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之原理和“六经”要义(上)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接着往下讲。

下面是:“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就是说,精通《孝经》、读熟《四书》,就可以读《六经》。《四书》前面讲过了,下面简单讲一下《孝经》。

有人说《孝经》是孔子作的,恐怕靠不住。比较一下《孝经》和《论语》的文字,就知道《孝经》要晚得多,文字没那么古。纪晓岚在《四库全书》里说,《孝经》是七十子之徒的遗言,也就是孔子学生的学生的作品,那就晚多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孝经》大致在秦汉时代成书,跟《礼记》差不多。

《孝经》最开始跟《论语》的地位差不多,也没有正式成为“经”。到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给《孝经》做注,才受到重视。到宋朝,才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正经”。

《孝经》的基本内容是孔子和曾子围绕“孝”的一系列问答,先说“孝”大致是什么意思,再说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庶人怎样做算是“孝”。《孝经》篇幅不是太长,但是给各阶层立下“孝”的楷模。

我们经常讲“天经地义”,“天经地义”这个词从哪里来的?《孝经》!原话是: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孝”多么重视。那时侯,一个人不孝顺父母是非常严重的罪过,叫大逆不道。可以说,“孝”是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的内容。在我们这里,亲情、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围绕这些展开。《论语》里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强调的是同样的思想。当然,发展到现代社会,人们对“孝”没有那么重视了。有人甚至说,什么忠啊、孝啊,都是封建思想,早该扔到一边了。真是那样吗?我们今天不讲“忠”,说一说“孝”是怎么回事,真得能扔到一边吗?

大家都知道,舔犊之情是一种很自然的感情。我记着前面讲过,一个哺乳期或者正在养育后代的动物身体里会分泌一种激素,这种激素会让动物变得更加“母性”,一方面体贴、照顾自己的后代,另一方面对其他动物格外敏感、戒备。这是激素的作用,本性使然。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院子里有棵树,我经常在树底下浇个花、弄个草什么的,有时候也喝喝茶、看看书。去年春天,我一到树下,鸟就从树上冲下来,往我头上撞,不让我在那儿呆。头一两天,是一两只,后来有五、六只。到最后,我不能往那边走,一露面,就冲过来。一开始,我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明白了,因为树上有小鸟叫。

这其实是动物一种很自然的情感。作为人,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一种自然情感。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跟动物比起来,程度上可能有差异,但本质上我们对孩子的爱也是一种自然的爱,或者叫生物性的爱。

那么,我们回头看一看,动物身上有没有自然的“孝”?看不到!有人可能说:不对吧!我们常说“羊跪乳,鸦反哺”,那不是“孝”吗?其实仅仅是“形似”,有其形而无其实。对人类来说,“孝”是一系列行为的总和,并不仅仅是一两个动作。我们知道,动物界讲究弱肉强食,一个动物老了,很自然会被吃掉或者淘汰掉。所以,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人讲“孝”。为什么人讲“孝”?“孝”的道理在什么地方?

一个动物出生之后,比如一只小羊或者小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站起来,跟着吃食,能独立生存。但是,人从出生到独立生活需要多长时间?在古代,可能要十几年。现在怎么也得大学毕业吧!可能要二十几岁。遇上啃老族,三、四十岁还在啃!为什么人类成长需要这么长时间?因为人从出生到独立生活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所以人的成长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起的作用最大?有人说:学校!那是现在,现代学校才兴起多少年?多说一百年。再以前是私塾,而私塾也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上一辈人。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经验大部分是从上一辈人来,是几千年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整个人类文明也是从这种积累和传承中来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原因,当然也是人类讲究“孝”的原因。

有人可能会说:照你这么讲,其他民族也应该讲“孝”啊?是!其他民族也讲“孝”。我们看一看,世界上哪个民族、哪种宗教不讲尊老爱幼!?只要是尊重教育的民族都这么做。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这一点,甚至专门弄出个《孝经》。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经常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没有中断的文明。也就是说,我们把人类社会传承的最古老内容延续下来,这是人类的根!

接着往下讲:“如六经,始可读。”到这时候,前面的都学好,就可以学习“六经”了。

“六经”是什么?下面说,“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大家数一数:诗、书、易、礼、春秋,这是“六经”吗?明明是“五经”,总不能把“春秋”分开,说春经、秋经吧!为什么是“五经”不是“六经”?因为“六经”还有一个“乐经”,应该是诗、书、易、礼、乐、春秋。乐经,在古代是有传承的,但是跟实际操作连在一起,有演奏的性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乐经”失传了。“礼经”为什么能传下来?因为“礼”可以写成文字。但是“乐”不一样,上一代人没有了,没有传给下一代,记忆也就没了,就失传了。人们经常说“六经”,实际上只剩下“五经”。

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是古代最重要的学问,可以叫“经学”。当然,现在不行了,没人关心,只有少数搞这种学问的人才研究。可以说,“经学”学术性很强、很枯燥、很乏味。

讲一个稍微有点意思的事。我们看《三字经》给“五经”排的顺序是:诗、书、易、礼、春秋。其实,在古代“经”的排列顺序很讲究,《三字经》这种排列仅仅是其中一种,而且是不常用的那一种,甚至可以说排得不太专业!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很多经典被烧掉、失传了。但是,古人学“五经”是口耳相传——老师口授、学生背诵,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五经”的内容就是靠这种方式传承。到汉朝,“挟书令”取消,人们又重新把“五经”的内容写下来,这就是“今文”经典。“今文”就是当时汉朝的文字。那时候,传授“五经”的人叫经师,或者叫博士。当时,最有名的博士是伏生,虽然九十多岁,但背诵的经典最全也最准确。所以经典的内容主要以他记下来的为准。按照“今文”,也就是伏生的记忆,“六经”的排列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当然,“五经”的传播不仅仅是这一种形式。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有人把书藏起来。我们现在到曲阜,有孔庙、孔府。孔庙是原来孔子住的地方,后来为了纪念孔子改成孔庙。孔家后人住在旁边,就是现在的孔府。秦始皇焚书,孔家人把墙壁做成那种“夹墙”,藏了好多书。到汉朝,拆老房子时这些书重见天日。这些书是用先秦文字写成,所以叫“古文”,这样又有了“古文”经典。在“古文”经典里,“六经”的排列顺序跟“今文”不一样,是易、书、诗、礼、乐、春秋。为什么要这样排呢?后人说,是按照经典形成时间早晚。

按这种排列方式,“易”排在最前面。按古人的说法,“伏羲制易”,而伏羲是人文始祖,时间最早,当然要排在第一。“易”到底是不是伏羲制的?这事挺复杂,在这儿讲不清楚,就不说了。

讲完伏羲,再往下看:“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这是讲易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种易是怎么回事?讲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易是干什么的?占卜,沟通天地、沟通人神。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认为天地背后有一种神秘力量支配着这个世界。怎么了解这种神秘力量呢?占卜,就是方式之一。大家都知道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龟甲、兽骨占卜以后留下的文字记录。易,也是一种占卜方式。我们现在都说周易,好像周朝才有易。其实,周朝以前中国就有用易占卜的传说,也就是刚才说的“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连山,据说是夏朝的占卜方式;归藏,是商朝的占卜方式;周易,是周朝的占卜方式。也就是说,每个朝代用易占卜的方式不一样。连山、归藏,怎么占卜?已经没人知道。周易最开始怎么用,也已经没人知道得那么具体,但大体还有一个轮廓。它是一种“筮法”,所以也叫“卜筮”。朱熹曾经写过一个“筮仪”,也就是占卜过程,大致是这样:用50根蓍草(陕西生长的一种草,很硬,修剪以后用来占卜),先拿出一根象天,剩下的49根随意分在两手,然后什么挂一、揲四、再怎么扐,……,挺复杂的一套。当然,这只是讲蓍草操作。实际上,“卜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有专门场地,场地要洁净,还要有专门的桌子、工具,做每一步都要“行礼如仪”,必须恭恭敬敬,甚至占卜之前要斋戒沐浴。我们经常讲,心诚则灵。怎么表示“诚”?严格按照规矩来。否则的话,就不要占卜。不能像现在有人动不动就跟别人说,“给你起一卦吧!”按古人的说法,这是对神的不敬,神怎么会保佑你。当然,这种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不信可以不去做,但是如果相信,一定要按规矩来。

讲得远了点,再回到《三字经》。

再下面是《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书》是什么?《尚书》。尚,就是高尚的那个“尚”,意思呢跟上下的“上”差不多。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书,记录上古人说的话。典谟、训诰、誓命是篇名分类,比方:典有尧典(《尚书》第一篇),谟有大禹谟,训有伊训,诰有康诰、酒诰(看戏有诰命夫人,就是这个“诰”字),还有誓、命,都有相应的篇,一共是二十八篇。

当然,这里面很复杂,有今、古文的区别,还有伪古文、逸书,离我们太远,不去讲。

《尚书》可以说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早文字记录,特别古老,念起来非常绕口,古人形容《尚书》是“诘屈聱牙”(这四个字说起来就绕嘴),太难懂了。我们每次上课读《论语》,有些话读着已经很别扭了,意思也不太懂。不过,跟《尚书》比起来,算是很容易读了。

跟大家汇报一下,大概十几年前,我学传统文化就是从《尚书》开始。那时候读的书很杂,什么都看,但是偏重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涉及到传统文化,特别是《尚书》。后来想,与其这么零敲碎打一点一点看,不如干脆认真读一读。这样整整看了两年。大概找了四、五十本书,从古到今注释《尚书》最有代表性的几乎都看了。从那时候开始,正式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

我讲这些,大家就当故事听,但还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如果想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甚至研究传统文化,想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深入的认识,那么《尚书》是绕不过去的,必须读。而且中国古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本书里或者叫一“经”,往往把传统文化几乎所有内容都包括进来,枝枝蔓蔓,沾点边的都往里拽。一开始,可能会感觉很乱。不过,真正了解以后,再看其他书会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感觉。所以我用两年时间读完《尚书》,再看其他古书,感觉很容易。

刚才讲的可能有点枯燥,换点有意思的内容。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是吧?!大家知不知道为什么叫“龙抬头”?实际上,《尚书》里大致有这个事模糊的起点。《尚书》第一篇《尧典》第二段讲天象:“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到什么时间该干什么靠什么来指导呢?不能凭感觉,要凭天象,所以近代西方天文学知识传进来之前,中国历朝历代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就是“观象授时”——观察天象,确定到什么日子地里该干什么,二十四节气就是这么来的。这就叫“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我们都知道,中国天象里有二十八宿,就是把天上主要的恒星分成四组,叫四象。一组有七颗星星,加起来就是二十八宿。四象:东边是青龙,西边是白虎,南边是朱雀,北边是玄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后玄武”。东方青龙,就是因为这七颗星星在东方,排列的形状像一条青龙,有头、有身、有心、有尾。“龙抬头”,就是傍晚的时候青龙头部的第一颗星星露出地面。什么时间“龙抬头”?就是今天,农历二月初二。今天以后,每天傍晚龙头的那颗星星会越来越高,龙头也就越抬越高。等到龙头到了中间最高点,又会一天天往下落,最后又落到地面以下。到明年二月二,这个过程再重来。这就是古人说“二月二,龙抬头”。

当然,《尚书》涉及到的天文学内容要比二十八宿和“龙抬头”简单,那会儿的人只是观察什么时候太阳在什么位置、某一颗星星在什么位置,但是四相的轮廓已经具备,这是中国天文历法的开始。

今天讲的内容有点多,就到这儿。

更多《<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代序及后记

人之初,性本善?

禀性与教养,先天与后天?

没有不教育,只有成功与不成功的教育

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黄香暖席,孔融让梨(让孩子知道爱别人、懂得分享!)

孝悌与见闻,孰先孰后?

“才”、“纲”、五行、七情、十义杂论

孔子与《论语》(上)

孔子与《论语》(中)

孔子与《论语》(下)

孟子与《孟子》

《大学》、《中庸》要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