”;革新行动因此步履维艰,难以继续坚持下去。

七月,革新派内部又产生分裂,革新派成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韦执谊平日和王叔文多有矛盾,见王叔文已经被顺宗有所疏远、怀疑,因此不再奉其调遣;到了这个时候,革新派已经四分五裂,改革事业实际上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了。

七月二十八,见时机已到,于是俱文珍进一步向顺宗奏请,让皇太子以监国的身份“处分军国大事”(之前的名义是'权勾当’,用词还比较低调);顺宗此时才明白过来,但是一来自身病势沉疴、二来又被皇太子拿走了大部分实际权力,自己无法再正常行使皇帝的权威,所以对俱文珍的步步紧逼无可奈何。

因此,顺宗只得顺水推舟,同意让皇太子全权处理军国大事,自己退居后宫,安心养病。而皇太子得以“处分军国事”,标志着大唐的中枢,已经被想要奉皇太子为新君的宦官集团所控制。

文章图片8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四,在宦官集团的软硬兼施下,中风近一年、行动言语多有不便的顺宗在无奈之下宣布“内禅”,皇太子李纯则在宦官们的大力支持下,接受了父亲的禅位,继位称帝,即唐宪宗。八月初九,宪宗于大明宫宣政殿正式登基。

宪宗继位后,尊父亲顺宗为太上皇,退居兴庆宫,荣养天年;同时,宪宗下诏,改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五以后为“永贞元年”,以明年为“元和元年”,让退位的父亲,也真正拥有属于他自己的年号(虽然此时顺宗已经禅位)。

随着顺宗的内禅退位,他和他的革新派亲信大臣们所发起的“永贞革新”,就此完全归于失败。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初六,宪宗还没来得及举行正式登基大典,就迫不及待地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即刻远窜出朝。其他的革新派大臣包括刘禹锡、柳宗元在内一共八人,也在之后被纷纷贬斥出朝,担任远州司马。

王伾不久后死于开州贬所,王叔文则在第二年被赐死于渝州。后世史书中,称这些最终失败了的永贞革新派大臣为“二王八司马”。

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太上皇在兴庆宫驾崩,年四十六。之前一天,宪宗悲伤地对朝野公开宣布,太上皇因风疾症状加重,已经“旧恙愆和”,次日顺宗便驾崩了。宪宗给父亲上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上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文章图片9

后世的私人笔记和民间野史、小说中,都隐晦的说是宪宗刻意谋害了父亲顺宗,但正式的官方史书中,记载顺宗是风疾久病不愈,因而正常驾崩的。直到今天,唐顺宗李诵的真实死因,依旧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没有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