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53天 “报”这个字,最早的意思是祭祀。发现这一点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 王先生是最早系统研究甲骨文的人,他在甲骨文里发现的商王世系,跟《史记》里记载的基本一致,甚至还纠正了《史记》的一些错误。 王先生发现,按文献记载,商人祭祀的先祖从上甲微开始,但是甲骨文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上甲”的字样,反倒是“田”出现了几十次。这个字里的“十”是"甲"字的原形,但外边的"□"又是什么?王先生推断,应该是祭祀的石室,也就是《国语》所说的“报祭”——上甲微,商人报焉。按照这个思路,王先生理出了商王的世系。 实际上,“报”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一种古老思想。父母生我、养我,所以要报祭父母;天地日月山川给我们很多便利,所以要报祭天地日月山川;鬼神能够左右我们的福祸,所以要报祭鬼神。 不过,“报”不仅仅发生在神、人之间,人跟人也有“报”:《礼记》里说,“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最高的德是施恩不图报,但是标准太高了,普通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一报还一报、礼尚往来,就像《诗经》里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当然,“一报还一报”不仅仅是“以德报德”,还有“以怨报怨”,甚至“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为了避免没完没了的“冤冤相报”,发展出了法律和国家,复仇的事由国家垄断,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业报和轮回,但在老百姓眼里,还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还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际上,这仍然没有超出《易经》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近世以来,科学昌明,这些内容大多被看做迷信、封建、落后,但人真得能就此远离施报思想吗?恐怕未必! 比如:你发了个朋友圈,某个网友点了个赞,不管熟悉不熟悉,你会找机会回一个赞。否则,总觉得心里亏欠了人家。 再比如:你到商场,有厂家搞促销,有试吃、试用。吃完、用完,如果抬屁股就走,你也会感觉亏欠了人家。 其实,“报”并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需求。你或许不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但你能拒绝心底的召唤吗? 更多《国学10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