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兴古老的名“园”——西园村

 乡风儒语 2022-05-26 发布于江苏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泰兴古老的名“园”——西园村
桑梓泰兴有一个以园而名的村,叫西园村。此处位于泰兴城西南隅,占地约3.5平方公里,南至无名沟(现酒厂支沟),北达护城河,东接鼓楼南大街,西到荷桑园、殷家畈。护城河南延的老天星港,史称王家港,又名新河,越西境而过;宋时西园新河一带水网交叉,芦苇荡荡,明清时新河则是苏北漕运入江的一条大河,是整个县城经天星南渡长江的水上交通要道。清中期鼎盛时,这里商贾和船舶云集,更是泰兴外出的重要门户。
正是由于这里乃苏中门户,水路要冲,故宋时镇江东至常州、无锡(包括江阴)、苏州的长江中下游的沿江一带发生的著名的“黄天荡之战”——这个大战之处自然也就包括对岸的江阳之地泰兴了。所以在这段江面的两岸各有一处叫“黄天荡”的村子,一个便是常州的黄天荡村,另一个就是泰兴的古时叫“黄天荡”的村子,即今天已成为南街社区的西园村。

《宋史·韩世传》: 南宋建炎四年 (1130),世忠与兀术“相持黄天荡者四十八日”。黄天荡其确切位置究竟在何处,至今未有定论。《中国通史》载,黄天荡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的东北。有近人考证,可能位于南京栖霞区东北的龙潭,也就是刀枪河一带,邻近镇江句容。其实,这缺乏史实依据支撑。笔者以为黄天荡之战绝非固定于某一处,而是镇江以东的这个苏、锡、常一带的江段及两岸,就像现代的淮海战役一样,决不是单指徐、蚌的,而是整个这一战役所包括的数次的各个大小战场。

《金史》宗弼传:宗弼还自杭州,遂取秀州。赤盏晖败宋军于平江,遂取平江。阿里率兵先趋镇江,宋韩世忠以舟师扼江口……世忠袭之,夺世忠大舟十艘,于是宗弼循南岸,世忠循北岸,且战且行。世忠艨艟大舰数倍宗弼军,出宗弼军前后数里,击柝之声,自夜达旦。世忠以轻舟来挑战,一日数接。将至黄天荡,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宗弼乃得至江宁。当时韩世忠金兵大战黄天荡48天,韩夫人梁红玉击鼓阻金兵,使兀术军无法夺路北归。兀术向世忠求请,世忠说:“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以相全。”兀术无语,只得向北岸金军求救,援军从扬州迂回泰兴企图渡江相救,又被韩军海船发觉,后兀术凿渠30里出江口,以小舟纵火而遁,宋军无风,帆弱而船舰不能行,使金兵北逃过江。此次战役,世忠以8000兵大战10万金兵,因而著名于史册。泰兴宣堡镇人曾在施工时挖到了宋古井和韩瓶,由此也可证明韩军跟岳家军一样,都在泰兴驻扎过的,泰兴西园原名称之为黄天荡是确有历史依据的。即使今天从这里的成氏族谱和老年人的习惯称呼来看,也是将西园的原名唤作黄天荡的。民国初年间,从镇江赶来这里的王姓刨烟店老板,就曾将店名取了个带谐音的黄天昌(荡)。

旧志记载,泰兴县治自宋绍兴中徙治延令村,即今鼓楼商场及“三馆”处后,斯时“旧城狭小”,原护城河安泰桥到南门吊桥一片为南园。此园非花园,而是菜园和果园的统称。西园得名,一是源自位于县城西南边之地理位置相对于南园而来,二是清初藏书家季振宜读书处,“明清以来,其族人即居县邑东南约四十里之季家市,振宜父寓庸,迁邑城旁,拓为园,即所谓'嘉树园’也。西园为振宜读书处,在县西南”。因其从弟昌龄建了一座“东园”,三弟季贞在城北建有“日涉园”(即今泰兴城花园河),城之四隅,皆有季氏园林,故振宜读书处名为西园。西园”“东园”后成行政村名,盖由此演变而来。当年邓汉仪(公元1617-1689年)留下诗篇《沧苇侍御招同砚祥、杨商贤、周季隰、介弟南官西园游宴》,写有西园之美景:“侍御每说西园好,六月乘流波浩洁。岸坍岸长只陡时,柴门曲曲江声抱。”由此可见,作为西园,历史上的原名应为黄天荡,其后才从相对于南园和季振宜读书处而名为西园。

由成姓“树德堂”族谱记载可知,这一支成姓族人是明初“洪武之乱”后从苏州阊门迁徙而来的。同样,居住此地之陆姓“映月堂”族谱亦有记载,这支陆姓原是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的后人,亦是于这一时期来此安居的。至于村中人口较多的王姓、周姓,据他们后人讲,其远祖也大多为这一时期从苏州阊门迁徙来此。这四大姓到此的时间,虽有先后之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因他们的先人在此落脚,经过一二十代人的垦荒种植,建房造屋,开枝散叶,才使其集聚区形成村落。
村的原貌从现时来看,状如倒“L”形。村街头宽身窄,形如旧时农村打场用的倒“L”字形的榻耙,故名“榻耙街”。1949年地名普查时,“榻耙街”改称泰宝街。巷道尽头向南,长近100米的小街命名进步街。住宅沿街而建,中间住户多为陆姓,笔者的好友陆克正曾是大户人家,也住在这里。南北方向则是成姓居住地,这一姓因人丁旺盛,子女众多,旧时曾有“六大房”之誉。东面临街处为周姓,西边大多为王姓。新中国成立初全村约有50户,300多人。
旧时西园信教者众多,最多时有4座庙宇。由榻耙街入内10多米,街北临河处一座小关帝庙。前后两进,中有天井,后进大殿3间,因香火冷落,成为乞丐们栖息处。由此前行至进步街,再拐向南,临大街处西侧,有一座观音庙。行200米,则有一座红土地庙,大门朝东,前后二进,外有围墙,后一进屋里塑有地公婆两神像,高2米多。因整座建筑系红砖建成而得名。抗日战争期间,伪十九师师长蔡鑫元在此建私宅公馆时,此庙被毁。由此向西,跨过老天星港上的一座小木桥,东侧临岸处又有一座土地庙,名为花土地庙。庙名由院墙上绘有各式佛事的图画而来。除这4座庙外,在南大街尽头还有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由官方建的关帝庙。人称“四关厢”之一的南门处前行,经过两处大水塘相夹的长达300多米的堤岸(龙岸),在清时军队操练的大校场东侧,则有一座八蜡庙。八蜡,作为专管蝗虫的神,虽面相尖嘴猴腮,但于此却日常香火不断;若逢有求雨等佛事,人们还总要将它抬出来游历。此外,村内进步街西侧还有一座佛堂为“一”字形3间屋,大门朝东,门前临街处设了一个两米多高的焚纸炉(旧时敬惜字纸,凡写有字迹的纸张不能随便处置,有专人捡拾起来投进炉里焚化)。信徒除此地村民外,多为城内市民。讲经传道的佛师,是从庆云寺请来的高僧,举办佛事时,人群众多,诵经念佛之声响彻云霄。春节后斋期,善男信女们从家中自带菜肴,到此集聚共炊。
史上的江淮门户,便捷的水上交通,也给这一方土地带来商贸繁荣的景象。护城河两侧,设有长长的石驳码头,河道上停靠各种各样的大小船只。除满载猪、油、酒的大船外,还有开往泰州、天星、广陵、曲霞等地的机帆船和快船。发达的水运一直维系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泰兴县航运公司就设在这里。人流带来商机,造就财富。新中国成立前夕,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有6家饮食店,还有面店小扁食(馄饨)店、烧饼店、粮行、猪鬃行、腌腊行、烧卖店、杂货店等。民国时就有的为泰兴城两边大浴池之一的“天泉”浴室也在这里。当然,最出色的还得数其间的“积翠”菜馆,这个菜馆是民国初期泰兴城内有名的四大名菜馆之一,其代表性的美食夏水汤、回酥汤被载入《泰兴县志》。

数百年历史烟云过去,昔日的黄天荡,现时的西园村,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现时的整个村子,虽说大体格局尚存,但昔日平房现已改建成楼房,横平竖直的街道全部置换为水泥路,现又多铺换成更好的新柏油路。2001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原泰兴镇西园村(亦称西元村,为泰州市文明村)和南街居委会合并组成南街社区,从体制上解决了同一区域内居农分治带来的弊端,揭开了社区建设新的一页。

今南街社区隶属于新设立的延令街道办,南街社区所辖的一个小区仍以西园命名,即西园小区。小区临街处竖立起盏盏路灯,已是一派新城模样,惟西边的老天星港东侧河岸处,有两家私人建的花卉苗圃园,葳蕤的植物和千姿百态的各种花草,还能让知之者勾起美好的回忆或引发些美好的联想与思念。写此文前,笔者曾打电话到南街社区某部门就西园村的有关方面做些求证,然已无多少人知道西园村了,更不用说知其历史了,令我稍有所慰的是其亲切温和的工作态度还算满意。这更让我感到挖掘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是多么地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