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家分晋:超一流国家晋国是如何一步一步作死自己的(二)

 奥卡姆剃历史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摘要

晋文公时发动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奠定霸主地位;晋襄公时发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大败秦国,称霸中原;晋厉公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为什么偏偏是这样一个超一流的国家,以被外姓人瓜分的方式消亡于历史之中?

04

一个国家的宗族内室、大位传承如此混乱,能不影响其国运?

晋武公之后,是晋献公,于公无前677年继位。

晋献公早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开疆拓土的事儿干了不少。但如果说三家分晋的早期渊源是曲沃代翼,那晋献公后来一系列的騒操作,可以说埋下了三家分晋的伏笔。

晋献公即位后,深知自家这个位子来之不易,经过了自己的老爷爷、爷爷、老爹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拼命造反),才有了如今的地位,如今自己坐上了国君的位子,难保其他的公族子弟不会有啥想法啊!别的不说,就单从老爷爷桓叔那一辈算起,这一支又一支的公族,已繁衍了不知多少代人了,公族子弟一大堆,难保不会再出“桓叔”了吧。

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没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字,杀,杀干净了,当国君的,心里才算踏实。

但怎么杀是个问题,要讲究策略,你不能一通乱杀,那不逼得大家造反吗?

晋献公就和谋臣士蒍商量,士蒍说这事儿好办,这群宗室公子吧,其实也没啥大本事,只是有一个叫富子的人总是为他们出谋划策,先搞掉富子,这群人自己就乱了。

晋献公说,这事儿你就去办吧。

这个士蒍也真是能干,先是设计除掉了富子,然后又不断散播谣言,制造事端,使群公子中彼此疑忌,进而相互攻击,激起了他们的内耗,看他们斗得差不多了,又用计谋把这些公子都骗到了到距绛邑(晋国首都,晋献公迁都从翼到绛)很远的车厢城(今山西绛县东南十里之车厢城),一举而歼之,为献公除掉了心腹之患。

晋献公倒是踏实了,但他得治理国家啊,宗族子弟无人可用了,原先他们都是有爵位和领土的,这一下子都空了出来。这下好了,晋国的士卿大夫阶层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晋献公也有意扶持异姓的士卿大夫代替公族行政。

这样,也就埋下了“三家分晋”的种子。

05

国内安定了之后,晋献公开始大展鸿图,在晋国卿大夫狐突、荀息、里克等人的辅佐下,先后灭服杨、霍、虢、魏、骊戎等国,史称“灭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积蓄了很强的实力,有了称霸诸国的资本。

但是,晋献公虽然打下了那么多土地,但他始终不再分封给王室宗族,心里还是担心出内乱,反而把分封了不少异姓大臣。

晋献公在攻灭霍、耿、魏国时,“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赵夙、毕万就是后来战国时期赵国、魏国国君的先祖。

然后,郦姬乱晋的故事来了。

这段历史咱们先前说过,简单说就是晋献公宠爱郦姬,甚至想废太子立郦姬的儿子,一通操作下来,太子申生自杀,夷吾、重耳被迫逃亡国外。骊姬之子奚齐、卓子先后登基,又先后被杀,晋国再陷动荡。

然后就是重耳在跟随他的谋臣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继承君位,就是晋文公。

这些帮助他的谋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叫赵衰的人,就是前面提到的赵夙的后人,也是后来瓜分晋国之一的赵国的先人。这个赵衰在在重耳成为晋文公后,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掌控了晋国的大权。

赵氏就这样崛起了。

这时晋文公可能也是害怕自己的位子不稳,毕竟发生了这么多事,于是他开始构思军事上的改革。

怎么改呢?指导思想在军事上不能让宗族子弟染指。

公元前632年,按照晋文公的设想,新的晋军将被划分为上、中、下三军。每军各设将、佐一名,即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既是文官,也是武将。三军以中军将最尊,以此类推,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逐级递降。

于是,著名的“三军六卿制”诞生了,他往后影响了晋国300的历史,最大的影响就是导致了“三家分晋”。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晋文公最初的安排,就是这三军六卿都由跟随自己流亡时的大臣担任,更要命的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宗族染指军事力量,他竟然允许这些外姓的三军六卿的职位可以世袭。

这意味着什么自不必多说了。

当然这套新的军队管理制度也很有刺激性,让逐渐替代公族行政的那批卿大夫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使得军队作战能力大大提升,甚至晋文公跻身春秋五霸也得益于这套制度带来的强大的战斗力。最终敲响了晋国的丧国之钟。

那么晋文公就这么笨,没看到这套制度可能带来的隐患吗?

当然也不是,晋文公也想到了不能让某个人一人权力独大,所以他在初设三军时,以郤榖将中军,郤溱佐之。郤榖在军中执掌大权,在朝中却以执政大夫狐偃为首。但是在军中呢,狐偃又只是一个上军佐,他就不得不服从郤榖。这样的人事安排,就可以于政、军中形成相互交织、相互掣肘的局面。

06

但是,任何一项制度用久了,好处就会越来越少,而坏处,则越来越明显。

由于晋国本就优待士卿大夫,再加上三军六卿之间权力互相交换,久而久之,晋国政坛实际上就是那几个最有权力的人说了算。

在国君强势时,国君能压得住,这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君臣关系。但国君一旦处于弱势,双方势力失衡,难免又要祸乱频起。

事实上,从晋襄公之后的晋灵公开始,晋国就已陷入了国君与卿大夫对立的局面。

晋景公时发生的著名的“赵氏孤儿”的事件,就足以说明双方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之前我们也说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参见《赵氏孤儿》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历史是从来不煽情的一文。

简单说就是那时执掌晋国国政的,是赵衰的儿子赵盾,赵盾杀了荒淫无道的晋灵公,另立晋成公,成公死后,赵盾又立晋成公的儿子即位,即晋景公。晋景公在位时,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

晋景公受不了赵家的一家独大,于是对赵家出手,杀了赵家满门,只留了一个孤儿,名叫赵武。

赵家虽只留下一个孤儿,但即使如此,赵家凭着深厚的关系与人脉,在几代人之后,又重新成为晋国政坛的主导力量。

由此也可看出,士卿大夫一旦做大,其势真是难以扑灭。

慢慢地,这些做大了的士卿大夫之间,也开始了相互攻伐,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国君一位早已形同虚设,大权尽归韩、赵、魏、智、中行、范六家所有。

07

在这六家当中,中行氏、智氏都是荀息的后人,中行氏的先祖就是荀林父,荀林父又称中行桓子,而范氏是士蒍的后人。

韩氏还算得上是晋国公室的人,是当年少数逃过了晋献公屠刀的晋国公族的后人,但多少年下来,与晋国国君也早没了什么感情。

这些家族彼此攻击,为的就是争夺更大的权力,适当的时候就可代晋。

经过一番复杂而旷日持久的争斗后,六家只剩了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为侯,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末代晋侯晋静公为庶人。

20多年后,晋静公被韩王暗杀在流亡途中,晋国彻底归于无有。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