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三字经>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并交付印制。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夏、商两朝文字记载非常少,传说比较多,所以对它们的确切了解要差一些。不像周朝有很多典籍传下来,能知道的具体事也多一些。跟夏朝比起来,因为发现了甲骨文,商朝的情况要好一些。经过研究,人们发现甲骨文记载的很多内容——比如商王世系——跟《史记》记载的基本一致。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史记》的记载是可靠的。第二,甲骨文也是可靠的。相差几千年,几乎能一一对应,这是对双方的肯定。特别是《史记》,原来曾经有人怀疑里面记的那些上古的事不可靠,现在知道司马迁是有依据的。夏、商时代资料相对比较少,后人在细节方面就会缺乏认识。这种情况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会从“事”转向“人”,特别是那些表现突出的人!也就是《三字经》说的夏禹、商汤——古代圣王。这一点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造成传统文化和历史观念的一个重大偏差,把注意力过多放在上层人物——圣王贤臣身上。大家读《论语》差不多读了一半,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孔子讲圣人,都讲得非常高。在他老人家眼里,够圣人资格的,也就这么几个人——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再加一个周公。除了周朝的三个人,前面那些做了什么事?禅让,还有个大禹治水,再就是商汤灭夏桀,为民除害,其他也就没什么具体事了。不过,在后人眼里,这已经足够了,因为代表了治世理想,“回到三代”也就成了永恒的目标。所以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围绕帝王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都是冲着帝王将相讲的,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文化必定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我参加过一些国学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当中,有几句大家特别喜欢的话,甚至每天活动开始都要大声读一遍。哪几句话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朝一个叫张载的人写的。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活动,平时也经常看到有人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这几句话几乎变成国学的招牌。但是,仔细想一想,这当中有哪一句我们能做到?有哪一句跟我们的生活有联系?说心里话,如果我们真喜欢国学、喜欢传统文化,把这几句话当座右铭,或者弄个条幅挂在书房、卧室,激励自己,也无可厚非。张载写这几句话,本来就是写给自己、激励自己的。但是,如果用它表示国学的“高明”,甚至“显摆”、满足虚荣心,这几句话就成了大话、空话,忽忽悠悠飘在天上,根本不长腿、不落地。为天地立心,怎么立?为生民立命,立立看?为往圣继绝学,怎么继?为万世开太平,怎么开?从张载写下这几句话开始算,有哪个人做到了?!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弊端,如果把注意力过多放在这上面,就大错特错了!还可以举例子。大家想一想,《弟子规》最后两句是什么?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说,圣人、贤人或者说圣君、贤相,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就能达到。能做到吗?教育能有这么大的功效吗?我们能把某一个孩子培养成国家领导人、教育成圣人吗?这是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圣贤的养成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参与,这些因素任何人都控制不了,这种思路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那么说,教育就没有作用吗?不是,完全否定教育是另一种极端。教育自然有它的作用,教育能做到什么?按照传统的看法,除了培养圣贤,教育更基本的目的是教导人做一个好人。我们经常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讲得就是这个意思。能做到这些,教育就基本上达到了它的目的。我们每次上课都读《论语》,《论语》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是那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离得更近的内容——怎么处理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顺境怎么处理、逆境怎么去处理,等等。讲到这儿,多说两句。我们的公众号这几天发的文章都是讲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今天特意转到咱们交流群里。现在很多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没有规矩!我们说,爱孩子、尽量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这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把立规矩丢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不高兴了就冲父母大喊大叫,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历朝历代那有这样的孩子!哪有这样的父母!不用说“孝”,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正常沟通都做不到,将来到社会上怎么办?!这是一个基本的规矩,是跟人正常沟通交流的起始点。当然,这种基本规矩还有一些,比如:要讲诚信、不可以撒谎。给大家讲过很多次,这是我对我的孩子最起码的要求。另外,就是不许拿别人东西。最根本的也就这么几点。这几点能做到,孩子将来就不会出大问题。这种规矩从小就要立,家长不管,将来国家会管、法律会管!到那时候,就出大问题,晚了!这是讲夏、商、周三代跟传统文化的联系。其实,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宗教性比较弱。有时候和外国人接触,他们总是感觉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我们有佛教、道教,还有基督教。是!名义上我们有这个教、那个教,但真正信的人有多少?纯正的教徒有多少?很多人无论信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据我的了解,很多是迷信。信佛,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烧香、拜佛、许愿、还愿。这是真正的佛教吗?我看差得远!还有基督教,有一段时间,农村很流行。为什么?因为很多传教的人说,要是信主,有病可以不用吃药,省很多钱,这样就信了。其实,这都是很功利的角度。按外国人的说法,这是低级宗教的表现。这是讲下层民众。中国人宗教性弱,也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越是上层知识分子越不容易信教。最近这些年,可能跟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有一定联系。但是,中国人从孔子以来就是如此。历史上,排佛、排道的,大多数是高层儒家知识分子。为什么这样?根源在哪里?刚才我们讲,在安阳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干什么的?占卜、祭祀。这其实代表了商朝人的宗教观念,几乎什么事都要祈祷、占卜,很迷信!有专家研究过,上至祭祖、打仗,下至生孩子、种庄稼,甲骨文几乎无所不包。我们知道,商是被周灭的。当时,周是一个很小的邦国,周朝人自己管商叫大邑商——一个特别大的城邑,最后却被周朝战胜了。周朝是从哪儿兴起的?陕西那一带,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而商朝的甲骨文有超过1/3跟狩猎有关。也就是说,商、周社会有很大差别。周朝因为是农业社会,比较务实,注重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性格,没那么迷信。从出土文物,也能发现这一点。商朝出土的祭祀礼器应有尽有,周朝早期或者先周就差得多。孔子经常说,他最喜欢周朝,他的梦想就是回到西周。《论语》里有很多跟鬼神、祭祀有关的话,“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这代表了孔子对宗教的基本态度。从周朝到孔子,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来,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当然,在南方这一点表现得稍微差一些,比如楚辞,就有很多商文化特征。相对来说,商朝要偏南一些,安阳已经是商最靠北的都城。而周朝靠西北起家,灭商以后,主要精力也放在北方。所以在南方还是商文化影响要大一些。总体上说,商、周朝代更迭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现实人生上。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长处,别人靠宗教达到的秩序,我们靠孔子、靠传统文化也能做到,成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今天讲夏、商、周三代,找了两个着眼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更多《<三字经>讲记》: 《<三字经>讲记》代序及后记
人之初,性本善?
禀性与教养,先天与后天? 没有不教育,只有成功与不成功的教育 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黄香暖席,孔融让梨(让孩子知道爱别人、懂得分享!)
孝悌与见闻,孰先孰后?
“才”、“纲”、五行、七情、十义杂论
孔子与《论语》(上)
孔子与《论语》(中)
孔子与《论语》(下)
孟子与《孟子》
《大学》、《中庸》要义
“孝”之原理和“六经”要义(上)
“六经”要义(下)
“五子”要义
中国人的历史观念及三皇五帝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