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亡国前20年:皇帝学生做木匠,书生老师守边关,宦官朝中弄权术,一切都很稳!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一个王朝的崩坍,因由千丝万缕,后人看历史,往往自觉不自觉陷入见一叶而障目,摸象腿而说知象的境地,这也难免,史料纷杂,头绪繁多,今天,谁还有披阅十载,青灯黄卷的耐性?即使有这耐性,史料之中,相互抵牾之处更多,前朝史多为今朝著,掺杂些私货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有的史料中就记载,天启帝大字不识,是个文盲,大臣奏折只是由宦官念给他听,致使他广受蒙蔽。一个很影响的传说就是,大臣杨涟状告魏忠贤的折子,竟然是魏念给他听的,这还能有个好?

其实,这都是传说,皇帝怎么可能不通文墨呢?皇帝都是有专门的老师的,天启的老师是孙承宗,此人是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大家所熟知的才子钱谦益终生对其敬服有加,并一直视之为师。

孙承宗进士出身,入翰林,是一代文宗,这样的老师,怎能教出一个文盲呢?

孙承宗不但是天启的老师,还是天启的父亲朱常洛的老师,朱常洛即泰昌皇帝,只是他登基仅一月即亡,这样天启登基时只有16岁,孙承宗也就继续教天启读书。

史书中也有记载,天启酷爱木工活儿,不理朝政。天启做木匠,这是真的,人各有天分,就像宋徽宗爱画画一样,天启也是个木工大师级的人物了。但要说他不理朝政,纯粹昏君一个,也不尽然。

其实天启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面临的麻烦是,朝内东林党日盛,崇尚清谈,争权夺势;边防女真崛起,辽东早就尽失,努儿哈赤虎视眈眈。

天启开启了自己的帝王之术,重用魏忠贤,以制衡东林党;又请孙承宗主持辽东防务,天启对自己的这个老师很有感情,孙承宗不但是一代文宗,还通晓兵事,早就有官员上奏请求让孙承宗镇守辽东,但天启舍不得孙承宗离开讲席,两次驳回了此议,后来辽东经略熊廷弼被罢免、王在晋又与袁崇焕闹得不可开交,孙承宗看不下去,主动请求去辽东,天启很高兴,加封孙承宗为太子太保前去决断辽东防务。

内外都有依靠,天启就踏踏实实做自己木匠去了。

魏忠贤把持朝政,敛财暴政,自然是一个大大的坏蛋,但天启为什么要用他呢?他自然也是有一些本领的,天启一朝的财政,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他,他针对官商、大走私犯、倭寇等,强力收取盐税、茶税、矿税、海税,还减少北方农税,给农民一条活路;他还实际上废除了海禁,恢复了海贸,刺激了南方经济发展,为大明朝增加了海关税收,顺便打击了倭寇势力……

孙承宗呢,这位皇帝的老师,到了辽东之后,推行“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屯土筑垒,筑就了一道坚固的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日后威名远震的关宁铁骑也是他精心打造,自此东北防线固若金汤。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在屡次碰壁之后,迫使他们望宁远而却步。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为后来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

天启五年(1625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降将而打败仗,孙承宗受此牵连,朝野纷纷弹劾。孙承宗不甘受辱,强烈请求辞官,天启很难过,但最后也同意孙承宗辞官,并给孙承宗加特进光禄大夫,儿子世袭中书舍人,又赏赐蟒服、银币等,并派人保护孙承宗回家。

孙承宗督师辽东四年,前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招练兵马十一万,建立十二个车营、五个水营、两个火器营,八个前锋后劲营,制造甲胄、军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装备有几百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年收入十五万。

曾有官员弹劾孙承宗的此种做法,说他是空耗钱财却不主动出击,后世也有以此说孙承宗并无过人之处。其实,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儿,这种战法最为实用,逼迫努儿哈赤后撤七百里;说到钱财,孙承宗可算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第一人了,他屯田安民年入十五万,这是有史书记载的,而他向朝廷申请点军饷,却是千难万难。

此时1625年,边防安定,未尝有大战。但谁也想不到,20年后,大明王朝轰隆塌陷。

1628年,天启崩,其弟朱由检即位,是为崇祯。

崇祉和他哥哥相反,上来先砍了魏忠贤,东林党一党独大;又用王在晋为兵部尚书,王在晋一直反对孙承宗,破坏了孙承宗筑就的防线,后崇祯又杀了孙承宗的学生袁崇焕,一系列的胡乱操作,致使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清军围关,陷入死局,支撑了十六年,终于走到了大明王朝的尽头。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大举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缢而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