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难忘瞬间:

 朝晖图书馆 2022-05-26 发布于河北

01、1941年,重庆,街头吃火锅的青年,感觉好正宗

02、1941年,重庆街头采耳的老师傅

03、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期间,满大街的都是战争栏杆与沙袋,还有逛街的阔太 。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04、1937年,伦敦《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来到陕西采访抗日红军期间遇到一位留着辫子的老者 。此时的大清朝早已灭亡了25年,能够遇到留着满清时期发型的男人极为罕见,好奇的福尔曼经过与老者的协商,端起相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05、这几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左右的陕北抗日根据地,红军突击队战士。武器配置还是不错的,统一的汤姆森冲锋枪。中间这位就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

06、1944年延安,八路军战士炫耀缴获日军的装备。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07、1944年,延安,37岁的林彪。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冲破重重障碍,从重庆北上来到延安所拍

08、1945年8月广西桂林,国军队伍里的娃娃兵。他脚踏草鞋,身形消瘦,看起来只有10岁左右的样子。这个年纪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健康地成长,而他却早早参军,加入了抗日的队伍。(也许他是孤儿,在兵荒马乱中失去了双亲,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猜测)由于年纪太小他被安排给一个马夫打打下手,负责喂马,放马等简单的工作。打仗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地给前线的战士送水,送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09、1945年9月,美国一名摄影记者乔·奥唐纳记录了原子弹爆炸后的日本。在长崎的一座小山上摄影师遇到一个10左右的男孩,他背着已经死去的弟弟站在火葬场外面。小男孩僵硬而不甘地神情以及站姿,很明显是受过正规的军事化训练,如果不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或许在不久会被派遣到中国,侵略我国土,迫害我国民。所以说原子弹下无冤魂并不是简单地说说,而是不争的事实。

10、【1940年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母子】小男孩光头,赤脚地走在前面。跟在后面的妈妈,一手拿着遮阳伞,另只手提着竹篮。她们也许是去给在田间劳作的男人送饭,又或许是从集市归家的途中。照片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卡尔·迈登斯

11、照片拍摄于1942—1943年期间,一位河南难民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她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母亲怀抱的孩子好像是在吃奶,大一点的孩子坐在她的旁边。母亲一边承受着饥饿和严寒的压迫一边坚持喂养的孩子,不得不说母爱是伟大的!

12、1940年代,大军阀家的纨绔少爷,弯着假枪。 摄影卡尔迈登斯

13、【1942—1943年】河南灾民母子为生存大逃离。当时约有300万人逃离河南,大多数奔向陕西。那么,为什么灾民选择去陕西,而不是别的地方?陕西省和河南省相邻,地理位置近。当时的人们逃荒基本上靠两条腿走路,有条件的无非赶个驴车,所以逃荒肯定是要选择临近去避难,要不然体力不支加上粮草不足,在半路上就坚持不下去了。另外一点就是陇海铁路的建成使得河南有通往陕西的火车,有些人就可以挤上火车,减少体力的耗损。摄影:哈里森·福尔曼

14、1940年代,有钱家庭的孩子,坐教室内听先生教书。

15、1942年,河南大饥前期,还有余粮经商的小贩 。美国记者白修德是这样回忆:“小村庄比市镇更坏。那静寂是吓人的。人们逃避饥荒的无意识地残酷,仿佛是一支野蛮的军队追逐着他们。……无人居住的房屋把声音扩得很大。婴孩的哭声,简直比我们的马蹄声还响。”

16、1946年《Life》杂志摄影师JackWilkes在路过北海公园时,拍下一位66岁的溜冰大爷。

17、1914年的中国两位女性,仔细看她们的脚,右边的女性是一双三寸金莲,而左边的女性却是一双大脚。

18、1930年左右,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闺蜜写真了吧!一个是最美格格王敏彤,一个是京剧名伶孟小冬。照片中孟小冬端庄大方地坐在椅子上,王敏彤优雅地站在好姐姐的身边。那时候王敏彤一家住在北京东四三条27号,一墙之隔的26号则住着孟小冬一家人。两个妙龄女孩很快熟悉起来,成了闺中密友。

19、1930年左右,德国的时尚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