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行军速度?

 haior 2022-05-26 发布于重庆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长征路途上,红四团的将士们在天降暴雨,并且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一昼夜行军二百四十里,按时到达,并成功攻下了泸定桥。

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行军奇迹,被后人称为飞夺泸定桥。

中国古代行军速度?泸定桥

可见,行军的速度可以作为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使用冷兵器为主,交通并不那么方便的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究竟如何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行军速度分为长行军或急行军。长行军就是正规成建制的部队,正常在一天之内的行军速度。

根据先秦时期的兵书记载,古时步兵行军速度大概为一天三十到四十里,并通常将一天的行军路程三十里,称为一个成语,退避三舍,说的便是向后退军九十里。

中国古代行军速度?

听到这儿,大家可能会产生疑问,因为即使按照大家平常步行上班的速度,大概一个小时也能走五公里,也就是十里路。

那为什么身体素质较好的古代士兵一天才能走三十到四十里,也就是十五到二十公里。

其实古代军队的行军速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在行军的时候,为了节省体力,士兵们一般不穿戴盔甲。盔甲通常是由马匹后勤部队运输,而行军,途中最忌讳的便是遭遇战。没有身着甲胄的军队碰上整装待发的敌人,往往会面临单方面的屠杀。

中国古代行军速度?

因此,古代军队行军往往是天未亮就出发,行至五十左右就要安营扎寨,必须得在天黑以前构筑好防御工事,防止敌军偷袭。

除此之外,在行军之时,将领还会安排一定数量的骑兵斥候,这些斥候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他们的任务就是四处打探敌情,保护行军大部队,以免遭遇伏击。

并且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行军打仗时,运输粮食的部队往往是重点保护对象。长行军的速度往往是由这些搬运物品最多、行驶速度最慢的后勤补给部队所决定的。

所以一般部队一天三四十里的行军速度也就不足为奇。

如果将领想派一支军队,出其不意的搞偷袭,就需要用到急行军路。

孙子兵法当中描绘的急行军就是一天一夜不休息,用加倍的速度行军赶路,大概一天能走百里左右。

三国志当中也记载说,曹公将精骑五千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即当阳之长坂说的是曹操率领五千精骑,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里追赶刘备。

到了著名的长坂坡,可见古代步军急行一日大概为一百里,也就是五十里,骑兵可达三百里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急行军对战士的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经历了一天一夜高强度的奔波,还要保持住作战状态,无疑是非常艰难的。

所以孙子兵法当中也说到进者先、疲者后,疲乏十一而之。

就是说有力气的人冲在前面,疲惫的人脱离了队伍,最后再完成一百里骑行军。还有力气作战的往往只剩下十分之一了。

由此,我们可以强调,曹操率领五千精锐,在历经了一昼夜的急行军之后,已是强弩之末了。最后被张飞率领的二十支骑兵挡在了长板,或眼睁睁的放走了刘备,这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古代行军速度?

了解到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一昼夜急行二百四十里,却还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这就展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意志力和作战作用。

对于中国军人来说,从不缺少奇迹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