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为什么“好面子”?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编者按:《<千字文>讲记》是李向东老师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弘德义塾所讲,日前己整理成书,现正在校对、印制中。现将部分内容予以分享。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上一次讲到了“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一次是“杜稿钟隶,漆书壁经”。这一段前后几句话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讲广内殿、承明殿的用途。广内殿放书画、古玩,所以“杜稿钟隶、漆书壁经”都放在广内殿。

杜稿”和“钟隶”都是书法作品。“杜”,是杜度,东汉人,草书写得特别好,据说天下第一。“杜稿”,就是他的草书手稿。”,是钟繇,三国人,他写的隶书天下第一。“钟隶”,就是他的隶书手稿。

再下面是“漆书壁经”,这一句需要稍微展开一点讲。

什么叫“漆书”?中国最早的书一般是用竹简做的,有点像这把戒尺,不过没有这么长。在汉朝,经书的竹简都是一尺二,传注是六寸。竹简上的字,有的用刀刻,有的用写(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墨”)。这是春秋战国到秦汉的主要书写方式。所以,当时用写的书都可以叫漆书。当然,这里讲的“漆书”不是普通书,王宫里收藏的肯定有特别之处。我们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乱世,所以盗墓非常厉害。西晋有一个叫不准的人盗发了战国时魏安釐(lí )王的墓,在墓里发现了一些陪葬的“漆书”。当时,人们管它叫“竹书”。后来,有学者对这些书进行整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竹书纪年》,里面记的内容跟《春秋》差不多,属于历史书,不过是从尧、舜、禹甚至更早的年代(当然是传说了)一直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战国,记录得特别详细。所以《千字文》讲的“漆书”应该是《竹书纪年》。但是,《竹书纪年》在传承过程中传丢了,就有人造了一本伪《竹书纪年》。人们发现后,又把其他古书里引《竹书纪年》的内容一条一条抄出来,形成一本书。完整的《竹书纪年》没有传下来,太遗憾了!不过,现存的内容也是研究历史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是讲“漆书”。“壁经”又是什么?

这跟孔子后人有关。孔子去世以后,一直受人尊敬,他们家在曲阜的宅第也一代、一代往下传。当然,府里肯定有很多藏书。战乱的时候,后代子孙就把一些珍贵的书藏到夹壁墙里。到了汉朝,有一个鲁共王,他的王府和孔家的宅子挨着。鲁共王要扩建王府,就占了孔家一块地方,把上面的房子拆了。拆房的时候,从墙里发现一些经书,就叫“壁经这些“壁经”也是非常有名的。如果我们研究《尚书》,就会知道有《古文尚书》,还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就是拆出来的这些书。当然,拆出来的还有《孝经》和其他一些书,最著名的是《古文尚书》。这些书都是用“蝌蚪文”——也就是秦朝篆书以前的文字写成,比较接近甲骨文、金文,所以叫古文。那时候能读这种文字的人很少,所以先要“隶化”——也就是用汉朝的隶书转写过来。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古文尚书》跟《今文尚书》文字上有一些差别,但大体上差不了多少。

这里面涉及另一个问题:《今文尚书》是怎么传下来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大部分书都烧了,其中就包括《尚书》。《尚书》能传下来,靠的是什么?背诵——人和人之间的口耳相传。那时候,人们读书,第一件事就是背诵,必须烂熟于心,老师才给讲。当时,有一个叫伏生的老头,是秦朝的博士,90多岁,还能把《尚书》全文背下来,靠的就是这种“童子功”。朝廷就安排人,找到伏生,把他脑子里的《尚书》用笔录下来,就是《今文尚书》。

多说两句。其实,“口耳相传”是早期文明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比如《荷马史诗》,如果不是背熟了,怎么往下传!再比如:佛经,在佛陀灭寂后三百年都是口耳相传,这以后才集结成文字性的经文。

这是讲“漆书壁经”

下面是“府罗将相”。“罗”,就是罗列、排列。“府”,就是前面说的承明殿。皇帝在那个地方召见大臣,文武将相,分列两班。

再下面是“路侠槐卿”。“”,是通假字,夹的意思。”,就是槐树。中国古代,槐树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种树。因为容易活,旱涝、冷热都没什么问题,而且槐树长得慢,木头特别硬,适合做家具,存活时间又长,能活几百年,所以把槐树看成宝。传说,周朝宫廷外有三棵大槐树,三公九卿经常树下朝见周天子。后来,人们慢慢就用槐卿代表王侯公卿,槐树也就成了国树——国槐嘛!

这些公卿大臣当然不是一般人,都是“户封八县”——也就是国家给很高的俸禄。

这里要讲一下,“俸”和“禄”是不一样的。“俸”,相当于现在的职务工资,干了这个活,就给发这些钱。“禄”,实际上是一种待遇,就像现在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只要有这个名,就给发这些钱。

户封八县”是什么?“俸”!当然,不是说封给你八个县做领地,不是这个意思,那样的话就成了“封建”,被封的人就成了王,而是把八个县的赋税作为“俸”。

这里面有一种误用。现在一说到封建,就认为旧的东西就是封建,或者把地主剥削农民叫封建。不是那样,“封建”最早的意思就是“封邦建国”——给你一块土地,上面有臣民,你自己要设置行政机构,管理这个地方,完全是个小独立王国,这才叫“封建”。

家给千兵”,也是这个道理,不是说有自己的军队,而是这些公卿大臣家大业大,怕被人惦记,所以国家派人给保护起来。

下面是“高冠陪辇”。

高冠”,是古人戴的帽子。我们在电视剧里都看过,是那种很高的帽子。为什么要戴高帽子?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古人不理发,都留长头发,男女都一样。头发长了,就往上盘,女的梳个发髻,男的要戴帽子。这种帽子只能是高帽子,要不然盖不住头发。

下面是“”。”是什么?一种小车。刚才我们讲《论语》说过,古代车、马不分,有车必有马,都是合在一起用(战国胡服骑射以后,马和车才分开使用)。但是,战车都是木轱辘,跑起来颠得厉害,平时也不能用,人们就发明了一种更高级的车——人力车,也就是“”。唱戏的都说凤辇,其实就是皇后坐的这种小车;龙辇,当然是皇帝坐的。

下面是“驱毂振缨”。“毂”,就是车轮。”,就是高帽子两边的带子,用来固定帽子。

再下面是“世禄侈富”。刚才讲“禄”是一种待遇,其实象征身份,而且很多情况下“禄”是可以继承的,所以叫“世禄”。清朝有八家“铁帽子王”——铁杆庄稼,世袭罔替,就是典型的“世禄”。其他王侯,继承的时候要减等,但是也能传很多代。这些八旗子弟,一天到晚吃喝玩乐,吃完饭没事干,驾个鹰、提个鸟笼子,然后弄个扇子、玩个核桃、玩个蛐蛐,现在很多文玩都是他们玩出来的。他们靠的就是“世禄”——生下来国家就给补贴,很多还是“侈富”——巨富、豪富。不光这些,他们还要“车驾肥轻”。这里面的字义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车驾”要叫“肥轻”?《论语》里有一章,讲公西华出使齐国,孔子批评他“乘肥马、衣轻裘”,就是拉车的是高头大马,穿的是上等皮衣,就像现在富二代们开豪车、穿名牌。“肥”和“轻”就是从这里来的。

对这些人来说,这一切表面上看是好事,但清朝也是这么亡的。经济学上有个词叫“资源诅咒”,用在这儿也挺合适。财富来得太容易,谁还努力?这样,人也就废了!我经常说,财富、权势也有不好的一面,钱也有咬手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面是“策功茂实”。刚才讲过,最早的书是用竹子做的,“策”就是这样一种书,后来引申成给皇帝出谋划策、建功立业,“策功茂实”就是这个意思。这里面“策”是指文治,“功”是指战功。这些文治武功怎么流传下来,就要“勒碑刻铭”。

中国人对文字有一种特殊偏好,认为文字能通神,所以占卜用的龟甲上要刻文字,祭祀用的青铜器上也要刻上文字,认为这样就能不朽,传之百世。后来,青铜器用到了生产上,就在石头上刻。秦始皇走到哪儿就刻到哪儿。到了汉朝,人们开始用碑文——把石头做成碑,再刻上字(古代传下来的碑文几乎没有早过汉朝的)。

当然,这种碑文的出发点就是“策功茂实”——也就是说好话,写好事,不能写坏事,这慢慢变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上一辈人去世,都要在祖坟上立一个碑,有的还要写一些赞美的话,其实都是一个道理。这种习惯不仅仅表现在碑铭上,文章里也经常有,古人去世以后写的行状、墓志、还有一些史书里的纪传,都是这样。这种夸大其词、好面子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一大缺点。这种缺点今天还在继续,甚至更严重了。我是搞法律的,经常说现在的……。唉!不讲了!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