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明课堂:《庄子》第七讲 《人间世》的系列疑问——孔子为何不赞成颜回出仕

 王芳p39hxwsibp 2022-05-26 发布于广西

学习经典,增长智慧。各位同学下午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智慧,今天的主题是:《人间世》的系列疑问——孔子为何不赞成颜回出仕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学习了庄子的《逍遥游》和《养生主》了。

“逍遥游”中《庄子》思想的最核心处,是将庄子的人生最高,最理想的追求展示给我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通过大鹏与蜩、学鸠、斥鷃的对比;社会各个阶层对比,还有隐士与地仙,最终烘托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这三种人因为对这个世间彻底的参透,看破,放下而得最圆满、最自在的逍遥。这是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解脱,没有内外之分,没有有无之别,一切都是随顺随缘了。这是逍遥游的宗旨,逍遥游的归处,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的归处。

图片

养生主,从两个角度(一、社会性,是指在此世间的生存之道。二、个体性,是指个人生命的保养之道。)来解读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也就是《养生主》八个字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也。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也简单地阐述过庄子何以要追寻老子道家思想,追寻心灵的逍遥,追寻在现实生活中的养生之道。那就是庄子所处时代现实状态,从而形成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当然,我们的解读毕竟只是一种推论,还需要更真实的具体案例和信息来帮助我们理解庄子人生观的形成。《人间世》就是庄子所记载的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战国时期的现实社会。透过《人间世》的人世间,还原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才能找到庄子思想的基础和源头。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种探索方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都是跟当下的社会环境,生活状态密不可分的。探索、梳理这些现状,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态度和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并从而可以帮助我们追寻更美好的人生提供方向。这既是我们学习《人间世》的原因,也是将《人间世》放在第三篇来学习的原因。

图片

同时,跟大家交待一下。从本篇开始,我们的解读方式,将不再采取逐句逐段的解释。因为接下来的篇章都很长,有些段落的文言文确实也比较生涩一些,逐句逐段,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意义也不大。我们将采取先通过译文疏通文义,再从中心思想,中心段落,重要词句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这样效果应该会更突出,效率也提高了。今天我们就试一下,大家今天感受了,如果有不同意见和建议也请及时提出,我们更进一步优化。

好,我们现在来看《人间世》。先看第一段。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 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chōu乎!”

  先梳理一下文言文词语:

奚之:到哪里去。奚,何。之往。若蕉:蕉,泽中草芥。比喻死者极多。有瘳:瘳,病愈。指可以治愈。

这一段比较简单。大致是说:

孔子的弟子颜回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他你要去哪儿啊颜回回答说:准备去卫国。孔子又问:干什么去?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少气盛,横行霸道,他处理国家大事轻率、独断,却无视自己的过失。他轻率恣意地动用民力导致百姓死亡,全国死去的人可以填满大泽,多得像大泽中的草芥。百姓都无路可走了。我曾经听您讲过:'国家大治,就要离去,国家混乱,就要前往。就像医生门前病人多一样。我希望听从您的教导,思考治国的良策,那么卫国可以得到整治吧!

图片

这一段本身就是师徒两人的一次对话。颜回就好像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学一毕业,总觉得自己充满精力,无所不能,看天下一片混乱,看别人做的都很撇。又觉得自己学了很多东西,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都想要干一番事业。

这一段看似简单。不过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把握:

一、卫国国君的所作所为,能让我们想起历史上哪些皇帝?

秦始皇,隋炀帝,宋徽宗,像不像?这些皇帝的所作所为大家应该都有了解吧。秦始皇修长城,阿房宫;隋炀帝开凿运河;宋徽宗更夸张,他最喜欢江南的太湖石,为了运大石头进开封城,竟然把城门拆了,天理不容啊,这些人的王朝都在他们去世后,迅速灭亡了。颜回看不下去卫君的所做所为,想去好好教教他。

二、颜回的出仕是心血来潮吗?

在春秋战国,士人游走于各国君主,公卿之间,为他们出谋划策,以谋得荣华富贵,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且不说孔子周游列国,比如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推行仁政之道,墨子见楚王。成功者有苏秦佩六国相印,曹刿论战。说一说曹刿论战。有些同学可能看到这个故事。这是《左传》中记载的鲁庄公十年发生在齐国和鲁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称为长勺之战,最终鲁国以少胜多,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而载入史册。毛主席对这场战争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在与鲁庄公交谈后,鲁庄公不仅接纳了曹刿的意见,还和他同乘一辆车,并且在战场上几乎完全听从曹刿的指挥。最终打败了齐军。曹刿对于自己作战策略的总结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一鼓作气”的成语就来自于此。

图片

我们说这个故事,不是要说曹刿打仗有多厉害。而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这个阶层很特别,犹如精英阶层,他们觐见国君公卿,第一不是难事;第二很多国君也正是依靠谋士的帮助而富国强兵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颜回想去找卫国国君,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可不像我们今天,别说高层老大们,就是市里,区里的领导那也不是想见就能见的。这是有区别的,我们要还原到春秋战国的时代来理解。

三、很多的注解都说人间世中的三个故事是庄子假托孔子而编的故事。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接着往下看,一边看一边思考。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我们还是先梳理一下文意:

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学生们尊其为孔子。子就是老师的意思。这一段是仲尼给颜回的答复。他说:“唉!恐怕你去了之后小命不保哦!推行道是不能过于庞杂的,一旦庞杂,就会产生许多的纷扰,纷扰多了就会产生忧患,忧患多了就难以救治。古时的至人,首先保全自己,如此才能去保全别人,连自己都保全不了,还有什么功夫去制止暴君的恶行!”

“而且你也知道道德沦丧、智慧外露的原因吧?道德沦丧是因为沽名钓誉,智慧外露是因为争强好胜。名誉是人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人们争斗的工具,两者都是凶器,不能把它们推行于世。”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爱思想,以复兴礼乐文明为己任。孔子的弟子中也有很多出仕为官的,官做得最大的当属子贡了。他当过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被称为儒商的始祖。

图片

所以,孔子并不反对弟子从政。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就是颜回,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应该说智商是很高的。那么为什么孔子在这里却不赞成颜回去从政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

“且德厚信矼kònɡ,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信矼:行为诚实。菑:灾害。若殆以不信厚言:你反复的诤言将不被信任。

“这一段孔子继续劝颜回,你道德纯厚,你不与别人争夺名声,但你了解别人的想法吗?你能让别人跟你一样吗?而如果非要将仁义道德准则说给一个暴君听,别人不过是认为你在利用他人的恶行来炫耀你的美德,那你的行为就是“灾害”了。那你就遭殃了。

况且如果卫国国君渴求贤能而讨厌不肖之徒,还需要你去改变呢?所以你这就如同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错上加错,那是非常危险的事。

  好,我们继续把这一段梳理完。我们来读: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墟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桀杀关龙逢:桀,夏桀王。关龙逢是桀时贤臣因谏诤被杀害。

纣杀王子比干:纣,商纣王。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进谏被挖心。

伛拊:怜爱抚育。挤:排挤。丛枝、胥敖:古代小国名。有扈:古国名。

国为墟厉:厉指人死没有留下后代,意为国家变为废墟,百姓遭到灾难。

  孔子接着又举了历史上几个名臣忠臣的例子。这一段大意是:

图片

过去夏桀,就是夏朝的最后个国王,残暴无比。他杀害关龙逄,关羽就是他的后人。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比夏桀还残暴,他杀害他的叔叔比干,这两个人都是因为他们修身立德,以臣下的地位爱抚百姓,以臣下的地位违逆凶残的君王,所以君王因他们修身立德而迫害他们并将他们杀害。这就是爱好名声的结果。

孔子还说,当年尧帝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这些国家变成废墟,人民死绝国君被杀,这是因为他们不断用兵,贪求别国的土地和人口。这些都是追名逐利的结果。你没有听说过吗?名利即使圣人也很难超脱,何况是你呢?虽然如此,你必定有所依凭,尝试着告诉我吧!”

刚在这一段比较长,是孔子一口气说了一大堆劝颜回打消了出仕的念头。

从这里我们可以梳理几个信息,孔子对颜回的道德品行是认可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能力,智商是认可的。闻一以知十,在前面已说了。这样的一个人孔子为什么反对他从政呢?

图片

我们通过一个故事,也许会有一些领悟。

三八二十三

有一次,颜回上街,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原来是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见状,就上前劝架,对买布者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谁知这人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要你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我就把帽子输给你。”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孔子看出他的心思,就跟颜回说: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差之甚远,我真是惭愧万分!”

图片

从这个故事中,你感觉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智商很高,闻一以知十。高知识分子。但情商有点儿欠费,虽然学富五车,但与生活的结合却还很不够。对世事也不懂变通,认死理儿。属于理想型的,追求完美主义的知识分子。

所以孔子不赞成他去从政。是因为孔子太了解他这个爱徒了。他的性格做做学问,教教书,当个学者,作家都没问题,恰恰不能从政。政治,那不是人人都玩的事儿,既要懂权衡之术,也要会取舍之道,上能揣夺圣意,下能体察民情。还要能跟各行各业的打交道。文人的那个牛脾气一上来,那只认死理儿。那分分钟被人祸害了还不知道呢。所以孔子这是在保护他。

在孔子的话中,也明确了这一点。“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你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对世事还没有了解透,你哪有能力去改变别人哦,何况还是暴君,恶人呢。还是乖乖地待在我身边吧。

不过最后,孔子觉得打击太凶了,怕伤了爱徒的自尊心。于是补了一句。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虽然我是这么说,但你也一定有一个完美的计划吧,你跟我说说呗!孔子想了想,也不能不给人家表达的机会啊。

颜回又是如何回复的呢。我们休息十分钟,打个八段锦,再来揭晓。

好,我们来读一读颜回的话。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wū!恶wū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zī,其庸讵可乎!

以阳为充孔扬:阳,阳刚之气。充,装满内心,孔,非常。扬,外露于表面。

采色不定:喜怒无常。訾:非议。庸讵:难道:怎么。

颜回说:“外貌端庄而内心谦虚,勉力行事而意志专一,这样可以吗?”

颜回被老师这么一打击啊,这会儿已没有了刚开始的意气风发,豪气冲天,壮志凌云了。开始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请教了。孔子听颜回是这么个想法,心里想,这还是个楞头青啊。还是没明白世间特别是政治的道道啊!

所以孔子说:“嗨,你这个娃儿啊,咋个还是不开窍啊!那卫君是什么人,骄气横溢,喜怒无常,平常人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为了自己内心的一时之娱而压制臣下的劝告。他这种人,你就是每天用小德慢慢感化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你还给他说大道理呢?他不看到你就烦,看到就想收拾你才怪呢?

颜回继续说。这一段有点长,我们分两页PPT

图片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

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zhé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与天为徒:与自然同类。

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独,副词,表示反问。蕲,求。善,称赞,赞成。

擎跽曲拳:擎,手拿朝笏。跽,长跪。曲拳,鞠躬。

疵:毛病,作动词用。谪:责备。法而不谍:谍,适当。

颜回还是不死心啊,继续说:“那我就内心诚直而外表恭敬,内心自有主见并处处拿古代贤人作比。所谓'内心诚直’,就是与自然同类。与自然同类的,就可知道国君与自己在本性上都属于天生的,又何必把自己的言论宣之于外而希望得到人们的赞同,或者希望人们不予赞同呢?像这样做,人们就会称之为童心未泯,这就叫跟自然为同类。所谓'外表恭敬’,是和世人一样。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人臣应尽的礼节,人家都这么去做,我敢不这么做吗?做大家所做的事,别人就不会责难我,这就叫与世人为伍。心有成见上比古代贤人,是跟古人为同类,他们的言论很有教益,指责世事真情实意。自古就有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我自己的编造,这样做,虽然正直不阿却也不会受到伤害,这就叫做与古人为伍,这样做可以吗?”

颜回这一次好像有点进步了,与天为徒”以天为师,随自然变化而变化,“与人之为徒”以世人为师,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与古为徒”以古人为师,古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总可以了吧?

图片

孔子说:“唉!怎么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就是有所效法也会出现不当,虽然固执守旧而不通达也没有什么罪责。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太固守于自己的成见了。孔子认为你这样做了,那与那些为官之辈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又如何能感化别人呢?你太固执了。还是没开窍啊!

到了这一步,终于把颜回打击得没辙了。我们看颜回的应答。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hào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斋:斋戒,这里指清除心中的欲念。茹:吃。

这一段的一问一答很生动有趣。颜回说,老师啊,我没辙了。您有什么办法?

孔子也有意思,说你回去斋戒三天。我再告诉你。你做事虽有诚意,哪有那么容易成功呢?太容易了,就不符合自然规律。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求法,还要自断手臂呢,刘关张还要三顾茅庐呢。

颜回很老实啊。说,我家里穷,您让我吃斋,我本来就吃不起肉,也喝不起酒啊。我天天都是吃斋啊。孔子说:“你这是搞祭祀用的斋戒,但不是精神上的斋戒。”

孔子在这里提出一个“心斋”。这个观点,后来也成为道家修养的非常重要的功课,法门。具体怎么“心斋”,我们再看孔老夫子是如何阐述的。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止于符:符,迹象,现象。唯道集虚:虚,指虚空的心境。

图片

孔子说:“你要精神集中,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灵体会。不仅要用心灵去体会,而且要用气去感应。听只能局限于耳朵所能听到的事物,心灵感受只局限于事物的种种迹象,而气则是空明而包容万物的。道就体现在这空虚的心境之中,达到心灵的虚空,也就是精神上的斋戒。”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心斋”是不是很像佛家讲的空性。万法皆空。四大皆空。六祖惠能大师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本来无一物,就是空性。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气”。从这个角度我们发现,庄子真是得道的真人,也就是禅宗的开悟见性的祖师。因为他们都体悟到了万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本来面目。只是用的语言不一样。

庄子借孔子之口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耳朵只能听到各种声响,心有各种分辨,见解的主观意识,这些都是障碍,都是有局限性的。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而只有归到气,因为气无形无相,没有任何分别执著,融于万物,又包容万物。大家还记得前面的课程中有说过吧,这个气可不是我们呼吸的气体。它是道家认为的生命的本原“炁”。它无形无相,却是生命的源动力,能量。宇宙中存在的先天之炁,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始无终,无色无味,却是万物生灭流转的原始动力,是道之本源,也就是驱动我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像佛家的圆满的佛性一样。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道就体现在这空虚的心境上。这就是心斋。老子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的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也就庄子的“唯道集虚”

图片

其实,“心斋”简单来说就是保持一种空明的心,不要判断,不要区别。随缘而起,随缘而灭。遵循万物自然的规律。这种最自然的状态就是“虚”,就是“心斋”。

苏东坡与佛印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那里去,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苏东坡,回答说:“像个佛。”

苏东坡笑着问佛印:“那你说你在我眼中,看起来像什么?”

佛印问他:“像什么?”

苏东坡回答说:“看起来像堆牛粪!”

佛印笑而不答。

苏东坡以为占了便宜,很高兴地回到家中,告诉苏小妹说:“今天我终于赢了佛印。”他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苏小妹。聪明的苏小妹听完哥哥的话后说:“哥哥,你还是输了。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他才看你像个佛呀!”

苏东坡一下领悟过来,一时无语。苏东坡是用凡夫心来看佛印,而佛印看苏东坡,则是用的一颗空明的佛心。在佛的眼里,人人都是佛,所以苏东坡输了,输得心服口服。空明的佛心,是本来自性的觉悟,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单纯。它无处不在,就在于你能否正确地认识,只要真正认识到了,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无量的快乐。这也就是“虚”的状态。用最本真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先主为主的价值观,试着让心“虚”起来,放下主观的我,不执著,不分别,就能体证“炁”与万物融一的境界,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很快乐。

图片

好,最后一段,我们先来读: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心灵专一,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事物中。

庄子设法让我们在“心斋”这个层次中,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

颜回说:“我没有听到这些道理时,确实存在一个实在的我,我接受了这些道理后,开始觉得从没有一个实在的我,这算是达到虚空境界了吗?”庄子借孔子口说,嗯,理解得不错,你现在总算有些开窍了。体会到一些“无我”的境界了。我再跟你补充一下,如果能在尘世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而不为名利所动,比如卫国国君听取你的意见就说,不听取就不说,不摆出教师的架子。

这个“毒”,南老的解释是古字,通“治”。我们就依照南老的。

“无门无治”,这就好比,当我们达到无我的境界时,体会到开悟的状态时,此时不管佛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好,道家三十六洞天也好,通通都不需要了。没有一个烦恼需要对治,没有一个众生需要度化。所谓“大道无门”。《心经》中已经把这个道理说得很透彻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在刚开始修学时,我们需要各种经典,各种解读,各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认识烦恼,化解烦恼。而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实践,真正体会到放下烦恼的自在时。我们面对外境的生起时,已经不会生起烦恼习气了。能够当下念出一声阿弥陀佛了,一声无量天尊了。这个时候已无需法门了。无门无毒,无门无治了。

而我们自己呢,对于生命也有新的认知,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花开花谢,都不过是天地自然再自然不过的规律。这个身体就好像一个房子,一个宅院,而我们只是暂时寓居在这个房子里。达到这种认知,孔子,或者是庄子说,“则几矣”,就差不多了。所以,这一段“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是庄子的修道法门,也是道家的修道法门。懂佛教的一看,差不多嘛。真是差不多。圣贤们的境界都是相通的。“一宅而寓于不得已”这不就是佛家对身体的认知吗?这就是一个臭皮囊,惠能大师说“一具臭骨头,何必立功课”,我们学佛,修道,只是借假修真而已。可是世间人每天花在这打扮上啊,为了这张脸啊,为了这个身体啊,不知耗费多少无用功。我不是说不用打扮,点到为止就可以,干净,得体就可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内在精神的修养上。只有内在充盈了,潇洒了,外在气质自然高雅。是不是?所以这一段非常经典,非常重要。我们也就多花了点时间来体会了。

图片

好,我们看孔子对颜回说的最后一小节:这一段也非常精彩。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绝迹易:不走路容易。无行地难:走路不着地就很困难。

使易以伪:使,驱使。伪,虚伪。

这一段,庄子用了四个对比。

人不走路很容易,但走路时脚不着地却很困难。顺应世俗就容易产生虚伪,而顺应自然法则就假不了了。听说过有翅膀而飞的,但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听说过有智慧方能了解事物,没有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的。

白话文翻译的,文本没有错,但意境就没有了。这四个对比都不是在说别的,都是在说我们自身。我们来说一说前面两个。

第一个,是说处事。反腐反得凶了,官员都形成一种,能不做就不做,不做不错,这种消极的情绪态度。这种不作为的态度当然不好。难就难在既要做好,还要不着痕迹。润物细无声。最好的状态就是你没有感觉的状态。这句话不好理解吧。其实也简单,比如你身体健康的时候,你不会有感觉,胃不舒服,哦,你才知道胃。腿酸了,你才知道腿的存在。一个政府机构一心为民管理的最好的时候,百姓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但都能安分守己。但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第二个,是说为人。易以伪,反过来就是很难做到不伪善,不伪心。哪怕你说的是真话,但别人不一定喜欢听。这像颜回要去帮助的那个残暴卫君。包括夏桀,商纣王。你要想生存下去,你就必须违心,伪善。再好一点,还有一个叫“善意的谎言”对吧。但是在这个真伪难辨的过程中,人是很容易失去初衷的。没成功前,勤奋努力,小有成就后,就开始得意,飘飘然。对吧,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这句话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图片

反过来,与天,与自然打交道,就没有那么多道道了。天地自然也不懂人间的复杂。本来如是。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自然会美丽多彩,万物生机盎然;人要是破坏自然,大自然会报之以颜色。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不是?就比如洪灾,我们小时候,发洪水,叫百年一遇,后来是五十年一遇,再后来是十年一遇,现在更是几乎年年都有洪水。还有台风,地震。

所以我们与人打交道,要不忘初心;问心无愧;与自然打交道,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样才能和谐。

瞻彼què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瞻彼阕:观察那空虚的境界。

虚室生白:空明的心境可以产生光明。散焉者:没有成就的一般人。

翻译过来就是,观察那虚空的境界,空明的心境可以产生光明。吉祥的事情都会随之消逝。如果内心无法宁静,这就叫身体在而驰骋心灵。心猿野马。心神不宁。如果真正做到了六根内向,关闭六识,扫除知见,那么鬼神就会来舍。这个鬼神呢,不要往玄乎的地方去想,它就是自己的神识!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变化,是禹和舜把握到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这些上古的帝王所始终遵循的法则,更何况普通的人呢!

图片

最后一小节。庄子提出一个概念“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是已经到了悟道生智慧了的境界了。白就是光明,光明代表智慧,这是一种非常吉祥的气韵。不过还不能安住在这种状态上。如果一旦安住了,就产生执著,贪念,就不能进步了。所以叫“止止”,停止安住。用世间的道理也可以理解,就是要不断的超越,不能有一点成就就得意。奥运会有一个口号,就是更快,更强。在没有圆满成佛之前,都还有很多空间,不能自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