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量说画】指捻一颗禅珠

 文化宁海 2022-05-27 发布于浙江

无量说画 2

转眼五月,万物蓬勃而喧嚣,不妨宅家读一本书,赏一幅画,说说与书画有关的那些事。我们不急着与外界保持一致和寻求认同,只当与自己对话。   

 潘天寿 达摩图

海,浩瀚宽广,容万物,自在无碍。青,是一种底色,古朴庄重,出于蓝而胜于蓝,不同凡俗。海青是淄衣,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大,穿着自如。这幅《达摩罗汉图》,潘天寿作于戊子(1948年)仲秋。画中人物坐禅修佛,衣着极简。画面右部通过花青浓淡变化之渲染来表现淄衣之宽敞自在,占了画面一半部分。

王维有诗云“山色有无中”,行间不见半字,是在半上做文章,似有似无,不也各占一半乎。画家既是画人,又在画山,这半拉身子倒给人以山色空蒙,天地浩渺之感。不免令人联想起潘老故里宁海冠庄巍巍雷婆头峰,雄厚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

画中达摩突兀的脑门恰似雷婆头峰那块可顶苍穹的岩石,平而奇特。高额尖鼻,眼眶凹陷,神情深邃。撅起的嘴唇与下巴,笃定而坚毅。络腮胡子延至大耳垂,卷曲浓密,似树影交错,一枚硕大耳环穿耳过。端坐诵经,庄严肃穆,身如磐石,明心见性。传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学佛期间点化冥顽不灵之徒一心向佛,可说佛学与武学之造诣皆盖冠群伦,乃禅宗始祖。

画中人又似满脸沧桑的老者,眉毛似蹙非蹙,平视前方,眼白多于黑珠子,若有所思间流露出几分桀骜不羁。打盹一刻豁然顿悟,那指间绛红色捻珠分明在转动,圆融自在,是一叶扁舟渡人彼岸,是经偈有所悟也,真是“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这珠子又恰是那半山腰的亭子,供人休憩赏景,于亭中极目远眺画面左半边那一卷经书,分明就是山水远阔处的田园人家,陌上点点树影与屋舍隐约于苍茫间。一行落款“戊子仲秋寿指墨”恰似村前牌坊。

文有文眼,画有画眼,一粒珠子在起承转合间使有限的画面空间扩展成了无限空间。不仅使我看到了人间山水,也看到了佛门丛林。

潘老以“纵横交错造破奇险”“气脉的承接转合”“虚实的布置——空灵”构图艺术形式来布局画面,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新奇壮阔。

指墨画顾名思义指用手指蘸墨作画,较能体现冷峻生涩,洒脱峻逸,大开大合等艺术特色。潘老继承这一别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在这幅画中充分体现了形同槁枯,其质弥坚的达摩祖师形象。

我做此番猜想,仍不知其所以然,潘老作此达摩画像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见山水,见性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的思绪蔓延画面。深山古刹,青灯古佛,一卷黄纸,莫非是潘老彼时欲归之处?

1954年,潘天寿在美术协会成立大会上披露,他曾不堪世俗而萌发出家念头。后经老师弘一法师劝阻,断了此念 ,潜心艺事,最终成了一代国画大师。或许人之因缘不同,或许与潘老秉性耿直有关。彼时潘老有了一定的名望,然因当时国情令他痛心疾首,苦于报国无门,想退隐山林,也无不可能。

潘天寿的《佛教与中国绘画》文里阐述了佛教与绘画之间的关系。他还一度使用"心阿兰若住持""懒头陀""懒道人""居士""指头禅""一指禅"等名号。虽偶作人物,但他画了好多达摩图,这张指墨画属精品中的精品,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像空间。

画者集天地之灵气,结人心之妙想,立于天地间,万象在旁,神思融趣,以追其所见所闻所想而卓然动笔,他们风格迥异,自成一派。后人欲窥知一斑而见全豹,知一画家而晓一代之画,实难也。

2022年3月14日,潘天寿诞辰125周年,我又翻看他的画册,读之不觉为倦,感叹兮,复又好奇兮,断断续续,并未知其端倪。

图说达摩,远看是山,近看是达摩,山也好,达摩也好,莫非是潘老心中捻动的那一颗禅珠?

画家介绍:

潘天寿,浙江宁海人,生于1897年3月14日,卒于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无量于2022年3月1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