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连载155)青苗法争论激烈,王安石和司马光为此彻底反目

 野狐狸 2022-05-26 发布于浙江

第三卷  变法风云

第四章 赚钱的方法

摇摆

熙宁三年二月初二,满脸忧愁的赵顼将手上的一份奏疏交给宰执大臣们传阅,奏疏是河北安抚使韩琦写来的,内容当然是反对青苗法。

赵顼一字一顿地说道:“韩琦真是一个忠臣啊,身在朝外,还不忘忧心王事。我本以为青苗法可以利民,没想到竟然给老百姓们带来这么大的危害!朝廷制定政令不可以不审慎啊!”

韩琦的奏疏之所以能打动赵顼,倒不是他的文章写得如何特别,只是因为他在赵顼的心目中,地位举足轻重。

毕竟,韩琦是力谏仁宗赵祯甄选王室子弟立储的宰相,更是辅佐赵顼顺利即位的头号功臣。换句话说,没有韩琦,赵顼能不能坐稳皇位还是个问题。

赵顼的话,像是说给诸位大臣们听,又像是自言自语。见此情形,下面立着的几位宰执心情大不相同。

宰相曾公亮和陈升之心中窃喜不已,这两人属于典型的墙头草。他们内心并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却又不似司马光一般激烈论争,赵顼支持王安石推行变法,他们就跟着应喝,陈升之还曾一度和王安石共同主持条例司的工作,只是因为态度不积极,又换成了韩绛。两人平时不吱声,当发现变法招来一片反对声时,立刻又站到了反对派那边。

这回,眼见赵顼也动摇了,曾公亮和陈升之瞬间使出变脸神功,大呼皇上圣明,声称早该把那破青苗法一脚踹倒,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群臣中,只剩下激动的王安石,一边一目十行地浏览着韩琦的奏疏,一边火力全开地开始申辩。

只可惜,这次他的雄辩未能让赵顼回心转意。赵顼当场斥令条例司重新检讨青苗法,逐一分析条文可能造成的利害。

赵顼的态度转变令反对派们欢呼雀跃,在这群人看来,他们已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很快,条例司将被裁撤,青苗法也将马上变成一坨废纸。

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青苗法还没得到充分施行,仅仅推行了几个月,就要中途夭折?!这让王安石无比愤懑,他的自尊和学识决不允许自己遭到如此对待。

牛脾气一上来,王安石谁也不怕!第二天,他以身体不佳为借口递交了辞呈,请求赵顼免除自己的副相职位,改任闲官。

废新法?

老子不干了!

从二月初五开始,王安石开始泡起了病假。然而,赵顼并没有回心转意,六天后,他又发布了一条令反对派拍手加好的诏令:

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

但是,从来不走寻常路的司马光再次表态——俺不想干。原因很简单,新法还没有被完全废除,自己的政治理念还没有完全被接受采纳。

司马光虽然迂直,但并不傻,他从赵顼的态度中看出来,这位年轻的皇帝并没有完全放弃变法,只是希望利用他来调和改革措施,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可是,司马光的字典里绝没有妥协两个字,尽管韩琦等人知道消息后也劝他赶紧接受任命,他还是固执地连上了六份辞掉任命的奏疏。

司马光摆出了和新法势不两立的态度,赵顼也拿他无可奈何,不得已,只好收回成命。

宰执成员的任命状下达后,因为大臣的主动请辞而收回成命,在宋朝建立以来,还是头一遭。

这边司马光不肯上岗,那边王安石还在休假,朝廷里顿时乱成了半休克状态。冷静下来的赵顼开始心生悔意,毕竟没了王安石,朝廷又会回到混吃等死的状况。再者,他也觉得自己那天的表态有点过于强硬,伤了王安石的心,应该好好安抚一下。

于是,赵顼命司马光针对王安石的辞呈,起草了一份批答,劝他赶紧出来干活。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份小小的批答,竟让局势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扭转。

或许,赵顼让司马光起草批答的本意是为了调和两个人的关系,可他也是不长记性,自己面对的可是两个撞了南墙都不肯回头的直臣,怎么可能顺着他的意愿来呢?

赵顼派司马光去浇灭王安石那簇愤怒的小火苗。

司马光果断扔过去一个大炮仗。

司马光替赵顼所拟的“安抚”批答只有九十来字,翻译一下:

“我以为你才华高过古人,名气重于当世,将你从民间拔擢出来,担任朝廷要职,对你推心置腹、言听计从,为你而力排众议,这些情况,朝野上下人所共知。自新法推行后,士大夫议论纷纷,百姓人心骚动。如此紧要时刻,你却要推脱责任,退居事外,享受安闲?你为自己的私心考虑,倒是没了遗憾,我的希望,能够托付给谁呢?赶快出来干活,不用再废话了(祗复官常,无用辞费)!

换句话说,司马光是用皇上的口吻狠狠批评了王安石一通:“我以为你很牛,所以委你重任,你倒好,一看形势不对,就想撂摊子走人,还不快出来给我收拾这个烂摊子!

接到批答后,王安石怎肯示弱,随即上了一份《自辩章疏》。

赵顼看到王安石的奏疏,立马察觉事情出了偏差,拿过来批答一看,心中叫苦不迭。

司马牛啊司马牛,你这不是成心添乱吗?

赵顼即刻亲自起草了一封道歉信,让王安石最信任的吕惠卿送了过去,信中还诚恳地说道:都怪自己太急迫草率了,那份批答发出前也没仔细核稿,现在认真一看,真觉得挺惭愧(乃为文督迫之过,而朕失于详阅,今览之甚愧)。

皇上都这样表态了,天大的面子喽。

这也就是在宋朝,才会发生如此情况,要是换了汉唐明清,你试试,肯定把你整到永远休息为止。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偏偏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的执拗总是远远超出正常人的想象力。

收到批答的第二天,王安石回来了,不是来上班,而是继续提交辞职报告!

赵顼再次诚恳挽留。

继续打辞职报告。

继续非常非常诚恳地挽留。

报告也不打,我就是不来了!

赵顼心里苦呦。

好不容易看中两个正直有才的人,怎么都那么有个性?

事实上,赵顼大可不必抱屈,正直有才和个性突出何尝不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王安石和司马光也似普通官僚那般滑头,早就一边你好我好,一边享受高官厚禄,至于政治理想、个人操守,算什么东西,几块钱一斤?真若如此,这个法,无论变与不变,恐怕都会落得一地鸡毛。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不可多得的君子大才,只可惜,两人的政治观点却有着天壤之别。

赵顼的痛苦在于,他必须二选一。

从政治理想上看,赵顼更倾向于王安石。自从登上皇位后,他为了证明仁宗选择英宗一脉的正确,一直渴望干出一番令人信服的功业,而破解眼前积贫积弱的局面,则是最好的证明方式。

但是,司马光等人的“自律式”改革方案显然已经死路一条,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是明证。

司马光代为起草的那份充满火药味的批答,促使赵顼开始重新思考。他意识到,即便很多人出于公心反对变法,但同样存在着偏激和固执。退一万步说,青苗法在全国推行尚不足一个借贷周期,缘何能得出如此结论呢?

与此同时,赵顼派人到京郊各县微服探访了青苗法的执行情况,回报传来,青苗法也并不似反对派声言那样引起民怨沸腾。

于是,赵顼内心又倒向了王安石。

在收到《自辩章疏》的十日后,赵顼召王安石回来视事,并虚心向王安石解释道:“青苗法这事,我确实被群臣的意见所迷惑了,过寒食节的时候静下心来想了一想,这件事确实没什么大坏处,至多是可能会因为贷款无法收回而亏损一点钱财,但这算不了什么。”

王安石听了赵顼的话,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从年龄和阅历上看,王安石更愿意把眼前这个年轻人当做自己的学生,但是他毕竟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无论赵顼如何谦逊,君臣名分始终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赵顼的激情和进取心,让王安石对这位年轻皇帝倍加欣赏,对他的知遇之恩,王安石也心存感激。而赵顼频繁出现的摇摆和优柔,又经常让他力不从心。

看着转过弯来的赵顼,王安石脸上丝毫没有胜利者的喜悦,只是恭恭敬敬地回道:“只要力行变法,不要让一些不合格的官吏曲解执行,哪怕损失钱财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赵顼点头称是。

和很多变法者不同,王安石从来都不会将变法看成一个尽善尽美的过程。在赵顼动摇时,他曾反复强调:变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利大于弊,就值得坚持到底。有人不执行法令,则应纠正人事弊端,怎能反过来将新法废除呢?

二月二十一日,王安石复出,随即亲自撰文下发各路州县,严令声明:

“从即日起,若有州县官吏松弛怠慢或勾结破坏青苗法执行的,不得归咎于青苗法本身,曲解新法者,严惩不贷!”

自此,青苗法全面恢复执行!

青苗法之争,以王安石胜利而告终,而他和好友司马光之间的裂隙也越来越大。

就在王安石复出后不久,司马光了一封长达三千余字的《与王介甫书》,在这封信里,他又苦口婆心地阐述了一遍自己的观点,认为王安石的错误在于过于自信固执(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导致生事征利、侵官乱政。

司马光也知晓王安石的性格,在写这封信时,他并不指望通过区区几千字就能让王安石回心转意,但作为曾经的挚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最后一次努力,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努力。于是,在信尾,他近乎哀决地说道:“到底是听从我的规劝,还是加罪与我,还是敕令驳斥我,亦或向皇上进言贬谪我,都可以,我司马光待命而已(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垢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王安石收到司马光的信后,立刻起笔回信,他以非常平和的语气为自己的变法措施进行了解释。

接到回信,本意进行最后一次劝告的司马光忍不住又回了一封书信,对王安石的观点再是一通批驳。

如果说,如此两位大才闹得互成水火,是宋朝政坛的不幸。那么,两人的书信来往,却又成了北宋文坛的一大幸事,抛开观点不谈, 两人的文章个个引经据典、情理交融,用词温和坚定,却又柔中带钢,堪称政论文的巅峰之作。

读完司马光的第二封信,王安石心中愈加酸楚,自变法以来,自己费心心血,却饱受指责,而最令他痛心的是,擎起反变法大旗的人,居然是自己最尊重的好友。

在无数次的交锋中,王安石和司马光都已反复陈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他不想再和好友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于是,起笔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回信,此即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

信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慨然回应:

根据皇命,变更法度,设条例司以推行变法,不是侵害官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革除前代弊病,不是滋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苍生经理财富,不是谋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摒弃邪说,辞退奸佞,不是拒绝谏议(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临尾,王安石不忘表明自己的果决态度:“如果你指责我在我这么久,却不能辅助皇上有所作为,为百姓带来福泽,我知罪。如果你说今日不该有所作为,只要墨守成规就可以,那么我绝不敢盲从(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成了反击保守派的最强宣言。

收信后,司马光又回信一封。王安石觉得言辞已尽,未予回复。

至此,两人断绝往来。

昔日惺惺相惜,谁曾料,今日分道扬镳。

熙宁三年(1070)八月,司马光在一次觐见赵顼后,提出要离开朝廷。赵顼百般慰留,无奈司马光却去意已决。

既然自己的谏议无法为君主所采纳,就应该主动避位,这是司马光一生所坚持的信条。

赵顼知道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命其出知永兴军。

第二年四月,司马光来到了洛阳,转任判西京御史台,这只是一个虚衔,没有多少实际职权。

从此,司马光远离政坛,埋首书斋。

从此,一个保守固执的官僚消失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横空出世。

小编微信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