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针灸相关核心理论

 H珠Q 2022-05-26 发布于福建

林君讲董针 2022-01-02 11:33

关于董氏奇穴的学术渊源,董公曾说:「此系祖传而来,自己亦有发现发挥,原理与易经及内经有关。」此外即未再多言,至其1975年去世,亦未再提及其渊源学理。所以我们多读内经、易经,必将更有助于深入研究和灵活应用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虽号称奇穴,但系统井然,穴位分布全身,比传统经络系统更为缜密,治疗疾病范围极广,应用极为简便,不弄玄虚,是一套完整的针灸体系。

一、董氏奇穴分布

      董氏奇穴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例如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小臂部称「三三部位」,大臂部称「四四部位」,足趾部称「五五部位」,足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

图片

董氏针灸以部位定穴。这样便于理解和学习,对针灸初学者来说更易于接受,有利于针灸的大力推广。虽然董氏针灸是以部位定穴,但董氏针灸和传统针灸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因为董氏针灸很多穴位的取用原理是根据传统针灸经络的关系为基础,如果有了传统针灸理论做铺垫,那么很快能学好用好董氏针灸。

董氏针灸针刺时多紧贴骨缘、肌腱,有骨贴骨,有筋贴筋,这是董氏针灸的一大特点,所以明确了这点,董氏针灸定穴就容易了,如一一手指部位所有穴位均紧贴指骨骨缘进针即可。

董针很多穴位的分布,在效用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肝门能治急性肝炎,位于小肠经上,腕骨能退黄亦在小肠经上,这是认识到小肠为分水之官,能清利湿热的应用。又如心门与小海相近而治心脏病变,其门其正其角在大肠经上能治痔疮,解穴能治气血错乱与梁丘相近……等等。

    一般不在局部取穴、仅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施针,胸腹及腰背部位,则以三棱针浅刺出血,危险性少。

二、董氏针灸的命名

董氏奇穴的命名,每个穴位的命名都有其含义,理解穴名对临床具体用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便于临床记忆。

1根据部位命名:如肩中、侧三里、耳环、足三重。

2根据五行命名:如土水穴,从穴名看,作用于脾肾二脏,主治之久年胃病多因肝脾不和、脾肾两虚所致。再如水金穴,从穴名看作用于肺肾二脏,金水相通,有滋肾补金的作用,特别适合肾不纳气所致虚喘患者,凡是关乎肺肾二脏之病均可用之。

3以主治功能命名:这类穴位直接以治疗作用而命名,能够非常清晰的明确穴位功效,一看就明白。

如:妇科穴、脾肿穴、肠门穴、心门穴、肾关穴、失音穴等等。

4以部位与功能相结合的方式命名:

如:手解穴、指肾穴。

5根据数字命名:

如:三重、三江、三金、七里、九里等等。

二、董氏针灸之手法

    “扎针不灵,补泻不明”,传统针灸中极为重视补泻手法,这是获效的关键。但补泻手法目前还尚不统一,历代补泻手法各有不同,各个针灸流派手法又有不同。据不完全统计补泻手法多达四十余种,这对针灸初学者来说最难掌握,也是最头痛的事。

董公根据董针取穴思想研究创出了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简单实用,操作非常简单明了,既减轻了患者之痛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临床疗效。

董针具有易学、易操作的特点,无须复杂的补泻手法,即可达到应有的疗效。若能正确地运用这些针法,不但对常见病有确切的疗效,对久治不愈的顽症痼疾依然有显著效果。董针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具有鲜明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成为针灸之林的一朵奇葩。这些针法理论不但在董针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针灸中也被广泛运用,因此董针在针灸临床中已成为时下特效新针法。

董针手法简洁,董氏奇穴施针手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董氏针灸相关核心理论之二

林君讲董针 2022-01-03 12:51

图片


三、董针三大针法

「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

1、倒马针法 

  董针与传统针灸在定穴方面有很大不同,传统针灸所有的经穴均为一点一穴,而董针穴位很多为组穴,一个组穴有两个或三个点,董针很多重要穴位均有这一特性,如妇科穴、三其穴、上三黄穴、足驷马穴、足三重穴等,这一点完全不同于传统针灸。

倒马针法系董公所创,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较之散列的多针的效果,是来的较大而确实,例如:在内关取穴施针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间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马针,则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这是因为两针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可使治疗范围扩大,稳定持续的效果。

全身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使用倒马针以增强疗效,如: 

(1)内庭+陷谷倒马对痛经、脱肛有特效

(2)内关+间使倒马治心脏病有特效

(3)支沟+外关倒马治胁肋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等不胜枚举,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董针倒马两针或三针并列,实亦有全息的意义,若三针并列,则还有上针治上焦、中针治中焦、下针治下焦的意义,两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当某些全身性疾病,尤其慢性病,牵涉多脏腑的时候,运用这种倒马组穴就有很好的功效。整体合用,全体照应,故作用强大,是深层次全息理论的具体运用。

2.动气针法

  即针后令病人疼痛患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思状前亦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处穴位施针。

倒马针法配合动气针法,疗效显著,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收效,例如:

(1)患者牙痛,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明显止痛;

(2)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缓解疼痛。

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亦适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痛症,用于内科,亦有着效。 

3、牵引针法

   牵引针法的作用在疏导平衡作用,取健侧远端之穴位与患侧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使其可以「动引其气」,痛点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通则不痛」,可以立即抑止疼痛而达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而言,牵引穴,以取患侧该经之俞穴为主,所谓「俞主体重节痛」。具体操作如下:

例如病人右膝疼痛:

1.取健侧左内关穴强心治膝;

2.再针邻近穴位间使穴,两针便成为倒马针。

3.若膝痛位于足阳明胃经路线范围,则取胃经之输穴右陷谷为牵引针;

4.留针期间要求病患时时活动膝部,即为动气针法。

  一般留针45分钟左右。如果患处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则令患者按摩或深呼吸,如病患不能自行活动其手足等,则可令旁人协助其活动肢体。

再例如肩痛:

1.可先取健侧远处穴位肾关穴作治疗穴,

2.如肩痛部位在阳明胃经,则取患侧三间穴牵引;如肩痛在三焦经,则用中渚穴牵引;如肩痛在小肠经,则用后溪穴牵引。其它各种疼痛,均可以此类推。

总之,以健侧远端为治疗穴,患侧远端俞穴为牵引穴。也正符合内经「上有病而下取之(远取以疏导),左有病而右取之(对取以平衡)」的理论。如果双侧同病,例如双膝痛,可针双内关,再针双太冲。

  脸面部的病可用迎香作牵引,因迎香为大肠经之终点,胃经之起点,大肠经及胃经循行整个脸面,脸面的病如青春痘、脂漏性皮炎、鼻炎等都可用迎香作为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极为有效。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论是治疗针或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治疗」,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

   牵引针法,也可以与倒马针法合用,效果亦佳,例如:左侧胆经方向坐骨神经痛,可针右侧灵骨、大白,再针左侧水曲一针。灵骨、大白相互构成倒马,与水曲形成牵引。

四、董针的针刺要点:

1.重视针刺深浅:扎深治远、扎浅治近,结合体应针法。

2.注重合理的留针:因人、因病、因时、因效,一般留45分钟左右。难病大病,要敢于深刺久留。如久年面瘫、中风后遗症。

3.一般不针患处,远处扎针有整体调理、记忆作用。

4.针刺用穴先后:组穴运用时分主穴和配穴,如灵骨大白、足驷马、足三重等。先扎主穴,后扎配穴。

5.针法原则:“先针无病为之主,后针有病为之应” 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


董氏针灸相关核心理论之三

林君讲董针 2022-01-04 11:27

五、董氏奇穴的取用

1. 太极对应

董氏奇穴非常注重太极全息对应。

常用的太极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十种

⑴等高对应 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

⑵手足顺对 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施治,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一此一对应之运用。此对应在临床中最常用。

图片

图片

⑶手足逆对 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

⑷手躯顺对法 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肩与头,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董师以大间等五个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图片

⑸手躯逆对法 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与头,前臂与胸(背)脘,肘与(腰),上臂与下腹(或腰骶),肩与阴部。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

⑹足躯顺对法 下肢与躯干顺向并列,则有如下对应:即大腿与胸(背)脘,膝与脐(腰),小腿与下腹(腰骶),足与阴部。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下腹有病可针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临床常以内庭治经痛,大敦、隐白治崩漏,三阴交治下腹病……等,其运用皆与此一原理相合。

图片

⑺足躯逆对法 将下肢与躯干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足与头、踝与颈项、小腿与胸(背)脘、膝与脐(腰)、大腿与下腹(腰骶)。临床常以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阳明头痛,束骨治后头痛,以正筋、正宗治颈项不适,都与此一对应法有关。

⑻头骶对应法 除了手与脚及手脚与躯干的对应外,头面与尾骶亦形成一种对应。例如临床以骶部之长强治癫狂之脑病;以头部之百会治疗脱肛就是常见的例子,以冲霄穴治头痛,也是此一原理之运用。

⑼头足对应 头顶百会与脚底之涌泉也形成对应,即所谓「天顶对地门」,所以用涌泉治疗顶痛及脑部病变。

⑽前后对应 人身前后亦有对应关系,如胸背对应,腰腹对应,颈口对应等,以颈部之总枢穴治发音无力,呕吐等,以承浆治项强,就是这种对应的应用。

上述对应取穴法应灵活合理地运用,临床中以同名经关节部位对应关系用之最多、功效最确切,在临床具体运用时最主要的要抓住这一点是获取疗效的关键。当非关节部位对应取穴时,应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一般不应以孤立的对应取穴思维选穴,若是一味地运用对应取穴法,往往收效不佳,所以在运用对应取穴法时应全方位地考虑选穴原则,才是获得疗效的保障。

并非所有对应均有疗效,请注意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手段,不可将全息对应无限扩张,否则必成为「寸寸人身皆是穴」,可以一穴治全身病,也可以所有的穴皆可治同一病,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2.暗影和青筋

   这种取穴法是独具特色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取穴原理是“有诸于内,行诸于外”的特性而发挥作用。当人体某脏腑或经络有病变时,往往会在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外在变化,有青筋、暗影出现。尤其久年之疾,顽症痼疾多有相关反应,所以在临床时应该注重查看体表,若能正确地处理,有时即可取得极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身体其它地方也会有此现象,不过较难发现而已,这种方法除了反应病变有助诊断外,并且有些可以扎针起到治疗作用,此法董公甚为精通,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例如水金穴治慢性咳喘,重子重仙穴治肩背痛,木火穴治半身不遂,大间小间治前列腺……等,就是此一方法之发挥。

暗影主要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暗影越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青紫色的纹路(暗影)就越明显。

  这种静脉形状特别显著,颜色特别紫蓝,俗称「青筋」,多发生在腘窝(委中)、肘窝(尺泽)、臂上部、小腿外侧、或阴陵泉、鱼际、然谷部位、肋骨前沿、肩胛与腹壁的。

赖金雄医师说:穴道上的青筋或红筋(尤其是手指上的穴道),它是诊断点,也是很好的治疗点。例如心常穴附近见青筋明显,对准该青筋施针(出血),则胸闷立舒,这是因为心功能有问题该穴才会出现青筋;不过,这并不是说心脏方面的病变必会在心常穴上出现反应点,但是在临床上发现的概率很大。

图片

3、多以“段”或“区域”为取穴单位

此法取穴范围大、方便,穴组倒马使用,效果更佳。

  例如足三重穴组(足一重、足二重、足三重共三穴),虽谓在腓骨前缘,外踝骨尖上三寸、五寸及七寸处,但只要在该线段上取穴即可生效,不需太拘泥于尺寸

  又如前臂的肠门、肝门、心门三穴,括囊了下、中、上三焦,以治疗整体之意思。

董氏针灸相关核心理论之四及小结

林君讲董针 2022-01-06 09:08

五、体应关系

  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明与应用,掌握此一原则,不仅可以将董氏奇穴应用得更深入更有效,用于十四经穴方面,也能加强及突出其效果。体应之要点即: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骨治骨;以脉治脉

⑴以皮治皮(以皮治肺)

  肺主皮肤,治皮肤病在进针时宜浅刺,刺破皮肤就可以达到相应的效,刺皮治皮。沿皮下刺水金水通,治疗咳喘等肺病甚效,就是以皮治肺的具体应用。制污穴刺血治疗皮肤疮口不合,一是以肺治皮肤,另外靠近井穴少商能退烧抗感染,是以皮治皮和以皮治肺的双重应用。

⑵以肉治肉(以肉治脾)

  如足驷马及肩中皆是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最常用来治肌肉方面的病变,尤其是肌肉萎缩,疗效甚好。驷马、肩中等穴治疗皮肤病效果也很好。

⑶以筋治筋(以筋治肝)

  贴筋进针可治筋病,例如尺泽在大筋旁,可治全身的筋病,对运动病变效果很好。正筋、正宗(阿基利斯腱)是一大筋,针刺入正筋、正宗可治疗颈筋强硬,小腿筋紧等多种筋病。

⑷以脉治脉(以脉治心)

  紧贴脉管的穴位可治脉病,例如针地宗穴,因靠近血管,调整血液循环,治心脏病及血管硬化效果很好。肺经的太渊穴在脉旁为脉会,治疗脉管病效果很好。

⑸以骨治骨(以骨治肾) 

  肾主骨,因此治骨病时扎针尽量贴骨或抵骨,疗效较佳。治骨刺常用削骨针,即四花中及其下三寸的倒马针,两针紧贴骨头才有作用。本组穴位治疗膝盖骨刺,肥大性、退化性关节炎疗效很好。九里穴(风市) 深至贴骨或抵骨,治疗各种风病、疼痛以及半身不遂,疗效好。

六、脏腑别通

这是杨维杰老师在董氏奇穴理论上的发现,对了解董氏奇穴的内涵有巨大的贡献,也是董氏奇穴应用最突出、最广泛及最精华的部分。五脏别通首先见于李梴「医学入门」,唐宗海之「医经精义」有较细的发挥。但他们都并未深入了解其源流,五脏别通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发展而来(开合枢则又系由易经演变而来)。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又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作手足相配之表如下:

图片

这样就构成:

  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胃与包络通。

   从此一原理来探源董氏奇穴之原理及应用,许多疑惑自是不言而解,以此原理发挥应用更能挥洒自如:

例如:

1.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但可治膀胱经之背痛,及肩胛部疼痛。

2.还巢穴在三焦经上,因三焦经与肾相通,故透过治理三焦,疏肝补肾能治妇科病、不孕症等。

3.火包穴在胃经第二脚趾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痛甚效。通关、通山在胃经上治心脏病亦甚效。

4.木穴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气痛,其它大、中、小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

5.五十肩病痛多在肩背小肠经处,针肾关(在脾经上)特效。

十四经穴应用脏腑别通之原理取穴,疗效亦非常好,例如:

以曲池治头晕,就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运用。

腕骨在小肠经,能清脾湿、治黄疸,自古为治黄要穴。

中渚在三焦经上,治肾亏腰痛甚效。

足三里为胃经穴,但治心脏病甚效。

内关为心包络穴位,但治膝痛甚效,此因通过膝部最主要之经络为胃经。

此种方法应用极灵活,例证甚多,疗效极好,在此不再多举。


小结

七、董针优势特点

(1)董针取穴主要在四肢部,足可以治疗全身诸病,胸背部和腰背部仅以点刺放血为用,不直接用毫针针刺,具有取用方便而无风险的针刺疗法。

(2)董针以十二个具体部位定穴,不以传统针灸经络方法取穴,易学、易记、宜掌握。

(3)董针多为“倒马组穴”,重要穴位均是以此方法来定穴,只要疾病诊断正确,取穴得当,手法精准,则功效就强大,奏效迅速,多能立除沉疴,具有标本兼治作用迅速之优势特点

(4)董针不强调各种繁琐的补泻手法,临床注重动气、倒马、牵引、刺血四种针法灵活运用,这些针法易学易用,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实的优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实用针灸体系。

(5)董针一般不采用强刺激手法,仅以正刺、斜刺、皮下刺即可,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了患者对针刺畏惧和晕针的发生。

(6)董针治疗疾病极为广泛不但对常见病、多发病有良效,而且对疑难杂症、顽症痼疾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无论痛症还是脏腑病均具有作用广泛的特点。

总之,董针具有易学易用、取穴少,见效快,疗效高,安全低风险,治疗范围广等优势特点,受到广大针灸爱好者的喜爱,值得大力推广和临床使用。其理论和很多重要穴位也被其它很多所谓的“祖传针法、自创针法”所借鉴使用,学习者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核心理论:手足同名经相通之刺法原理及应用

林君讲董针 2022-01-30 08:06

「 同名经取穴法 」。也称六经相通取穴法, 是接经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经络疗法的一种,所谓的六经相通,即手太阴通足太阴,手阳明通足阳明,手少阴通足少阴,手太阳通足太阳,手厥阴通足厥阴,手少阳通足少阳的手足三阴三阳相通。

 手足同名经之运用也可以说与开合枢有关 。手足太阳经皆主开,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手足少阳经皆主枢,彼此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其它手足阳明同名经,手足太阴同名经,手足少阴同名经,手足厥阴同名经之间,亦都有着同类的运动规律及性质,因此其作用彼此相通,可以称作同名经相通。

「同名经相通」确实也有相通的路径,例如手足太阴经在中府穴附近相连;手足阳明经在迎香穴相连;手足少阴经在心中相连;手足太阳经在睛明穴相连;手足厥阴经在天池穴相连;手足少阳经在瞳子髎穴相连等。

同名经相通之应用, 在《针灸宝典》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皆有较详细之叙述,这里再简单提要。其应用有几种方法 :

( 一 ) 、 手足同名经互相对治 : 一般以对侧相应点为标准,亦即四肢疾病较为适用,即以左上治右下,右上治左下、左下治右上、右下治左上,例如手太阴之井穴少商有病针足太阴之井穴隐白;手少阴之荥穴少府有病痛可针足少阴之荥穴照海,其他个经皆可依此类推。这种方法有时亦可不必拘泥穴道,例如承山部位痛,取对侧前臂太阳经相应之中点施针,该处并无穴位,但也能治愈疾病。通经取穴法虽然以四肢疾病应用较多,亦可用于躯干部位,疗效亦佳,例如肾经的俞府穴处疼痛,可灸心经的少海神门而立解。

( 二 )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配治 : 同名经配合应用在古歌诀中时常见及,这里以《百症赋》举述的几个例子来看。如:「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听会为胆经穴,翳风为三焦经穴,这是手足少阳同名经配合用;又如「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通里为心经穴,大钟为肾经穴,这是手足少阴同名经配用的例子;再如「攀睛攻肝俞少泽之所」,肝俞为膀胱经穴,少泽为小肠经穴,这是手足太阳同名经配用的例子。此外《席弘赋》也说:「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前者为手足太阴同名经相通配用,后者为手足阳明经相通配用。其它古例及今例真是多不胜举,如手太阳后溪与足太阳束骨同用治疗颈项及腰痛甚效,足证同名经相通配用确实是一种常用实用的针法。

(三)、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取代治疗 : 即是相对应的部位因为在全息学说上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因此有同质的作用,而常常互相取代应用。

例如公孙可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相对应的鱼际亦可治疗脾胃虚寒,消化不良。临泣可治环腰一周之酸痛,相对应的中渚也专治环腰一带酸痛。悬钟能治落枕,相对应的外关也可治落枕。足太阳束骨能治疗颈项及腰痛,相应的手太阳后溪也可治疗颈项及腰痛, 足小趾端的至阴穴可治妇科胎位不正,手小指端的少泽也能治妇科病产后少乳。



董针核心针法之一体应针法要点

林君讲董针 2022-02-08 10:09

       体应针法包含体与体之对应,及体与脏之对应,可以说是全息针法的一部分,也是董氏奇穴之中心思想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找到其刺法渊源。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这里综合董公景昌及杨维杰教授个人近四十年之临床经验,将理论与临床做一简要阐述。体应全息亦称「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又可以五体治五脏,其原理及源流应系来自《内经》。董分应用颇多,杨维杰教授个人应用尤多,现分述如下:

第一节 以体治体

 一、以骨治骨   

        以骨治骨相当于古法之刺骨法,《刺齐论》说:「刺骨无伤筋」,此一刺法之要则有二:

  一是进针抵骨,此法相当于《内经》之《输刺法》。《官针篇》说:「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

  二是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董氏奇穴贴骨进针之穴位甚多,进针抵骨之穴位也不少。清代周孔四先生在《周氏经络大全》说:「凡病在内而上下行者,经脉也;左右行者,络气也。其为穴也,经行至此而为之凝,故穴必附于骨。」。

  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例如灵骨贴骨治坐骨神经痛特效〈配大白贴骨更佳〉;人中、后溪、束骨均能治疗腰颈骨刺,配风市穴抵骨更佳。灵骨贴骨治疗脚跟骨刺甚效。加取束骨穴贴骨牵引更佳。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太冲贴骨治手脚痛,尤其是治疗膝痛更有效。

二、以筋治筋

  以筋治筋相当于古法之刺筋法,《刺齐论》说:「刺筋者无伤肉」,此一刺法之要则有二,一是刺在筋上,此法相当于《内经》之《关刺法》,《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一是刺在筋旁,此法相当于《内经》之《恢刺法》,《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这两种刺法,对于治疗筋病效果均甚佳,包括身体的拘挛,强直,抽掣,弛缓皆有疗效。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穴在阿基利斯腱之大筋上,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疼痛甚效,治疗腰扭伤效果亦佳。再如尺泽穴位于大筋旁,贴筋刺入尺泽穴,可治全身拘急挛缩的病变,治疗五十肩之肩臂强硬不举,治疗手掌挛缩不伸,都甚为有效,治半身不遂也极为常用。因本穴为肺(金)之子(水)穴,泻之能使金不克木,筋自然就舒弛伸展。但又何尝不是以筋治筋之作用?其它如承山、阳陵能治筋病,也都可以说是此一刺法及理论的应用。

三、以脉治脉

  以脉治脉相当于古法之刺脉法。《刺齐论》说:「刺脉无伤皮」,此一刺法亦有两种,一种是刺络出血,即刺血疗法;《官针篇》中的络刺、豹文刺、赞刺可说均属此法之范畴。

  《官针篇》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故也,以取经络之血者。」;「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瘫肿也。」。另一种刺法,则是刺入至大血管〈动脉〉旁,不伤血管不出血,紧贴血管以治血管之病,此种针法在古书未见记载,为董师常用之针法之一,亦当属刺脉法。

  刺络法临床极为常用,对于难病及痼疾有特殊疗效,对于急性大病及热病也常有极好之疗效。因临床应用实在太多,不克在此一一列述,仅举出数例,便足以了解此法应用之广泛及实用。如:在十二井穴刺出血可治中风昏厥、高热、咽喉肿痛…等。在委中刺血可治后头痛、颈项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腰扭伤、下腿痛、痔疮、疮痈、霍乱、急性吐泻……等。在肘弯点刺出血可治五十肩、手臂痛、气喘、心脏病、霍乱…等。在耳背刺血可治眼病、口歪眼斜、皮肤病、失眠、多汗等均甚效。

       董师另采「泻络远针」法,在背部刺血治脚痛、膝痛、在下腰刺血治上臂痛,在小腿之四花中、外穴刺血治躯干之内脏病甚效,都是很平常的用例。尤其难能者,董师常采取贴脉治脉之法,此法对一般人并不陌生,如各书所载「脉会太渊」,以太渊穴治疗各种血脉之病,早即为针灸医师所熟悉,董师更将此法发挥,应用范围更广。例如地宗穴,贴近动脉,主治「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血管硬化」;又如火硬穴及火主穴下有太冲脉经过,亦常以此治血脉病。

四、以肉治肉

  以肉治肉相当于古法之刺肉法。《刺齐论》说:「刺肉无伤脉,刺肉无伤筋」,《官针篇》中的浮刺、分刺、合谷刺可说都属刺肉法。

  《官针篇》说:「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分刺,次分肉之间也。」「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浮刺为刺浅层的肌肉,亦可采斜刺或横刺,治肌急而寒就是治肌怕冷及挛缩拘急等。分刺则是刺较深层的肌肉,治疗肌肉痛,麻木不仁或萎缩。

  合谷刺则是直刺至一定深度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向左右或前后各斜刺一针,形同鸡足般的「个」字,治疗感受风寒湿所致的肌痹症。例如临床上常以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及大腿驷马穴等肉多处治疗肌肉萎缩甚为有效,虽说「萎症独取阳明」,又怎能说不是以肉治肉的疗效使然呢?这些穴位治疗肌肉挛缩拘急或末梢神经沿炎亦有效。承山及肩中在肌肉较多处,治肌肉病亦甚效。

五、以皮治皮

  以皮治皮相当于古法针灸的刺皮法。《刺齐论》说,「刺皮无伤肉」。《官针篇》中的毛刺、半刺即系刺皮法。

  相当于半刺之梅花针刺法,其治疗以微充血或微出血为度,治疗皮肤感觉异常、神经性皮炎、斑秃、脱发、酒齄鼻都有很好的疗效,也可用三棱针浅刺散刺代替。但《官针篇》曾说:「肤白勿取」,可以了解本法镵针〈浅刺出血〉原系为阳盛而设,肤色变赤有血热者较宜,例如皮肤病皮肤色赤、丹毒,多发性疖肿或带状疱疹色赤等均可以此法治之,上述治法多在病变局部施治。

  《官针篇》说:「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毛刺叙述刺浅恰如毫毛之浮浅细微,手法轻虚;半刺则指浅刺,浅内疾发亦如拔毛状,也可说类同毛刺,只是较毛刺略深,只浅刺皮肤,不伤肌肉,相当于近代的皮肤针〈梅花针〉的叩打刺激法。毛刺多用于局部麻木不仁的浮痹症和一些皮肤病。

  董师之刺皮法别开生面,其多在肌肉肥厚处针治皮肤病,此有补土生金之意,也有以皮治皮之应。如驷马穴治皮肤病极效。此处为阳明经所过,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甚好,但不宜深刺,以应皮毛。或以泻营法刺之,即先针至地部,然后再提至人部,施以强捻泻针后,再提至天部,然后留针,此即《难经》所说:「当泻之时,从营取气。」,此种针法对皮肤变赤之皮肤病尤为有效。曲池穴治皮肤病亦同此理此法。

第二节 以体治脏〈体脏对应〉

  五体刺法,除能以体治体,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外,还能透过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心主脉,肺主皮,而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肉治脾,以脉治心,以皮治肺,达到体脏对应的治疗效果。

  《官针篇》说:「半刺者,……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豹文刺……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关刺者,……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合谷刺……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输刺者……深内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就说明了五体刺法与五脏的相应。以下即简单举述一些治例略作发挥。

一、刺皮应肺

  临床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病,针水金或水通穴采皮下针施治。在少商商阳浅刺点刺治肺热喉痛或发热,又如浅针食指之木穴治鼻病等,皆系采皮与肺相应的刺法。

二、刺肉应脾

  刺肌肉能应脾,肉厚之处有补气理气之效用,合谷太冲在手指及脚趾之间肌肉较丰厚之处,理气作用甚强,虽说因系「原穴」之故,但脾〈气〉肉相应也有关系。针驷马穴能治皮肤病也能健脾补气。董氏奇穴如治肺之驷马,治心之通关、通山、通天,治肾之通肾、通胃、通背,治肝之天黄、明黄、其黄,及镇痛要穴风市都在肌肉丰厚之大腿处,实亦健脾,重视脾胃学说之故。

三、以脉治心

  刺血治疗心脏病最为有效。笔者以肘弯、四花中外〈条口、丰隆附近〉刺血治愈多例严重心脏病患。刺脉如地宗穴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强心〉,能治心脏病及血管硬化;又如火硬火主夹太冲穴,下有动脉应手,针此能强心,并治心脏麻痹。太冲穴亦有强心作用,曾以太冲治疗昏厥,经针人中百会未效,而太冲即效者数例。

四、以筋治肝

  阳陵泉为治筋病要穴,也是治肝胆病的要穴,以承山治脚挛急抽筋有效,治疗胃痉挛痛及治月经痉挛痛也有效,这些也都与肝有关。

五、刺骨应肾

  灵骨穴贴骨进针治腰痛,亦能补肾治足跟痛及肾亏各病。妇科穴及还巢穴皆应贴骨进针,始能达到补肾治肾治不孕的效果。腕顺穴所治各症与肾有关,针刺时贴骨疗效较佳,三阴交穴贴骨进针补肾之作用更强。

  某些穴位透过筋骨或筋肉的对应关系,能与多脏对应,治疗病症更多,例如手三里刺在筋上,曲池穴贴骨进针治疗肱骨外上踝炎及手肘肌腱病变甚效。此即由于筋骨皆治,肝肾并补之故。又如手五金手千金穴在太阳经及少阳经中间,在筋下骨前,能筋骨并治通于肝肾。所治各病与筋骨肝肾有关。再如个人最常用的液门穴,在筋下贴骨进针,进至中白〈中渚〉及下白肉多处,如此则与脾肝肾皆相关,脾肝肾之病皆能治,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为个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董针百病高效精简针方

林君讲董针 2022-01-21 09:24

1,中医急救疗法:十宣穴放血,就是双手十指尖的针刺放血。用于中风跌倒晕倒,不省人事的急救。

2,高血压二针:火菊火硬,配合太阳耳尖点刺放血。

3,糖尿病三针:天皇肾关,水相。

4,脂肪瘤:健侧合谷,对侧牵引针。

5,类风湿关节炎三针:肾关复原五虎一。患侧也可牵引。

6,贫血四针:上三黄,肾关。

7,慢性肝炎四针:左侧上三黄木炎。

8,颈腰椎骨刺四针:人中后溪束骨,中九里。或者用双侧上三黄。配委中点刺放血。

9,失眠四针:百会、镇静,间谷,中九里。耳尖刺血(下午三点后)

10,疲劳二针:三叉三,鼻翼。

11,脑瘤脑积水三针:上瘤,正筋正宗。

12,脑震荡脑膜炎三针:足三火(火连火菊火散)三穴区域如有青筋点刺放血效果更佳。

13,全头痛二针:大白,三叉三。

14,前头痛二针:天皇,火菊。

15,偏头痛二针:门金,水曲。

16,后头痛二针:正筋,正宗。

17,感冒头痛二针:三叉三,大白。

18,感冒咳嗽咽痛二针:三叉三,土水中。

19,头晕呕吐二针:内关,曲池。可配总枢点刺放血。

20,咽喉肿痛二针:左三叉三,右土水中,左右各一针,双手齐捻针,并令咽吞唾液动气。少商配商阳点刺放血治咽喉肿痛效果也好。

21,口腔溃疡二针:三叉三,手解。配制污,上下唇穴点刺放血。

22,张口不开或下颌骨痛三针:火主,门金,四花上。太阳点刺放血。

23,流口水二针:大人水金水通,小孩止涎穴。

24,鱼刺卡喉,梅核气二针:足五金足千金。

25,三叉神经痛二针:健侧大白,患侧后溪。

26,面瘫三针:健侧足三里深刺、后溪、患侧合谷。

27,耳鸣耳痛二针:叉三,中九里。

28,耳朵等五官痛二针:双侧三叉三。

29,落枕三针:重子重仙,承浆。

30,肺炎二针:重子重仙。大白点刺放血。

31,上牙痛二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32,下牙痛二针:灵骨大白。

33,牙根痛二针:水相,昆仑。

34,蛀牙痛:偏历。

35,打嗝二针:火星上下。

36,流鼻血二针:三叉一,肩中。

37,急慢性、过敏性鼻炎三针:木穴、足驷马。

38,鼻塞二针:三叉三,肩中。

39,流鼻水或者鼻子干二针:三叉三+木穴。

40,甲状腺肿大二针:足五金足千金。

41,腮腺炎三针:外三关。耳背放血。

42,麦粒肿二针:左右灵骨交刺。耳尖或者太阳点刺放血。

43,结膜炎角膜炎四针:上白,驷马三穴。耳背太阳点刺放血。

44,飞蚊症二针:肾关复溜。

45,青光眼二针:火硬,火主。

46,两眼睁不开四针:三叉三,门金,火菊、复溜,动气针法,5分钟捻针一次。

47,指关节痛二针:双侧五虎一。

48,腕关节痛二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49,网球肘二针:健侧曲后,患侧灵骨。

50,手麻二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或者肾关复溜。

51,手前臂痛:侧三里侧下三里,或者足三重,或者火串外关。

52,腱鞘炎二针:双侧五虎一。

53,肩颈痛二针:肾关,阳陵泉。

54,腿麻二针:手五金手千金。

55,膝盖痛二针:健侧心门,患侧火主。

56,大腿酸痛二针:三叉三,心门。

57,小腿酸二针:三叉二,次白。

58,脚掌痛二针:五虎三四。

59,脚跟痛二针:五虎五,灵骨。

60,脚踝扭伤二针:小节+五虎四。

61,腿软发胀二针:三叉三+三叉二。

62,腿软无力二针:肩中+木枝。

63,腿抽筋二针:肝门肠门+次白。

64,手抽筋二针:承山,博球。

65,胁肋痛二针:阳陵泉,火串。

66,坐骨神经痛:灵骨,大白。加减:抬腿无力或者胯骨痛+鼻翼,痛侧加牵引。大腿内侧痛+肝门心门。大腿后侧痛+束骨牵引。

67,急性腰痛(闪腰岔气)二针:马金水,二角明。

68,慢性腰痛(腰肌劳损):灵骨大白。

69,肚脐周围痛二针:腕顺一二。

70,小腹痛二针:门金,火菊。

71,下腹胀痛二针:门金,肠门。

72,尾椎痛二针:心门,后会。

73,皮肤病三针:足驷马三穴。

74,青春痘四针:足驷马,迎香穴。

75,荨麻疹三针:足驷马,上肢+肩中,下肢+中九里。

76,带状疱疹三针:驷马三穴,耳背放血。疼痛剧烈+手解。

77,牛皮癣三针:驷马三穴。

78,湿疹三针:驷马三穴。

79,痛经二针:门金+妇科。

80,催经四穴:妇科,还巢、承浆,制污。

81,崩漏二针:三叉一,肩中。

82,月经提前:曲池,火硬。

83,月经推后:灵骨,肾关。

84,赤白带下四针:妇科还巢,云白李白。

85,阴道炎四针:妇科还巢,云白李白。

86,输卵管不通二针:还巢(主穴)妇科。

87,乳腺纤维瘤(增生):健侧合谷+患侧悬钟牵引,动气针法,以合谷为主穴,加经络牵引针。

88,子宫肌瘤五针:妇科还巢,外三关。

89,早泄阳痿二针:肾关,大敦。

90,疝气三针:健侧大间小间,患侧大敦。

91,肾结石二针:下白+马金水。

92,阑尾炎:门金+阑尾穴。

93,痔疮三针:三其穴。委中刺血。

94,便秘三穴:三其、火串+照海。

95,心脏病二针:心门,四花上,在肘弯或者四花中、外放血。

96,心绞痛:火主火硬,火包点刺。

97,腹胀二针:门金,灵骨。

98,急慢性腹泻二针:肠门,门金。

99,急性胃痛二针:梁丘、门金。

100,慢性胃痛、胃炎二针:门金,四花上。

(以上针方仅供临床参考使用,辩症施针。)

针灸治痛证注意以下两点可大大增强疗效

林君讲董针 2022-02-11 08:36

1.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经之少府穴为火中之火穴,清火及镇定作用甚强,治各种痛痒皆效。

2.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我们知道,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基于同样的原理,属少阳经的几个穴位如风市、悬钟、阳陵泉、足临泣等,或临近胆经的几个董氏奇穴如侧三里、侧下三里、足五金、足千金也能治疗许多疾病。尤其是风市穴(即董氏奇穴中九里),几乎对所有的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

风市是我常用穴位之一,可以说此穴对所有的疼痛都有效果,特别是治疗少阳经疼痛效果更佳。临床时,如果对难治病存疑,不知如何下手,可以首先扎风市以止痛,再查其他原因,对症治疗。

风市穴在古时属于奇穴,《针灸资生经》与《针灸大成》始列人正穴。中医学认为痛证和风证与风有关,“市”有往来地方的意思,风市即是痛证往来的地区。董师在治疗患者的时候,针对局部疼痛,会用相应的奇穴,对于全身多处疼痛,则用风市穴或加中渎穴倒马,这两个穴位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中渎之渎即水道,为水经过的地方,从穴位名称看本穴与湿有很大的关系。风与湿可以引起疼痛,风市、中渎两穴并用则风湿并治。我们再根据“以肉治肉”“以肉治湿”的原理,风市的位置是肌肉丰富的地方,也善于治湿,另外风市位于胆经上,肝与胆相表里,所以可以治疗肝与胆的疾患,肝胆皆主风主筋,故风市治风、筋所致之痛。扎风市的时候针抵骨头,能相应到肾脏,又可以治肾脏疾病。对应于五行体系,风寒湿皆可以治疗。《灵枢.经脉》认为少阳主骨,太阳主筋,因此我常以少阳经的风市穴治骨刺。

   此外,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亦在胆经,能治多种疾病。古有“肝合筋也”“肝脏筋之气”“筋脉皆肝所主”等说,而“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由于肝胆相表里,肝主筋,胆亦与筋有关系。阳陵泉位于膝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日:“膝者筋之府”,膝为众筋会聚之所,足之三阳、三阴各条经筋都结于膝部,阳陵泉位于诸筋中,为筋会,能够“以筋治筋”。

髓会悬钟,悬钟别名绝骨穴,位于绝骨上方,即古人所谓“踝上小骨绝处为是”“骨之绝处,髓则随骨而滋,有下润之势”。绝骨为骨绝之处,当为骨与髓交通会聚之处,又《针灸甲乙经》说本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寻摸尖骨者是。足三阳之大络”,与足太阳、少阳、阳明皆有关,通过足太阳与足少阴肾相表里,而肾主藏精,精能生髓。又《灵枢·经脉》说:“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即胆主骨病,这也为足少阳胆经之绝骨作为髓会找到了较实际的理由。

   阳陵泉能治疗各种筋病(多指运动功能性疾病)。悬钟为髓会,能治疗髋部之大骨痛,又与足太阳、少阳、阳明皆有关,故能治疗多经多种疾病。悬钟治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脑性麻痹均有良好功效,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以治风痰之证见长。董氏奇穴足三重穴组之足一重,就在悬钟前一寸,并以三针倒马加强效果,为董氏极常用、治疗范围极广的重要穴组。(本文摘自杨维杰教授文章)


五脏有火各不同,针灸应该如何取穴?

林君讲董针 2022-04-12 09:10

1、肝火旺盛,大敦行间,大敦刺血,行间掐按

肝火多与情志不遂密切相关。主要临床表现可见巅顶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胁肋胀痛、口苦、脉弦数等。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井穴能够泄热,治疗各种急性病症。通过在大敦穴刺血,可以有效的清泻肝火。行间穴,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善于治疗各种火热病症,通过掐按行间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清肝火的目的。

2、心火旺盛、劳宫中冲,中冲刺血,重点劳宫

心火亢盛多见于情绪不舒畅,情绪郁而化火,或感受火热邪气,或过量、长期吃辛辣、温热、滋腻的食物,久而久之,体内积蕴而化火。心有火的主要表现是情绪烦躁,夜间辗转反侧烦躁不安,浑身燥热而失眠,舌尖生疮,小便黄,小便时有炽热的感觉,可能伴有便秘、面红目赤、发热等症状。心有火的时候,可以在中冲刺血,点按劳宫穴。中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心包是围绕在心脏周围的一层包膜,有代心受邪、替心行令的作用,所以很多和心脏有关的疾病,我们首选的不是心经的穴位,而是心包经的穴位。通过在中冲穴刺血,就可以有效的清泻心火。同时点按劳宫穴可以加强泻心火的作用。

3、肺火旺盛,少商刺血,配合尺泽,刺血拔罐

肺火多由于邪热内盛、肺热郁闭所导致,典型的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喉肿疼、音哑、口鼻干燥等。肺经与大肠经脉相互络属,是表里经脉。正常情况下,肺气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功能;大肠的传导通畅,则肺气得以清肃下降。但当其脏腑功能不正常时,则会相互影响。肺热壅盛,灼伤津液,可使大肠失润而腑气不通;反之,大肠实热,壅滞不通,气机不畅,亦可导致肺失肃降。少商穴是肺经的井穴,尺泽是肺经的合穴,此二穴刺血具有降肺气、泻肺火的作用。

4、胃肠火盛,重掐内庭,厉兑商阳,刺血泻热

胃肠火盛多因过食辛辣,嗜酒,爱吃油炸油腻食品,从而导致热邪在胃中积聚,积而成火所致。所以就容易出现胃中有烧灼一样的疼痛的感觉;胃的消化功能在胃火的炙烤下变得亢盛,就会变得吃得多,容易饿,口气重,臭秽难闻;此外还会出现牙龈肿痛、牙龈出血、口渴、便秘、小便黄而少。厉兑穴是胃经的井穴,而井穴可以泄热,所以在历兑穴点刺放血可以起到清泻胃火的效果。内庭穴为胃经的荥穴,而荥穴为泄热的要穴,掐按此穴同样可以泻除胃中之火。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此穴点刺放血,可以起到清利大肠的作用。大肠火清,则大便自通。

5、小肠火盛,少泽刺血,目赤肿痛,耳尖辅助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之火一般由心火下移所致。心火多为虚火,需要肾水来相济才能平衡,当肾阴不足时,则心神不交、水火不合,水不能够渗于膀胱,因此还可能伴有心火和肾虚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或尿赤、失眠、口干、烦躁等。西医称之为泌尿道感染。少泽穴是小肠经的井穴,点刺出血即可清泻小肠之火。由于小肠经脉上行至内外眼角,故少泽刺血还治上焦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配合可以清泄上焦风热的耳尖。

6 、三焦火盛,关冲耳尖,耳痛外感,清热解毒

三焦是由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主要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三焦之火常表现为实火:上焦(心、肺)有火表现为头痛、目赤、口干、口苦、舌烂、溃疡、耳鸣、咳嗽等;中焦(脾、胃、肝、胆)有火表现为口臭、消谷善饥或不思饮食、呃气上逆、脘腹胀满等;下焦(肾、膀胱、大小肠)有火则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关冲穴是三焦经的井穴,耳尖穴是经外奇穴,具有泄热的特殊作用,两穴同用,点刺出血,具有泻三焦之火的作用,特别用于病毒性感冒引起的面瘫、耳聋耳鸣的急性期,以取清热解毒之效。

7 、阴虚火旺,然谷照海,虚火上攻,滋阴清热

肾分阴阳,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或热病伤阴、或房事过度,都会导致肾阴亏虚,阴虚常可生内热。所以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就会出现耳鸣如蝉鸣,腰膝酸软无力,而且易骨折,牙齿松动,头发枯槁、脱落。还会出现男性阳痿或者阳强不泄,遗精;女性月经失调、月经量多。伴有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的症状。然谷穴是肾经的荥穴可清热利湿。照海穴也是肾经上的穴位,可以滋肾阴,清虚火。

8、 脾经湿热,血海刺络,下注膀胱,再加委中

脾与胃相表里,因此湿热困脾常伴有胃热,多由于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无度,内蕴脾胃所致。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大便溏泄、小便色黄、食少纳呆、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黄如橘子色、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血海穴是脾经的穴位,脾经有湿热,可以在此穴点刺出血,即以采血针在血海穴处点刺3-5个孔,然后加以拔罐,留罐5-10分钟起罐即可。

膀胱湿热则多为湿热之邪蕴结膀胱所致,凡感受湿热之邪,火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膀胱,均可发为本证。本证以小便异常主要特征,属实热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者尿赤,淋漓不尽、或伴有腰痛、发热、血尿、尿中有砂石、或尿浊如膏等症状。西医多为泌尿道感染或伴有泌尿道结石。委中穴是膀胱经的合穴,可疏通太阳经气,泄血分之热邪,清利湿热。

肝火旺盛,大敦行间,大敦刺血,行间掐按;

心火旺盛、劳宫中冲,中冲刺血,重点劳宫;

肺火旺盛,少商刺血,配合尺泽,刺血拔罐;

胃肠火盛,重掐内庭,厉兑商阳,刺血泻热;

小肠火盛,少泽刺血,目赤肿痛,耳尖辅助;

三焦火盛,关冲耳尖,耳痛外感,清热解毒;

阴虚火旺,然谷照海,虚火上攻,滋阴清热;

脾经湿热,血海刺络,下注膀胱,再加委中。

(本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凯教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


《董氏奇穴赋》

林君讲董针 2022-01-08 12:54

侧三侧下三,取穴并肾关。留针三刻钟,头痛应会痊。五岭若点刺,即可立时缓。

耳痛偏头痛,四花外三重。点刺出积血,豁然病无踪。前头火菊用,顷刻见轻松。

头晕血压高,五岭血针通。尔后针火硬,竖子去匆匆。灵骨偷针眼,交刺效如仙。

双目瞑瞑闭,肾关火菊牵。视物若模糊,明黄舞翩翩。眉棱骨处痛,火菊指下捻。

夜盲医夜盲,其效不堪言。见风如流泪,木穴见中天。鼻部各处症,驷马皆流连。

若医酒糟鼻,正本血出痊。外踝四周血,堪疗中耳炎。耳鸣泻驷马,尔后补肾关。

梅核劳宫后,咽痛血耳先。鱼骨倘刺喉,足下千金添。颈疬从何治,三重并六完。

亦可三重血,承扶与秩边。项痛与项强,正筋正宗兼。痄腮耳背血,落枕重子前。

再针承浆穴,金针名下传。手指有麻木,复溜与肾关。若然食指痛,四花中穴添。

或取五虎一,亦见医名玄。侧三侧下三,医者疗手酸,并治腕关节,疼痛複无言。

症见中指()麻,通山与通关。手指关节痛,五虎一堪选。特效诚如是,兼疗腱鞘炎。

手臂不得举,对侧针肾关。同侧四花中,疾恙去豁然。手痛难握物,列缺功效罕。

亦可重子穴,倒马针重仙。曾言左臂痛,特效在膝眼。肘部关节痛,灵骨必有验。

或取四花中,济世将壶悬。曾闻手抽筋,对侧针火山。两手见拘挛,泻曲针肾关。

坐骨神经痛,灵骨大白兼。若是大腿痛,金林血针连。脚部常抽筋,正筋指下看。

足跟疼痛症,且将委中拦。亦疗难行处,患者言腿酸。複治踝扭伤,功效不等閒。

腿软兼心跳,肩中与通天。脚麻外驷马,对侧肩中添。膝盖疼痛久,三金结善缘。

或可针肩中,拂云见欢颜。脚痛不履地,对侧九里玄。大腿风湿痛,同在一针间。

脚痛背心血,双凤尤关连。小腿胀痛酸,次白抱针眠。精枝如放血,何惧疾恙顽。

背面倘出血,笑指两腿酸。脚掌脚背痛,五虎四与三。点刺四花中,胸闷及时参。

小腹痛门金,腹胀亦可担。或是单背痛,重子与重仙。常遇双背痛,正士搏球先。

背连下腿痛,马快水应验。脊椎有疼痛,委中成方圆。问症心绞痛,火包黑血灵。

心跳如过速,心门爲俊英。肝炎针肝门,明黄症应停。尤言添肠门,其效医者惊。

胆石疼痛症,木枝堪安宁。四花中外血,肺部胀闷轻。肺部有结核,四花外与中。

尔后针驷马,青囊成遵经。咳嗽与气喘,水金水通名。胃痛花外中,通关通山清。

呕吐总枢穴,脾大针三重。三通肾胃背,肾炎情独衷。兼疗水湿盛,堪笑周身肿。

膀胱肾结石,马快水中松。通天一针效,证候名水肿。肠炎门金穴,盲肠四花功。

内踝三阴交,肠疝去无踪。大小中外浮,五间亦奇功。尿急频频袭,海豹木妇松。

或是取肾关,乃歎指下宏。隐恙生殖器,下三黄爲通。妇科与还巢,堪笑子宫痛。

兼开输卵管,祛瘤在子宫。何惧赤白带,持针治阴肿。久年不见孕,金针二穴耸。

细细查经痛,特效门金中。半身有不遂,灵骨大白用。或针九里穴,倒马妙无穷。

昏迷不得语,二会灵骨雄。舌强不能语,商丘正会通。四肢见颤抖,肾关複溜从。

取穴兼明黄,何曾见平庸。对侧重子仙,中风手挛泷。血压高昂时,何不点委中。

下三黄通天,四肢何浮肿。黄疸上三黄,医症若雕虫。风疹耳背血,驷马九里功。

失眠下三黄,镇静二穴封。高热针大白,五岭亦可充。酒醉耳环血,正本莫飞彤。

癫痫金吉陵,疗症自匆容。鼻塞侧三里,一针气息通。上下静脉血,静脉瘤开壅。

血管有硬化,委中血自涌。四花中与外,亦可称上工。激增白血球,三黄业绩丰。

睡中听咬牙,四花下针洪。精神疲倦久,鼻翼指下逢。皮肤诸多症,驷马一针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