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门教下”

 弘德新国学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213天

我们经常说宗教。其实,“宗教”这个词来自佛教,而且教门之中,是“宗”,是“教”,意思差别很大,所以才会有宗门教下的说法。

那么,什么是、什么是呢?

用教科书定义的方式讲,恐怕没人愿意听,那就说一个禅门公案:

从前,有一个年轻僧人,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读了很多经书,但是心里总是有一团疑云,无论如何也解不开。于是,决定外出寻访高人,求师问道。

年轻僧人来到一座非常有名的寺院,先“挂单”安顿下来,又去见了住持老和尚。年轻僧人简单说明情况,老和尚也没说什么,就安排他做一些日常事务。

很快,两个月过去了,年轻僧人一直打杂,心头的疑问始终没机会再提,有些着急。

一天,住持老和尚讲完经,站起身,刚要走。年轻僧人突然站起来,说:我来几个月了,就是想问您老一句——如何是道,什么是“道”?老和尚抬眼看了看他,也没说话,转身就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老和尚讲完经,年轻僧人再次站起来问:如何是道?这一次,老和尚连眼皮都没抬,又转身走了。

又过了几天,年轻僧人下定决心:再问最后一次,如果还得不到回答,就另寻高明。

这一次,年轻僧人刚问完,老和尚向他招招手,示意他跟自己走。年轻僧人跟老和尚到了屋外,老和尚让其他人也跟着一起走。

大家走到寺外一个池塘边,老和尚让年轻僧人到自己跟前来。突然,老和尚一把把年轻僧人推进池塘,还让两个人按住他的头,不让冒出水面。

过了一会儿,老和尚才让人松开手,年轻僧人的头露出水面,大口喘着粗气。

老和尚笑眯眯地问:如何是道?瞬间,年轻僧人开悟了!

实际上,佛教传到中国,慢慢适应了中国的土壤,由思辨性、义理性极强的印度佛教发展出了更注重实践的禅宗。

而所谓宗门,其实就是由慧能大师发扬光大的禅宗,它讲求的是在吃饭睡觉、搬柴运水中修行、解脱。

至于那种“高头讲章”式的“格义”佛教——也就是所谓教下,不是说它不重要,也不是说它没有用,而是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的胃口,所以很难形成与宗门分庭抗礼、传承久远的门派。

这种发展趋势,从玄奘大师和慧能大师身上,就可见一斑。

玄奘大师花了十七年时间,历尽千生万死,从印度取回“真经”,还在国家支持下翻译经书,创立法相宗。但几十年时间,法相宗就消失得无踪无影。相反,大字不识几个的慧能大师,在荒山野岭里传教、渡人,最后却把禅宗光大成中国佛教最主要的门派。

其实,不止是佛教禅宗,整个中国文化都是建立在实践之上。

比如,在宋朝,就有读《论语》要“学一句,受用一句”的说法。就是说,一个人不管《论语》读了多少遍,如果读之前什么样,读之后还是什么样,那就等于没读。

空疏——概念里来、概念里去,从来都是中国文化的大敌!

说到这里,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位名人,曾经在一个知名栏目里讲《论语》,可以说妙语连珠、娓娓道来,一时间名噪一时,赞誉之声铺天盖地。当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是,没几年,就落得个名声扫地。原因何在?

还不是头重脚轻——说的太高、“出手”却又太低!

更多《国学100秒》:

唐僧取经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邵雍与“以物观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