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100秒》陪伴您第192天 前几天看书,看到这样一张图片:
其实意思很明显,就是告诉人们:对于复杂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汇集的结果越多,越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脑子里突然冒出《华严经》最著名的那句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确实,抛开抽象、晦涩的佛教哲理,这句话直接传达的意象和这幅图实际上有相通之处,它们都展现了一种统揽全局的理性高度。 当然,理论是灰色的,尤其是面对五光十色的现实。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因为各种限制,很少能那样多角度地看问题。 比如,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刻板印象”,就是说人对事物过于固定、简化甚至僵化的看法,像什么“德国人严谨、勤奋;美国人天真、乐观;日本人谨慎、尚武;法国人浪漫、有情调”等等。 这种事并不是泛泛而谈,生活里也随处可见。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我说了一个外国政客几句好话,朋友说:啊!原来你是某粉! 我很是错愕:为什么说他几句好话,就成了他的粉丝!?他身上那么多毛病,我是完全“不感冒”的,甚至现实生活里,我会尽量避免和这种人打交道! 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坏人”身上不能有好地方,“好人”身上也不能有坏地方。 严格说来,“刻板印象”也是人类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特别是在原始生存环境中,能够迅速区分“敌我”,对于还很“脆弱”的早期人类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而且心理学家还发现,对于个体而言,到十来岁的少年时代,这种思维方式开始发展成熟。 但是,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人终归是要长大的,总不能身体长大了,心智却还在少年时代。 当然,人性的这种特点,也经常被某些人刻意利用。 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就像希特勒鼓吹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如果单单从生物学、从巴甫洛夫的角度看,无疑是正确的。而它所利用的,正是人性的这一特点!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利用都是“双刃剑”,说不定哪天会反过来,砍伤自己。 “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形容人类社会是一个一个的圈,最中心是自己,往外是家、国、天下。所谓“敌我”或者“人我”界限,要看把圈划在什么地方。而这种转变相当便捷,经常是从这个极端滑向那个极端。因为它们方向虽然相反,但逻辑结构是相同的。 最近有一句话说得比较多,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就是相同的意思! 更多《国学10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