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100秒》陪伴您第205天 “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行为理念和行动准则。 平常,人们对字纸都毕恭毕敬,不敢随便丢弃,更不敢用来擦桌子、包东西。即便是废弃不用的旧字纸,也不能到处乱扔,而是要送到“惜字炉”焚化。焚化的纸灰也不能四处飞扬,要送到清水河里,让它流进大海。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这么讲,不能说不对。但是,有些事仅仅靠“美德”是不能解释的。 比如:清代的《燕京旧俗志》里就说:污践字纸,就是污蔑孔圣,罪恶极重。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罪。这似乎超出了“美德”的范畴。 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注重“敬惜字纸”呢? 其实,文字在中国古人的头脑里是“神圣”的。很早之前,古人就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为什么文字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因为在古人看来,文字是“通神”的。 我们知道,中国眼下发现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而甲骨文其实就是用来占卜的——一方面是记录占卜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写给神明看的,或者说是“沟通”神明的。 出于同样的原因,道士们做法事时,在坛场上踱着朝步,口中念念有词,手里还要拿着给神的“奏章”——青词。另外,道教里还有很多符咒,用来驱病镇邪,甚至烧成灰,化成符水,给人喝。这其实都是“文字”的功效。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迷信! 迷信不迷信,先放到一边。单拿“文字”对人类的贡献来说,它是承受得起这种“膜拜”的。试想:如果没有文字,人类会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 可以说,文字是世间一切言教的根本。因为惜字,所以重文;因为重文,所以重道。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文传承的基础。 而这当中,“敬惜字纸”无疑离不开讲求虔诚、敬畏的宗教精神的支撑。 当然,在古人眼里,不敬惜字纸是要有严重后果的。而考察人间谁敬惜字纸、谁不敬惜字纸的,就是掌管士人功名䘵位的文昌帝君。如果文昌帝君发现谁不敬惜字纸,就让他今生不能取得功名,失去进身之路,或者,罚他来生做个瞎子。 现代社会物质发达了,也更加世俗化了,所有这些都被当成“垃圾”扫进角落,“字纸”也就变成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物件,当然也就不会再有人劳心费神地克己制欲,麻烦困苦地讲求什么“敬惜字纸”。 社会确实是“进步”了,但也丢掉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对文化的敬畏! 更多《国学10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