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木之变:一场闹剧中包藏的祸心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明朝20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所俘,文武官员尽皆战死,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其实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闹剧之中又包藏了无数的祸心,是由无数错误聚集在一起的失败大爆发。

土木之变三十年前,朱元璋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很是苦恼,政务繁重,大臣难缠,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整天焦头烂额,却找不到一个人来帮帮自己。

忽然,朱瞻基看到了身边伺候的小太监,计上心来,脸上愁云散去。

过了几日,朱瞻基下了一道圣旨: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

原来,朱瞻基是想用身边的这些太监来替自己分担政事,但这些太监大多不识字未读书,怎能处理政务呢?所以就先教他们读书。

朱瞻基作这个决定的时候,一定没想到他爷爷朱元璋留下的警示:严禁宦官干政!当年朱元璋为特意在宫门口立铁碑,上铸“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几个大字,以警示后世子孙。

这一切,被朱瞻基抛到了脑后。而朱瞻基起用宦官的这个决定,则深远地影响了明帝国的进程,也间接地为土木之变埋下了隐忧。

朱瞻基的决定,让太监有了读书的权利,也让读书人有了成为太监的权利。

听起来很搞笑,但这是真的,一个本不是太监的文人自愿成为太监,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闹剧,总要有主角的。

王振,山西学官,自愿抛妻弃子,忍痛一刀,进入了宫廷。而他,也立时成为了宫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宦官!

最要命的是,朱瞻基竟然让他去侍奉太子读书!

就这样,九岁的太子朱祁镇与老师王振结下深厚的情谊。

一个本不该出现在宫中的人,就此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朱瞻基死后,为太子留下了五位顾命大臣,但朱祁镇不喜欢这些垂垂老矣的大臣,他更喜欢和信任自己的老师王振,甚至是尊敬,尊敬到他从不直呼其名,言必称“王先生”,“尊敬”到他竟然把军国大权交付给了王振。

王振凭着皇帝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大权在握,开始在朝中排除异己,安插亲信,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史上所有当权宦官能干得的坏事,他都干了一遍,甚至连与蒙古的互市敢插一脚,要求蒙古贸易时向自己进贡。

事情恰恰就出在贸易这件事上。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带领使团来中原,也先不仅没给王振上贡,还虚报使团人数,以多求明廷的赏赐。

王振没得到好处,下令把赏赐削去五分之四,把瓦剌使团赶了回去。

也先更生气,直接分兵四路向明朝进攻。

消息传来,满朝皆慌,只有王振笑了。他对23岁的朱祁镇说:“此次也先不知好歹,竟敢进犯,陛下天纵之资,应御驾亲征,再现太祖成祖之荣光!”

年少轻狂的朱祁镇被说得心痒痒,遂决定“御驾亲征,荡平瓦剌”!

对朱祁镇这个决定,大臣们纷纷劝阻,奈何朱祁镇只听他的半吊子老师王振的话,最终还是御驾亲征,而且把军队统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职位交给他亲爱的老师王振手里。

王振此时已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马上就要以一场大胜被载入史册了。他以惊人的速度和极高的效率集结好了二十万军队,浩浩荡荡向大同出发。有人认为这次明军有五十万之多,但集结五十万人,以那时的效率来说五天是远远不够的,二十万还有可能。

皇帝都御驾亲征了,满朝文武除留守的之外,大都也只得跟着皇帝和王振出发了。

但他们的行军速度实在太慢,七月十七日,军队开拔,到八月一日才到大同,这时前方传来战报,阳和遭遇也先攻打,守军全军覆没。

王振有些慌,朱祁镇也开始害怕,师生二人一商量:算了,此时保命要紧,别想什么青史留名了,撤军!

可此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涌了出来:

首先是军队开始缺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还没打仗呢,20万大军的口粮竟然没有着落!原来这王振老师根本就没多准备粮草,他以为出去玩几天就回来了呢。

更让王振傻眼的是气候。明朝时期正处于一个小冰河期,那时北方的八月已很冷,由于压根没有准备,士兵们缺少御寒的衣物。

撤兵的路上天降大雨,士兵多有冻饿而死。

这时候的王振竟然还有意显摆,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蔚县去看一看,蔚县就在回京的路上,可当大军即将进入蔚县时,王振又改主意了,他说正是秋收时节,怕大军踩坏了庄稼,让大军再掉头走之前的路线。

这一番折腾,成功地为也先的大军赢得了时间,也先通过伏击解决了明军殿后的部队,赶上了朱祁镇他们。

此时明军来到了土木堡,这是个小地方,没有水源,二十万人又冷又饿,几乎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只能挖壕沟来抵御敌军。

也先佯装谈判,假意后退,诱导明军移出壕沟,然后率领军队直扑明军,20万军队瞬间崩溃。

老师王振死了,皇帝学生被俘了。整整20万人,埋没在土木堡这个地方。

一场闹剧草草收场,但闹剧的影响却是余波绵长,这场闹剧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关于土木之变,后世多有人认为罪魁祸首是王振,《明史》等史书也如是说,但朱祁镇身为皇帝,虽然落了个被俘的下场,但他还是应该为土木之变负主要责任的。

朱家是马上得天下,所以朱家子孙们都有战争情怀,朱祁镇也应如此,听到也先来犯,朱祁镇想得可能正是建功立业树立威望的好时机,他自己就想御驾亲征,又有王振的怂恿,而且把军事大权交给王振,其实这也是朱祁镇的心机。因为他知道,只有把大权交给王振,如果取得胜利,那战果才会记到自己这个皇帝的头上。

而朱祁镇也明明知道,随军队而行的大臣中,就有一位是领兵的合适人选。

他就是英国公张辅,正是前文所提到的五位顾命大臣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曾经是明成祖朱棣麾下悍将,平定安南,收复交趾,被后人称为一代军神。

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但朱祁镇不喜欢。为什么?因为这位英国公的威信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令朱祁镇惶恐,他想的只是怎么削减英国公对于军队的影响力,保住自己的军权,巩固皇位而已。

因此,朱祁镇绝无可能让这位英国公来掌军事大权。而这位可怜的英国公,以七十五岁高龄随军出征,结果阵亡。

正是这所谓的帝王心术,使朱祁镇选择了王振,也为此付出了20万将士的性命。

千古之下,仍令人心寒。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