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物制度及风水趣闻(上)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千字文>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现正在校对、印制中。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下面这一部分,按中国古人讲,属于“名物制度”,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挺远,也挺枯燥,我尽量讲生动一些。当然,如果对这些内容感兴趣,也是很有意思的。

先讲“都邑华夏”。

“都邑”,就是都市、通都大邑,都是城市的意思。但是,“都”和“邑”有一些差别。

我们先说“都”。古代有一本书,叫《广韵》,里面讲“都”是汇聚的意思,水汇集到一块儿,就叫“都”。现在一些字里还有这种意思。比如说,小孩儿的脸比较胖,我们就说肉嘟嘟的——肉都聚集到一起了。“都邑华夏”的“都”不是小孩儿脸上的肉聚到一起,而是人聚到一起。这是讲“都”。

最早的时候,“都”这个字右边不是“”,而是“邑”。甲骨文、金文、早期的繁体字都是那样写,后来嫌写着太费劲,就换成了跟“邑”相近的“”。

刚才讲过,“都”和“邑”都是指城市。但是,为什么还要分“都”和“邑”呢?在古代,这是很有讲究的——一个城市如果有祭祀的宗庙,就叫“都”;如果没有,就叫“邑”。有宗庙的地方一般要大一些,都是大城市,像现在的首都;“邑”一般要小一些,类似于省会、县城。当然,“都邑”大小还有其他讲究,就不讲了。

下面是“华夏”。“华夏”就是中国,这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为什么叫“华夏”?“华”,在甲骨文里是花,繁花似锦,表示好看。“夏”,是一个人在夏天没穿上衣、露着胳膊、腿的样子。华夏文明最早集中在黄河流域,也就是所谓中土。在甲骨文的年代,天气比现在要热得多,人们在夏天都是这种打扮。所以就用“夏”代表中土人,也就是所谓“诸夏”。当然,也有人说,“夏”是大的意思,“华夏”就是称赞中土人多么、多么伟大。这种意思应该是后起的,我觉得还是应该按甲骨文来解释。

这是讲“都邑华夏”。

下面是“东、西二京”。《千字文》是南北朝时代编写的。在那之前,中国最大的都市有两个,也就是所谓“东、西二京”——东京和西京。东京,就是洛阳,西周的时候开始建造。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商人作过一次乱,后来被周公平定,周公就把商人迁到这个地方,还建了一座城,就叫洛邑。《尚书》中有很多篇跟这个事有关,那时候管洛邑叫“天下之中”,就是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

去年我去登封,街边电线杆下面都有个底座,用甲骨文写着——“天下之中”。我当时想,“天下之中”是洛阳呀!登封怎么能这么写,是不是有点自大?!后来一查,登封离洛阳不太远,可能是因为这个,“借用”一下吧!当然,登封现在的行政区划属郑州,不属洛阳。

洛阳有什么特点呢?“背邙面洛”——背靠邙山,前临洛水。洛水,就是《洛神赋》里写的洛川。这个地方风水肯定特别好,周公经过反复勘察、占卜,才把东都选在这里。我没去过洛阳,也没到过山,不知道到底什么样。但是,看到书上介绍,说山不太高,山上陵寝特别多,在洛阳建都的那些朝代皇陵都在山上,很多名人去世后也葬在山上,这个地方的风水也可见一斑。

除了东京,当时还有一个西京,就是长安——现在的西安。长安城是汉朝建的,但实际上那一片开发得非常早,比洛阳要早。周人最早是游牧生活,后来在岐山下定居,灭商以前迁到长安附近的丰、镐,灭商以后定都镐京,是当时周人活动的中心。后来,因为要控制造反的商人,修了洛邑。不过,洛邑离中原近一些,处理东方事务也方便,所以他们也经常来,这样就有了两个首都。西周末年,因为幽王之乱,西周灭亡,丰、镐不能再呆了,周平王东迁洛邑,就有了东周。迁走以后,那片地方留给了秦始皇的祖先。不过,秦人没有用丰、镐旧都城,而是定都附近的咸阳,直到秦朝统一天下。秦朝灭亡以后,汉朝也没有用咸阳旧都,而是在附近建了长安城。一直到唐朝,很多朝代都把长安当首都,据说是十三朝古都,不过有的很勉强。唐朝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正式做过首都。为什么?因为太靠西,关中平原养活不了后来的朝廷,关东的粮食、物资运过去太费劲。实际上,安史之乱前就很明显了,皇帝每年都要到洛阳住几个月,特别是灾荒年头。这也是“两京制”的一个原因。

讲得有点远,回到《千字文》。

长安的地理位置什么样?“浮渭据泾”。如果大家去过西安,就会知道西安附近有两条大河——一个是渭水、一个是泾河。有一个词大家都知道,叫泾渭分明,就是因为渭水和泾河在西安附近交汇后流入黄河,这两条河很奇怪,泾河是清澈的,渭水是浑浊的,汇合以后很长一段清浊不混。有一次看电视,有一期节目就是从上面拍这两条河——泾渭分明,特别明显。

说到中国古都,其实挺有意思。大家想一想,《千字文》是南朝梁国编的,他们的都城是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但是,他们写都城,不写南京,而是写北方的“东、西二京”。为什么?怀念故土!南朝上层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因为五胡乱华被赶到南方,所以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返回故乡。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今天讲到这里,想起来了,就多说两句。我们去看历史,从南北朝有朝代在建康定都,一直到中华民国,号称六朝古都。但是,这些朝代没有一个能长久延续。为什么?中国人信风水,前面讲洛阳是“背邙面洛”,就是说洛阳北面是山,南面有水,“背山靠水”才是好风水。但是,我们看南京,北面是长江,附近山很多,但都离得挺远,也就是靠不上,不聚气,存不住风水。南京最早叫石头城,我去看过,挺矮的!很多人说,这是迷信。不管是不是迷信,中国人有这种讲究。而且从防卫的角度看,说是有“长江天险”,但过了长江几乎无险可守。在南京建都的人,其实大多有不得已的成份。如果有选择,他们不一定选择南京。为什么?我想这些因素都是有的。

再讲几句,下面是“宫殿盘郁”。这里又涉及一个词——“宫殿”。实际上,“宫”和“殿”也是不一样的。大家去故宫,前面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面是乾清宫(等)各种寝宫。从这里就能看出“宫”、“殿”的区别——“殿”是办理政事的地方,行政所在;“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实际上,中国古建筑里的这种分别,从夏、商、周时代,就大致是这么个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

故宫,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最杰出的代表,飞檐斗拱,红墙黄瓦,特别雄伟,有气势。在这样的地方过日子,那种感觉可以想像!但是,我看过一些建筑学家写的书,说在明、清,特别是清朝,多数皇帝都不在紫禁城住。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太庄严、太压抑,整天老得“板着”,心情不舒畅,放松不下来。(:还有一种说法,紫禁城里杀的人太多,特别是宫女,朱棣一次就杀过上千,都是冤魂,阴气太重!)所以又修了颐和园、圆明园这样的地方,平时居住,有事需要上朝,才到皇宫来。

这是讲“宫殿”。

盘郁”,“盘”就是蜿蜒曲折,“郁”就是郁郁葱葱,本来是形容树,现在用来形容宫殿——一层层、黑压压。

再下面是“楼观飞惊”。这是一个比喻,说“楼观”就像惊起的飞鸟。这里面又涉及一个词——“楼观”。“楼”和“观”也不一样。两层以上的房子就叫“楼”。“观”,最早是城墙外的“敌楼”,就是城门外两边细高的建筑,哨兵可以在里面观察情况,也可以作简单防御,平时还可以贴布告。两“观”连在一起叫“阙”。“城阙辅三秦”,说的就是这些。后来,“观”又发展到跟“城”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瓮形建筑,叫“瓮城”。大家到故宫,一看就明白了。

下面是“图写禽兽”。这个不用说了,就是雕梁画栋。“画彩仙灵”也是这个意思。无论故宫还是颐和园的长廊,都能看到这些。

再往下是“丙舍旁启”。这个需要讲一下。什么叫“丙舍”?中国人讲究天干地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丙”排第三位,所以“丙舍”就是第三等的房子,实际上是配殿。“傍启”就是“旁”启——配殿的门都对着旁边开。

下面是“甲帐对楹”。“甲”,跟“丙”一样,也是表示等级,“甲帐”就是第一等的幔帐。“楹”是大殿前的柱子,故宫或者寺庙里都有这样的柱子。前段时间,我去西安,有一个特别大的清真寺,大殿前面有七根柱子。按道理讲,清真寺不应该是这样的建筑,而且那时候国家有规制,不能随便建,七根是皇宫以外最高的等级了。当然,老百姓房子前面的柱子也可以叫“楹”,后来贴对联就贴在那个地方,叫楹联。“甲帐对楹”,不是讲贴对联,而是说汉武帝把最珍贵的物品——珍珠、玛瑙什么的——都挂在门口的幔帐上,正对着门外的大柱子,也就是“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