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会有一把火烧掉了澧州发展机遇的叹息!

 文山书院 2022-05-26 发布于北京




一桩使澧州日渐式微的旧案

图片
文/高守泉

2013年6月,澧县古澧文丛编纂委员会在编撰《九澧诗存》的过程中,辑录到一首标题为《澧阳电》的诗,其诗云:

杉桩一炬闪电摧,澧州城门昼不开。

雷击沙沉天地怒,闭关绝约楚人来。

焉得长剑向天倚,断佞臣头斩封豕。

羽檄星飞报天子,官商铜线齐罢栽。

这首名为《澧阳电》的诗句,录自《清江渔父呤》卷四,作者为晚清湖北建始县贡生张仲羲。

作者在诗后有一个自注:“时有'江西雷震电线,天不肯;河南泥陷电桩,地不肯;湖南火焚电桩,人不肯’之论。”

诗所记录的是1891年春夏,湖南继河南、江西架设电话电报线路受毁后,又一起严重的“罢栽洋线”事件。

此诗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是晚清推行新政过程中,部分民众守旧行为的一个缩影。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根据经营治理两湖的需要,光绪十六年(1890)十一月,以《湘省安设电线片》上奏朝廷:称“湖南、湖北两省中隔重湖,文报往来,遇有阻风,动淹旬日,平时已觉呼应不灵,设遇地方紧要案件,尤虞迟误,前拟将荆州商局电线,由沙市过江,接造至湖南澧州,经长沙省城,直抵湘潭,以通紧要信报。湘潭以上能否旁出接造,应俟临时体察。”

从当年闰二月起,张之洞的前期工作已经做得十分充分,不仅“电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声明俟将路堪定后,再行具奏。”“并咨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案”,“咨商湖南抚臣札饬地方官,体察民情,妥为晓谕,以便开办”,还委派湖南前候补直隶知州钱绍文,驰赴澧州、常德、益阳、长沙、湘潭等各州县“剴切开谕,告以堪路安线,均用华工,不用洋匠,与民间坟墓田庐,毫无妨碍”等详细政策办法。

在得到湖南藩、臬司署和包括岳常澧道、长宝道在内的各级官员和地方绅、耆“并无异议”报告的情况下,张之洞特派山东登莱青道台盛宣怀前往澧州、武陵,负责督办湘鄂电报线路建设工程。并向朝廷奏称:“早日观成,以利文报而裨商务。”

 一条电话电报线路的施工,张之洞派盛宣怀亲自坐镇,是因为他知道,当时全国的守旧势力,加上施行新政工程中的贪腐之风,再加上湖南绅民的桀骜不驯,他担心“稍滋事端”,就会前功尽弃。

果然不出所料,当盛宣怀率委员、工匠进入澧州境内开始施工时,不仅遇到了麻烦,而且引起了一场民众、地方官、施工方的全面矛盾与冲突。架设电线器材被焚毁,民众围攻州城,使一项利国利民的新工程半途夭折。

图片

据张之洞《查明澧州毁拆电杆情形折》记述,导致湖南“罢栽洋线”事件的原因,既简单又复杂。

说它简单,1891年新春一过,盛宣怀率委员、工匠进入澧州境内马家河、青泥潭、梦溪寺一线施工时,澧州不少绅民,看见前来司事的工匠,都穿着窄衣席帽的奇装异服,认定就是洋人。

这违背官方事先声明的架线工作一律用华工,不用洋工的承诺,引起民众不满。

紧接着,负责施工保安的人员强调保护电线的重要性和惩罚性政策时,引起民众“如设电线,以后幼孩、牲畜损坏线杆者,皆须处死,民间受累无穷”的误解和恐慌。

再接着,就是两个谣言的传播:一个是“电线关系洋人,必系洋人所设”;一个是办差委员有“需索”传闻,老百姓将要吃亏上当。

当年春天部分民众零星阻挠架线施工,六月初七日澧州绅士组织起来,制备书有“痛逐洋人,禁其洋线”的旗帜,聚众反对。

愤怒的人群纷纷将各处的电线杆、铁钩、瓷碗等施工材物捣毁焚烧。六月十一日,“津市电杆一千二百余根,十一被痞匪纠众烧毁净尽,裕守景营并防勇未能保护”。

说它复杂,就是因为当时的国家政局,正处于新旧激烈博弈的敏感时期,“电线达湘,澧州系入境首站”,如果澧州电线接通,湘省与两广、川黔等地立即连成一气,新政与维新派就取得了关键性的优势。

于是,澧州电线施工开始之后,有被张之洞称为“各省匪徒”和“地痞”的人,大肆“散布谣言、揭帖”,又借澧州界溪桥(今双龙乡)地方的所谓“教士案”,掀起了一场“专意与洋人为难”的“反洋线”运动。

到最后,民众疑虑越多,谣言传播越快,各团绅民愈聚愈多,盛宣怀频频电报告急,直至有人在冲突中负伤。

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张熙等得知澧州焚毁电杆事件,立即札饬湖南岳常澧道廷杰、督同澧州知州裕庆,并由张之洞直接委派湖北候补知府李谦,火速前往会同查办。

七月十五日,清廷发布上谕,要张之洞、张熙确切查明,妥速办结。张之洞、张熙便再次札催廷杰等人查办。廷杰等先后拿获、拘捕肇事民众13人,又责令澧州绅民认赔所有焚毁物资,劝退聚集的反抗民众,事件方得以平息。

但由于“各省匪徒”和“地痞”的蛊惑,澧州众多绅民仍然相信电线是洋人所安设,安设电线后必将引洋人入湘,官方一时“猝难开导”。

又因时值夏令雨多水涨,电杆架设所经之地,多被水所淹没,架设工作基本上陷于停顿状态。于是张之洞饬令暂缓安设。

十月二十八日,张之洞奏明清政府,表示待以后从容开导当地绅民,晓之以理,再妥酌办理。

一场牵动两湖的“反洋线”运动,终于演变成一个震撼两湖、惊动朝野的事件。

湘鄂电报线路工程被迫全线下马,从而推迟了湖南省第一条电话电报线路的建设。

其时全国“除湖南一省外,其余十九省遍行设有电线”,虽然多处运营中的电线不时遭到破坏,但总比湖南强。

湖南以近代通讯设施建设为标志的新政建设,与全国发达省份就此拉开了一大截距离,成为全国最后架设电线的省份。

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月二十九日,也就是七年之后,张之洞旧事重议,再度上奏一道《湖南安设电线折》。

但此时,张之洞对“澧州愚民轻信地痞谣惑,以致群疑电线为洋人所设,遂有毁折电杆情事”表现出厌恶与痛恨,便与湖南省抚陈宝箴决定,湖南电线安设不再把澧州列为湘省第一站,而是“兹定议由长沙省城起,历湘阴、临湘、岳州一带驿路安设,至湖北蒲圻县境。”

从湖南省的角度讲,电报电话线路的架设虽然迟了将近八年,但终归是通了;此后全省的后进状态也有所补救。

可是,对于发生过“反洋线”事件的澧州来说,直接、间接和有形、无形的损失与损害,似乎只可用“无可奈何”来形容。接下来的两个转折,使整个澧水流域发展遭受制约,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第一个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之洞由于内心不快,一纸《请将岳常澧道移驻岳州折》,使澧州城这个从明嘉靖初年(1524年左右)开始,就管辖岳(岳州)常(常德)澧(澧州)三地道署机关的“道治之城”,降格为普通的州城。

历史上,管领岳(岳州)常(常德)澧(澧州)三地的“湖广布政使司分守上荆南道”道署,就建在澧州城西区、紧邻澧州文庙的西北地段。

清康熙六年(1667),设为“湖南布政使司分守上荆南道”的道台又改名为“分巡岳常道”;雍正七年(1729)澧州升为直隶州后,“分巡岳常道”再更名为“分巡岳常澧道”,道治一直设驻澧州,且道署亦为原上荆南道道署旧址,计有连续长达378年之久的历史。

有人说澧州城曾有过相似于长沙城级别的地位达三、四个世纪。而今天降格为县城,直接的原因,可以说或是张之洞的一纸奏折决定了命运。

张之洞在奏折中说:“查分巡岳州等府之岳常澧道,原驻澧州,与岳郡地隔重湖,既恐鞭长莫及。然若另行增置,又复糜费用滋多,臣等往复相商,拟请将分巡岳常澧道移驻岳州,兼管岳州关监督事务。所有一切通商开埠事宜,得以就近经理,可免增设之烦。虽与原驻之澧州相距稍远,然岳、澧二府州均系该道辖境,今兹遥领澧州,与前此遥领岳郡,情事正复相同。而权衡轻重,今日之岳郡为新开通商口岸,华洋交涉事务殷繁,较之澧州尤为重要。”

张之洞的陈奏句句在理,朝野和澧州均无话可说。 

第二个是到了中华民国二年(1913),鼎革后的民国政府施行体制改革,一批过去的清末新政大员研究调整州、县设置时,昔日为道治、州城的澧州,因前有惯例,便默默无争地被沦降为县城,在省内陆位每况愈下,一落千丈。

由此就有了中国大江两岸北荆州、南澧州对峙生辉历史的终结,也就有了后人的“澧州绅民一把火,烧掉的不只是电杆,而是烧掉了澧州发展机遇”的叹息!

来源:人文澧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